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宏達在電影《魔術師的奇遇》(1962)中的影像
生活中的關宏達(1914-1967)為人厚道,是典型的東北人,更是一個樂天派,他到哪兒哪兒就會有笑聲,大家都愛管他叫大胖子。
關宏達長得滑稽,演得滑稽,在上影劇團、在攝製組,人們都喜歡他,他有一肚子的笑話讓大家笑。
民國影壇上喜劇「三大金剛」劉繼群(1908-1940)、殷秀岑(1911-1979)和關宏達,可謂是各有不同,殷秀岑的體型過於橫向發展,而關宏達則是胖的正好,且不是一味的插科打諢,論在人物塑造上還是關宏達最佳。
除了演戲,為了拓展自己的「飯碗」,每當過年過節他都很忙,到處有人請他說相聲,他的快板書也十分精彩,有時一天趕好幾個場子為觀眾演出……
關宏達在電影《秋翁遇仙記》(1955)中的影像
妻子樓梅珍看他忙得顧不上吃飯,就輕聲勸他要按時吃飯,他啃著饅頭樂哈哈說:「只要能給大家帶來快樂,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但誰也沒想到的是,這樣一個樂觀的人,竟然抵抗不住那個人人自危的年代,竟然倒在了「莫須有」的腳下,在申辯無門的情況下,他選擇了以喜劇的方式縱身一躍,以此來證明了自己的無辜。
第六屆中學運動會甲級鐵球第二名的關宏達
【以運動員身份到上海】
關宏達1914年生於黑龍江省,從小就很胖。在哈爾濱一中讀書時,他一見課本就頭疼,沒興趣學習,但卻酷愛擲鐵餅和鐵球,曾作為哈爾濱代表隊的成員參加過全國運動會和華北運動會。
在學校里,他與我國當時著名撐竿跳運動員符保盧、劉學古兩人關係非常親密,曾效法三國故事中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也結為異姓三兄弟,劉學古居長,符保盧次之、關宏達是小三。
關宏達在電影《三毛流浪記》(1949)中的影像
他們立下「有官同做,有馬同騎」的誓言,有錢一起花,有事一起做,每天一同訓練學習,共度無憂無慮的學生時光。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9·18」事變,悍然出兵強占我國東三省。
劉學古、符保盧和關宏達的家都被日寇燒光,他們想進大學的夢想破滅了。
關宏達在電影《乘風破浪》(1957)中的影像
1933年符保盧隻身入關,代表上海市參加第五屆全運會,取得撐竿跳高的驚人成績,之後,上海一家書局以優厚工薪聘用了他。
符保盧沒忘記結義兄弟,寫信讓關宏達來滬,把他送入正風中學讀書,全部費用由符保盧承擔。
關宏達在電影《大李、老李和小李》(1962)中的影像
關宏達初來乍到,不懂上海話,一次外出遭到一夥當地流氓欺侮,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奮力反擊,使對方大吃苦頭。
但小流氓人多勢眾,終將關宏達揍了一頓,還給他安上點名堂送到警察局關了3天。
還是符保盧把他保了出來。
關宏達在電影《三毛流浪記》(1949)中的影像
【被導演看中勸他拍片】
正風中學離天一影片公司不遠,關宏達常到天一公司打球,他那胖敦敦的樣子引起影片導演的注意。
一天,導演湯傑(1902-1953)問他願意不願意拍電影,關宏達立即表示願意,於是他被帶到了天一公司老闆邵醉翁(1896-1979)的面前。
關宏達在電影《馬蘭花》(1961)中的影像
邵醉翁正愁公司沒有胖演員,一見關宏達喜出望外,立即與他簽了為期一年的合同,準備把他培養成喜劇明星,用來招徠觀眾,為公司賺錢。
關宏達的影片處女作是1933年天一公司拍攝的《熱血青年》(1934),導演湯傑,主演王元龍(1903-1959)和葉秋心(1913-1984),關宏達飾一配角。
關宏達和黃晨在電影《三毛流浪記》(1949)中的影像
影片描寫一位充滿民族正義感的青年與奸商作:鬥爭,揭發其以洋貨冒充國貨出售的故事。
與天一公司的合同期滿之後,關宏達經朋友介紹認識了史東山(1902-1955),史東山介紹他於1935年進入藝華影片公司。
在藝華影片公司,關宏達憑著不懈努力不斷提高演技,他參加演出的《凱歌》(1935)和《花燭之夜》(1936)兩片公映後,公司內部予他以很好評價。
關宏達和陳強(右)在電影《魔術師的奇遇》(1962)中的影像
之後,他在拍攝《三星伴月》(1937)時與金嗓子周璇(1920-1957)搭戲,這也是周璇主演的第一部歌舞片,有滑稽的情節,有歌后的歌唱」——這其中「滑稽的情節」自然是關宏達貢獻的。
他善於控制臉部肌肉,又具有豪爽憨厚的氣質,還能從生活中汲取表演素材。
關宏達和黃宗英在電影《聶耳》(1959)中的影像
無論反面、正面人物都能靈活且自然地表演,深得觀眾認可,關宏達開始小有名氣,他演的電影非常賣座,口碑甚佳,底層小人物奮鬥的悲涼他用喜劇的方式演得惟妙惟肖,從此在電影界他擁有了一席之地....
