朝天門的門有多少年歷史?如何得名的?重慶人都該看一看

2022-06-01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朝天門的門有多少年歷史?如何得名的?重慶人都該看一看

現在我們看到的朝天已經有23年了

5月30日,使用已有23年的朝天門城門開始拆除。

說起朝天門,每一個重慶人都耳熟能詳,可你知道現在你看到的朝天門有多少年歷史了嗎?在它之前的朝天門又是什麼樣?

拆除現場

作為重慶城最老的「原住民」,朝天門其實已經在這座城市裡「居住」了1700多年……

1700多年前朝天門就有城門

在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發布的《古渝雄關——朝天門》中,披露了1700多年前的蜀漢時期重慶古城城門蒼龍門的位置。

這個由三國蜀漢政權江州都護李嚴修築的城門,就在如今的朝天門。而蒼龍門和它所連接的城牆,共同構成了重慶母城最初的風貌。

三國蜀漢政權的江州都護李嚴開始大舉修築重慶城,規模達到了明清時期重慶城的大小,因此在史料中,它又被人們稱為「大城」。

這個時候的重慶城究竟有多大呢?

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白九江曾在《重慶古城的變遷與防禦體系》的演講中提到,順著明清時期古地圖上的九開八閉十七門看去,除了通遠門所在的五福宮山沒有被納入「大城」範圍外,其他八開八閉十六門框起的範圍,就是蜀漢時期「大城」的城址。

當時,在這個「大城」內共有兩座城門,一名「蒼龍」、一名「白虎」。

時光飛逝,1700多年過去,這兩座開鑿於蜀漢時期的古城門,早已在重慶城的飛速發展中湮沒了蹤影。但是,考古專家從史書和老地圖中,找到了李嚴所築的「蒼龍門」的位置。

這個「蒼龍門」,就在如今的朝天門。

在「大城」內,李嚴還修建了大型的倉城,也就是專門儲存糧食的城廓,並將它區別於當時的其他郡縣建造風格,破天荒地將原本應在城外的倉城放在了城內。

在糧草為先的古代,糧倉的位置無疑是非常關鍵的,而它在哪裡呢?

白九江說,就在如今的千廝門附近,「《詩經·小雅》中曾經說:「乃求千廝倉,萬廝倉,黍稷稻粱,農夫之慶。」說明千廝門得名,就是因為它附近曾是重慶城糧倉所在地。」

「朝天門」城門得名於明代之前

蒼龍門這個名字什麼時候變為了「朝天門」呢?

《古渝雄關——朝天門》對此作出了解釋。

「朝天門最早文獻記載見於明正德《四川志》卷13《重慶府》中的重慶城九開八閉城門:『本府石城,因山為城,低者壘高,曲者補直,洪武初指揮使戴鼎重修,高一丈八尺,周圍二千一百三十六丈。門一十七,曰朝天、翠微、東水、通遠、金湯、定遠、南紀、鳳凰、金子、仁和、太平、出奇、大安、臨江、洪崖、千廝、福興,開九閉八。』

《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66(洪武四年六月癸卯條)記:『中山侯湯和至重慶,會德慶侯廖永忠,以兵駐朝天門外。是日,明升面縛銜璧,與母彭氏及其右丞劉仁等,奉表詣軍門降。』說明在明代戴鼎築城之前,朝天門就已經存在。」

《渝城圖》

而在清代《渝城圖》里則清晰描繪了朝天門的全景及瓮城、城樓的基礎模樣,圖上可見朝天門不僅有城門和城樓,在朝天門的兩側還建有碼頭和梯步,碼頭建於嘉陵江邊,而城門建於長江岸上,除地面建築外,還有位於渝中半島前緣的朝天嘴。

除此之外,在這張老地圖上,人們還可以看到,古代的朝天門可不僅僅是一道城門而已,這個重慶城的第一門,前前後後一共有三道城門,也就是說,人們進出朝天門,要順著石梯穿過三個城門洞。

