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委組織部通知

2024-07-11     南京日報

中共南京市委組織部關於在防汛救災搶險中

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

廣大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通知

各區委組織部、江北新區黨群工作部,市委各部委、市各委辦局組織(幹部)人事處,市各直屬單位黨委:

當前,受上游洪水、本地強對流天氣等影響,我市長江幹流、水陽江、秦淮河、滁河、石臼湖均出現超警水位,即將進入「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颱風多發期,做好防汛救災搶險工作至關重要。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汛救災搶險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中央及省、市委有關決策部署,立足防大汛、抗大險、救大災,現就在防汛救災搶險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扛起政治責任,帶頭在防汛救災搶險現場調度指揮、一線值班值守。各級領導幹部要清醒認識我市防汛抗旱、搶險救災的整體形勢,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進一步強化風險意識、憂患意識,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和極端認真負責的擔當精神,毫不鬆懈做好防汛救災搶險各項工作,堅決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要樹牢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發揚連續作戰精神,對重點流域河湖堤防、水庫塘壩持續開展全方位、全天候、全覆蓋巡查,做到定人、定段、定時、定責,不留任何盲區死角。要嚴格值班值守,堅決克服麻痹思想,密切關注、科學研判汛情發展變化,緊盯重點區域和薄弱環節,全面排查、健全預案、強化預警,做好各種應急準備。要身先士卒、深入一線,對各類情況和工作舉措做到心中有數,突發險情要邊處置、邊報告,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確保防汛救災搶險工作有力有序開展。同時,要統籌抓好抗旱減災,嚴防旱澇急轉。

二、築牢堅強防線,在防汛救災搶險中周密組織動員、始終衝鋒在前。基層黨組織要充分發揮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深化「三個一線」行動,動員廣大黨員積極投身防汛救災搶險工作。要廣泛深入宣傳,充分利用微信、簡訊、鄉村廣播等方式,第一時間完整準確地把災害預警、防範措施、應對情況等信息宣傳到每一戶、落實到每個人,提高群眾防災避險意識和自救能力。要加強預警排查,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優勢,深化運用「精網微格」治理方式,把責任體系延伸到基層最末梢和最小工作單元,發揮街鎮村社幹部、駐村第一書記、黨員樓棟長(中心戶)等骨幹帶頭作用,組織黨員群眾開展巡查摸排,對行洪危險區域、低洼地段、橋涵隧洞、地質災害重點風險地區等警示到位、提醒到位、看護到位,第一時間如實報送險情災情等信息,及時組織受威脅區域群眾轉移避險。要健全落實黨員應急動員發揮作用機制,結合「雙結對、雙促進」工作,組建黨員突擊隊和志願服務隊、設置黨員先鋒崗和責任區,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街鎮村社黨員帶領群眾合力救災搶險,積極動員網約車司機、貨車司機、網約配送員、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中的黨員在保護好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就近就便參與防汛救災搶險。要結合正在開展的黨紀學習教育,進一步擰緊紀律「發條」,以鐵的紀律、嚴的作風為防汛救災搶險工作提供堅強保障。

三、凝聚工作合力,在防汛救災搶險中迅速響應行動、深化協同聯動。各級防汛指揮、應急管理、水務和公安、民政、交通運輸、衛生防疫、能源電力、通信等單位黨組織和黨員幹部要立足本職、擔當盡責,做到物資設備齊備、人員隨時待命,確保關鍵時刻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贏。要加強氣象和水情汛情監測預報預警,密切關注強降雨等極端天氣和上游來水情況,提前採取防範措施,確保應急響應直達基層一線。要強化城市內澇聯排聯調,聚焦隧道、地下空間、低洼地帶等,實施易澇點和隱患點整治。要緊盯重點部位、險工險段、薄弱環節加強堤防安全,落實消險加固措施。要做實黨組織聯動,加強跨部門的協調配合,及時會商研判、有效配置資源,形成強大工作合力。

四、強化組織保障,在防汛救災搶險中發揮職能作用、主動擔當作為。各級黨委組織部門要落實好中央激勵幹部擔當作為有關要求,按照省委20條措施和我市工作方案,注重在防汛救災搶險一線考察識別幹部,把在防汛救災搶險中的表現作為評價幹部的重要依據。要指導基層黨組織發現和考驗入黨積極分子,對表現突出、符合條件的,及時發展入黨。要注重發現、總結、表彰和宣傳防汛救災搶險中湧現的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典型,加強對防汛救災搶險一線黨員幹部的關心關愛,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營造迎難而上、奮勇爭先的濃厚氛圍。要組織發動非受災地區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主動以多種形式幫助受災地區等開展抗災救災、災後重建。

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在防汛救災搶險中發揮作用情況,請及時報市委組織部。

中共南京市委組織部

2024年7月11日

內容來源:中共南京市委組織部

編輯:吳麗莉

校對:朱皓

責編:許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3e30348c3d62bf43caba56c992ea3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