【為生活重新當運動員】
當時藝華影片公司因經營不善,長期拖欠演員工資,已有五、六個月未發薪。
關宏達和牛犇(左)在電影《球迷》(1962)中的影像
對於大明星,公司適當予以照顧,使他們勉強應付生活,但對一般演員就難以顧及了。
雖然他在公司有了一席之地,但終究只是電影中的「佐料」,畢竟不屬於票房明星,自然不會受到公司的「待見」,他也只好勒緊褲腰帶過窮日子。
窮困潦倒之時,幸虧一個叫王正林的朋友把他拉入上海中學當了運動員,衣食住學等費用由校方負擔,每月還有點零用錢。
左起:張鶯、林榛、關宏達在電影《霧海夜航》(1957)中的影像
原來那時候國內有些學校為了在全國和地方性運動會上爭取名譽,常不惜代價專門培養一些學生運動員參加比賽,關宏達就屬於這一類型的學生。
在上海中學期間,他訓練得非常刻苦,鐵餅鉛球的投擲成績又有長進,生活也很愉快。從該校畢業後,他考入了東亞體專。
關宏達在電影《三毛流浪記》(1949)中的影像
1937年,日寇繼「7·7」事變後,又發動了侵占上海的「8·13」事件,日本強盜的炮火再次將關宏達轟出了學校。
本來,關宏達憑自身素質和刻苦努力,完全有可能在田賽投擲項目上有所作為,但日寇的野蠻侵略無情地斷送了他的體育發展道路,他只好又重返影壇繼續做喜劇明星。
關宏達在電影《魯班的傳說》(1957)中的影像
【希望大家也都發財】
20世紀30、40年代,許多製片商為了賺錢,常在片中安排一胖一瘦的角色,製造噱頭,逢迎觀眾。
生活中的關宏達為人厚道,是典型的東北人,更是一個樂天派,他到哪兒哪兒就會有笑聲,大家都愛管他叫大胖子。
關宏達長得滑稽,演得滑稽,在劇團、在攝製組,人們都喜歡他,他有一肚子的笑話讓大家笑。
關宏達在電影《秋翁遇仙記》(1955)中的影像
關宏達自知只是老闆手中博觀眾一笑的工具,但為了混日子也只好違心所事。
當時,上海影界對另一位喜劇明星殷秀岑的宣傳比較多,關宏達有些受到冷遇,其知名度落在劉繼群(1908-1940)和殷秀岑之後。
關宏達(右)在電影《聶耳》(1959)中的影像
關宏達曾悲嘆道:「無情歲月催人老,當年活躍於運動場上的小胖子,身居孤島,在壓迫與剝削下消沉了。當年生死與共的三兄弟中,大哥學古已為爭取自由而死,二哥保盧正為正義和自由效力國家,而我呢,卻在痛苦中做著強顏歡笑的滑稽丑角,真是好不悲傷也!」
20世紀40年代中期,上海物價奇高,人民生活困苦,關宏達也不例外。
關宏達和李天濟在電影《魔術師的奇遇》(1962)中的影像
一次過年,一家雜誌社約請影星們寫幾句對新年的「希望」。
也許是關宏達窮怕了,他寫的是:「我希望在新年裡能多贏幾個錢,希望大家也都發財!」
在影圈裡,人們公認關宏達是一位忠厚,篤實的影星。
1947年33歲的關宏達遇見了此生最大的幸福,他終於遇到對的人,他與香水廠職工樓梅珍一見鍾情,終成佳偶。
關宏達在電影《乘風破浪》(1957)中的影像
婚後關宏達整日掛著幸福的笑容,夫婦兩人從不生氣吵架,他們互相包容,互相照顧,溫暖相伴。
【用心拍戲真實可信】
據不完全統計,關宏達自從影至1949年解放之前一共在上海拍片71部,其中在藝華公司拍了31部。
1949年在崑崙公司拍攝的《三毛流浪記》(1949)是此間最後的一部。
關宏達和鐵牛(右)在電影《球迷》(1962)中的影像
解放後,他在上海各製片廠基本是拍了2部以上的影片,其中有上影廠的《宋景詩》(1955)、《秋翁遇仙記》(1955),海燕廠的《球場風波》(1957)、《聶耳》(1959),天馬廠的《霧海夜航》(1957)、《幸福》、《大李、老李和小李》(1962)、《球迷》(1962),江南廠的《乘風破浪》(1957)、《魯班的傳說》(1957)等。
關宏達在電影《大李、老李和小李》(1962)中的影像
特別是在拍攝《大李、老李和小李》時,謝晉在演員的選擇上,特地找了一幫上海老派的滑稽戲演員,比如飾演老李的范哈哈,飾演大力士的關宏達。
