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帶回的月背樣品研究進展如何?國家航天局:這些探測已經完成

2024-10-15     紅星新聞

10月15日,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發布《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以下簡稱《規劃》)。國務院新聞辦對此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有關情況。

發布會現場 圖據中國網

嫦娥六號任務轉入科學研究階段已經有三個多月,外界也十分關心這次帶回來的月背樣品。

對此,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司長楊小宇表示,6月25日,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帶回1935.3克背面樣品,這是人類首次從月球背面帶回的月球樣品。目前,科學家正在對這些月球樣品進行整理,初步的物理、化學成分和結構的探測已經完成。在這裡也發現了大量的信息,比如說月球早期演化和月球背面火山活動的信息,也包含了記錄採樣點火山活動歷史的玄武岩,還包括來自其他區域的一些非玄武岩物質。下一步,將按照國家的月球樣品分發政策,開展後續研究工作。

楊小寧表示,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從月球取回了1731克月壤樣品,這是人類迄今為止拿到的最年輕的月球樣品。幾年來,國家航天局向國內的131家科研機構,分發了7批、共80克的月球樣品供科學研究。國內的科學家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績,發布了上百篇高水平論文。

據介紹,這裡有很多很重要也很有趣的發現和成果。比如,測定了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玄武岩的形成年齡在20億年左右,這個發現實際上把月球岩漿活動的結束時間推遲了約8億年。進一步研究也發現,在1.2億年前月球還是有火山活動的。

再比如,發現月球變冷的速度比原來認識的要慢得多,研究也表明,維持月球長期火山活動的並非是來自月幔中富含的克里普岩,排除了嫦娥五號著陸區月海玄武岩初始岩漿熔融熱源來自於放射性生熱元素的假說。

此外,還估算出了嫦娥五號月球樣品月幔源區每克岩石的水含量為1-5微克,表明玄武岩的源區非常「干」,與阿波羅樣品研究的結果相比,這是水含量最低的月幔物質,這一發現也推翻了在「月幔初期熔融時,因水含量高而熔點低,因此具有長時間岩漿活動」這一傳統理論觀點。

據介紹,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還發現了一種新的礦物,命名為「嫦娥石」,這是人類在月球上發現的第六種新的礦物質。

紅星新聞首席記者 吳陽 北京報道

編輯 張莉 責編 李彬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4249794578482ae097d93b2d7d47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