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一戰德軍反坦克步槍的影響,美國在1918年也開始設計反坦克步槍,主要的研發人員是埃德溫·普格斯利,另外一位著名設計師白朗寧也參與其中。
相關的設計在1918年12月獲得專利,但是這並不說明它已經是一款成熟的反坦克步槍了,儘管它有一些設計上的特別之處,但距離實用還有距離。
該槍採用.50口徑彈藥(12.7毫米口徑),槍機等結構模仿了毛瑟步槍,不過將槍栓和握把結合到了一起,射手需要將握把向右上方旋轉抬起,然後再向後拉栓,這種怪異的結構雖然被認為有助於提高射速,畢竟射手不用離開握把就能拉槍栓,但是從實際上來看沒多大意義,並不能節約多少時間,這種整體式的結構反而增加拉栓的重量。
槍枝的供彈方式採用10發彈夾,彈匣插口位於槍枝上方,彈匣內沒有彈簧等結構,子彈採用重力下落的方式供彈,當射手向後拉動握把(槍栓)的時候,彈匣內落下一發子彈。
步槍採用重型槍管,靠近彈匣插口的一小段帶有散熱片,槍口處沒有制退器,估計後坐力比較大,並且該槍還沒有腳架,後坐力將完全傳遞到射手的肩膀上,操作起來不太容易。
這款早期反坦克步槍並沒有量產,它在測試中出現了致命事故,零件破裂,加上當時一戰已經進入尾聲,沒有了實戰的需求,美國終止了這款本就不成熟的武器。
雖然反坦克步槍終止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50口徑彈藥的終止,之後白朗寧在他的重機槍研製上繼續使用此口徑,製成了著名的M2重機槍,成為百年經典機槍,至今仍在世界多個國家軍隊中服役,並且具有非常可觀的破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