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讀 | 數據說話,俄烏衝突並沒有讓2022年的防務企業賺大錢

2023-09-04     看航空

原標題:早讀 | 數據說話,俄烏衝突並沒有讓2022年的防務企業賺大錢

「一周熱點」

8.28-9.4

在這裡

看全球航空

點擊此處,聆聽本期早讀

俄烏衝突的推動力初步顯現

自俄烏衝突爆發後,不出所料地推動了全球防務市場的快速增長。很多國家都在「緊急」增加國防預算開支,特別是歐洲地區國家。

但通過榜單數據來看,這數千億美元的新增軍費預算,對行業的影響並非立竿見影,而是趨於長期的——起碼需要三到五年時間的「消化」,這些國防預算的增長才會轉化為這些防務企業的營收增長。

在俄烏衝突、國際地緣政治動盪的2022年里,防務企業的業績增長並沒有如預期的那般突出。

早讀 | 2023防務百強出爐,未上榜的企業是走向輝煌還是瀕臨破產?

在2023年度的全球防務企業100強榜單上,這一百家公司在2022財年裡的防務業務總營收為5340億美元,同比上一財年的5950億美元來說,下降了10%。

此外,前100家公司中有49家報告稱,從2021財年到2022財年,防務業務的銷售額均出現了下降。

這份防務百強榜單上,有49家的2022年業績同比上一年下降,幅度小的是數個到十餘個百分點,但也有日本川崎重工這樣,銳減了43%的企業。

今年上榜企業營收下滑的另一個體現是,去年百強榜單的上榜門檻是5.944億美元,而今年則降為了4.435億美元。

對於上述下降現象,既有歸因於「2022年里增加軍費開支的政治承諾尚未落實到向防務企業付款」,也有分析強調上榜百家公司名錄與往年不同(也包括一些本該上榜企業未上榜)、國際匯率的波動、併購活動以及個別公司自身經營原因等因素……總之,這並不意味著行業整體出現了疲軟。

而我們也確實看到,從2022年到現在,資本市場對防務行業、上市防務企業的「即時反饋」是「買入」。

據防務新聞報道,美國資本市場上的SPADE防務指數中的54家美國上市公司,目前的市值總額為1.25萬億美元。

「儘管美國大盤下跌近20%,但超過40%的國防股股價仍出現了兩位數的百分比上漲。」

這其中又以ATI公司(上漲87%)、馬克薩爾科技(上漲75%)和諾斯羅普·格魯門(上漲41%)的表現尤為突出,領漲美國股市防務軍工板塊。

與此同時,買入了這些軍工股的基金管理機構的資產也水漲船高,比如景順航空航天與防務交易所交易基金(Invesco Aerospace and Defense ETF)所管理的資產總值增長了兩倍,接近20億美元。

ATI公司(此前名稱為阿勒格尼技術),是全球四大航空鈦供應商之一。那麼,在去年行業龍頭俄企VSMPO-AVISMA被制裁後,ATI公司股價應聲而漲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供應鏈老問題的新希望

對於「2022年防務企業業績並不突出」這一現象,防務新聞的報道分析中還強調了「供應鏈」這一老生常談的問題。

在2022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和2023年初,許多大型主要防務企業依舊在被「供應鏈中斷」所困。這一問題再疊加勞動力短缺、原材料短缺或價格高漲等因素(也被媒體形容為「新冠後遺症」),又進一步被俄烏戰爭、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震盪所放大,情況變得更糟。

防務新聞格外強調了,榜單上業績數據是統一以美元為單位,考慮歐元等幣種與美元之間的匯率浮動,這不可避免會帶來數據上的偏差(比如2021年底美元兌歐元匯率約為1.13,但2022年底就將約為1.07),繼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對一些非美國公司業績動態的判斷。

而在2023年,一些企業的產能提升目標依舊未能如願,無法滿足當下俄烏戰爭中對烏武器援助、多國擴大庫存或重新補充庫存的需求。

但樂觀來看,隨著這些供應鏈問題得到解決,企業終於熬過產能爬坡期後,將會有訂單履行交付、新訂單紛至沓來等更多好消息,並最終轉化為企業業績上更為亮眼的財報數據。

俄烏戰爭中,炮彈、飛彈、小型無人機都成為戰場上的高耗品。

另外,展望不遠的未來,隨著俄烏衝突進入一個新階段(不論是「僵持」或是「談判」),西方國家必會將集中精力於重新補充幾近搬空的庫存,著重圍繞俄烏戰場上海陸空新老裝備的表現、戰爭樣式之變等來重新評估未來裝備需求,圍繞自身地緣環境之需來更有輕重緩急地推進新式武器裝備的開發。