這些自帶誇張面孔的演員,往往因為他們滬上喜劇的風格和謝晉的符號化表達產生反應後,整部電影便在一種本土/先鋒、通俗/小眾的特質效果中引人注目。
關宏達在電影《大李、老李和小李》(1962)中的影像
比起他的前輩——喜劇明星的韓蘭根(1909-1982)和殷秀岑被「發配」到長影無戲可拍,上影對他也算是物盡其用,「小心翼翼」得發揮著他的作用。
畢竟像他這樣的特型演員,在當時並不多,而且過於富態,無法顯示「當家做主」的鬥爭意識。
關宏達在電影《大李、老李和小李》(1962)中的影像
但上影依然在很多電影里安排關宏達上戲,雖然在這些電影中基本都是配角,但也證明了他是受到電影觀眾喜愛的一位影星,因為他是在用心演戲,而不是一味的在那「逗趣」!
【不忍被汙衊選擇自殺】
20世紀50年代初期,關宏達在上海郊區參加過土改工作。
左起:鐵牛、關宏達和陳述在電影《球迷》(1962)中的影像
他對工作一貫認真負責,積極肯干,並經常深入工廠農村演出,其表演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是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
關宏達和錢千里在電影《球場風波》(1957)中的影像
但他在《球場風波》、《大李、老李和小李》和《球迷》中,都屬於二號或是三號男主角了,特別是他在《大李、老李和小李》中的表現被劃入批判之列。
那時的上影各種派別的人士人人自危——也許今天你是趾高氣揚,明天你就要接受批判!
人人都如驚弓之鳥,沒完沒了地檢討反省是家常便飯,也是考驗著每個人身心的堅強性!
本來關宏達的問題在日趨明朗的情況下,卻從長影傳來韓蘭根和殷秀岑在「交代歷史問題」時,「屈打成招了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其中有涉及關宏達的事情」——說他曾經去過76號特務機關唱堂會。
上影相關部門以此為據對關宏達重新展開審查——雖然他遭受折磨,雖然他據理力爭,雖然他身心俱疲,但他始終不寫交代材料,因為只要留下白紙黑字,那就意味著被抓到了「證據」。
關宏達在電影《大李、老李和小李》(1962)中的影像
上影配音演員孫渝烽曾在《笑星的悲劇——懷念關宏達》中寫到:「1967年12月20日上午有一個外調,讓他寫材料,結束外調回到演員組休息室,他整個人顯得垮了一樣,一句話也沒說。誰也沒有想到中午回家吃過午飯,他從自己住的四樓,一個人跑到六樓,跳樓自盡了。一個喜劇演員就這樣以悲劇結束了生命。」
關宏達在電影《球迷》(1962)中的影像
關宏達和齊衡(右)在電影《秋翁遇仙記》(1955)中的影像
在孫渝烽的回憶中寫到:「中午我們剛放下飯碗,楊在葆(1935-2021)接到電話,叫上我和漆工組一位老師傅,我們騎自行車趕到老關家,他已經直挺挺躺在床上。我跟他第一次見面是充滿笑聲的喜劇,如今最後見他一面卻是悲慘的結局。他離開我們時才53歲。」
關宏達在電影《乘風破浪》(1957)中的影像
在那個瘋狂的年代,關宏達以自殺抗拒運動。甚至不准開追悼會,殘酷到這種地步,火化後連骨灰都不準保留。
時間是最後的證明——中共上海電影製片廠委員會1979年4月18日做出複查結論,給予關宏達徹底平反,恢復關宏達名譽。
關宏達和錢千里在電影《球場風波》(1957)中的影像
被忽視的東方喜劇第一人,建國後卻因表演誇張再無片可拍
重返上海四年無戲可拍,1962年是他在銀幕上最耀眼的一年
電影界的第一「巨人」曾改行演評劇,因太富態不符合新時代形象
為活命當上童星的牛犇,待養子如親生,83歲入黨,88歲還在拍戲袖珍小生"從主角到配角不計得失,和王丹鳳合作六次,晚年出三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