後來,1949年重慶發生「9·2」火災,朝天門周邊區域被毀,朝天門城門也僅剩下城基牆垣。

考古發掘找到宋代朝天門城牆

2015年-2016年,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在西水門至朝天門段城牆遺址考古發掘工作中,發現了當年彭大雅修築的朝天門古城牆。

2015年-2016年發掘的彭大雅修築的朝天門古城牆

重慶歷史上有四階段築城,其中最為有名的是南宋時期彭大雅所築的重慶城。在彭大雅「不把人當人看,不把錢當錢看」的築城思路下,冒著戰火修築而成的宋代城牆,擋住了蒙古鐵騎數十年的進攻。

這段首露真容的宋代城牆,位於重慶城九開八閉十七門的朝天門和西水門之間,而與電視里我們常見的北方磚砌城牆不同,重慶的城牆基本都是就地取材建成,隨處可見的巨大石塊,就成了修築城牆最好的原材料。

考古發掘中,專家發現宋代城牆的牆寬近十米,採用的是內部夯土夯築,外部包裹巨石的方式砌築而成。800多年時間過去,城牆外立面包裹的巨石上,細密的鏨痕仍然清晰可見。雖然是戰亂時候所築,但宋代城牆並不是倉促之作,城牆上砌築的每一塊條石都是規整有序排列而成。

宋代城牆之外,明代城牆緊貼而築,明代城牆比宋代城牆更高更寬,它完全將宋代城牆包裹在了自己的「身體」中。但相較於宋代城牆,明代城牆的外牆所砌築的巨石卻不如宋代城牆規整,大小不一的巨石以釘砌的方式碼放,築起了明代城牆的外牆。

考古專家還發現,沿江而建的重慶古城牆,除了防禦外敵的常見作用外,還兼具了防洪堤的功能。「我們在明代城牆的底部,發現了明顯的淤沙層,這說明,重慶的城牆曾經抵禦過洪水的侵襲。」

在勘察了淤沙層內部的古城牆後,考古專家發現,城牆的保存狀況非常好,「這說明,重慶的古城牆完全經受住了數百年時間裡的各種程度的洪水肆掠。」

古城牆女牆上建築消失街道猶在

站在宋明城牆遺址頂部,巨大條石砌成的女牆(特指房屋外牆高出屋面的矮牆)清晰可見,可女牆上的牆垛等建築物卻無跡可尋,但古城牆上的順城街現身。

城牆上的順城街是用巨大石板鋪成的路面,在順城街靠近內城的部分,考古專家發現了內徑38厘米的石質排水溝。在順城街的石板之下,就是層層夯築而成的城牆夯土層,除了泥土之外,因地取材的巨大鵝卵石也夾雜其中,而越靠近城牆頂部,夯土裡的石頭就越細小,它們層層相疊,成為城牆牢不可破的重要原因。

城牆的外立面由下至上砌滿了巨石,那麼城牆的內立面呢?順江依山而建的城牆,內立面直接就利用了山體,只在極少部分使用了巨石包裹。

《古渝雄關——朝天門》表示,朝天門城牆遺址內涵豐富,興廢頻繁,除城垣建築外,還發現了一批階梯道路、排水設施、作坊建築、水井、採石場及生活聚落房址等,反映遺址因地處兩江交匯區域,歷史上人類活動頻繁,除主體城垣外,也是碼頭運輸、商貿活動及水運交通的重要區域。

同時,在明清時期,每當潮水退去的時候,大量棚戶誕生於裸露的朝天嘴沙灘上,成為城市功能延伸,為來往船隻提供配套服務。早年朝天門附近還有「豐年碑」的碑文和石刻,為朝天門增添了更加美好的寓意。

根據地層關係,考古專家結合出土遺物情況,初步梳理出遺址可分為九期,從上至下分別為民國、清代、明代、元代、南宋、北宋、唐及五代、漢代及東周。其中南宋、北宋遺存最為豐富。

朝天門城牆遺址表現出的「金城湯池、城堤一體」的築城理念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是古代南方山水城市營造設計的典型代表,對於重慶地方史、宋蒙戰爭史、中國城市史研究均有重要價值。

上游新聞記者 李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4b75b689b814ee94745a9e8c5d9e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