屆時,不論是資本市場上的防務軍工股還是這些企業的業績數據,都將迎來一輪利好性大漲。

最大甲方的採購變革

同樣是為了應對俄烏衝突的影響,美國各方開始焦慮於「美國防務企業的產能供應不上俄烏戰場前線消耗」,呼籲美國國防部進行採購改革的聲音也越來越大。

作為全球防務市場上最大甲方——五角大樓,以何種採購程序、採購模式來購買武器裝備?如何和這些防務企業做生意?相關改革措施的討論可謂是爭論不休。

早讀 | 俄烏衝突下,美法國防工業將迎來怎樣的變化?

最近,相應的改革進度似乎被按下了加速鍵。

對於改革方案,我們粗淺地摘出了一個要點:「給中小企業更多機會」,特別是那些專精於裝備現代化計劃中核心關鍵技術的中小型防務企業。

「五角大樓在考慮投標時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而不是條件反射地去選擇那些長期主導市場的巨頭企業。」

對於這一點,在俄烏衝突初期憑藉「彈簧刀」巡飛彈名聲大噪的航空環境公司似乎有所體會:

「趨勢已經轉變,美國國防部已經更加開放地尋求像我們這樣的公司來更多地參與(競標),在這些技術問題上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Kratos公司在防務百強榜單中排名第88名,防務業務收入從上一年的5.68億美元,增長到6.24億美元。

早讀 | 全球防務百強出爐,「優秀生」、「後進生」和「轉學生」是這樣產生的

在2021年的百強榜單觀察中,我們就提及了Kratos公司,而今年該公司則是話題焦點之一。

同樣,近年來憑藉XQ-58A「瓦爾基里」成為美國「忠誠僚機」代言人的Kratos公司,其無人系統部門負責人史蒂夫·芬德利(Steve Fendley)也在採訪中表達了類似觀點:在5年前,該公司最好的出路是向國防部供應子系統的零部件,而後再由防務巨頭企業來將其納入主要系統之中。

而現在,像Kratos這樣規模的公司已經有機會從國防部直接獲得子系統的合同。可見的是,未來中小企業可能很快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在主要系統上與巨頭們展開競爭。

美國空軍對這2架『瓦爾基里』的採購和測試表明,該公司和其他規模類似的公司正在迎來更多新機遇。」

美國空軍的「協同作戰飛機」(即「忠誠僚機」)計劃,競標參與者既有Kratos公司的XQ-58A,也還有波音(MQ-28)、洛馬「臭鼬工廠」等老牌防務巨頭的參與。

同樣迎來新機遇的還有新創公司Jet Zero,在8月中旬,美國空軍宣布選擇該公司來在2027年前建造一架翼身融合(BWB)技術驗證機。

計劃4年後首飛,美國空軍加速推動大型翼身融合飛機研製

美國空軍稱:

「使BWB這種革命性成熟並展示其功能,將為軍事中的空中加油、運輸和商用航空提供未來空中平台的更多選項……迅速、高效、遠距離地運送部隊和貨物是實現國家安全戰略的關鍵能力。翼身融合飛機有潛力大幅降低燃料需求,增加全球覆蓋範圍。」

不同於傳統的機身+機翼的設計,BWB將機身融入高展弦比機翼中,將氣動阻力降低了至少30%,並提供了額外的升力。由此將實現BWB更遠航程、更長留空時間和更高的有效載荷交付效率,而這些能力對降低後勤物流風險至關重要。

那麼,受到五角大樓垂青的Kratos和Jet Zero公司,它們身上又有著怎樣的特質?是真的意味著中小型公司在防務市場上迎來了發展紅利期嗎?下期我們繼續聊。

廣告:

排版:陳奕煊

策劃 | 文案:鄭宇航

編審 | 監製:武晨、王蘭

看航空融媒體工作室出品

點擊卡片即可獲取全文

縱覽2022全球航空航天業營收成績單,誰執牛耳?誰獲利微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433afe7f3c0f4af6cf6ad6e7e436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