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胃健康|猴頭菇究竟怎麼吃最養胃?

2023-11-03     廣東省中醫院

原標題:保胃健康|猴頭菇究竟怎麼吃最養胃?

俗話說:「寧負千石粟,不負猴頭羹」。這句話說明了猴頭菇是一種稀少且名貴的食用菌,因外形酷似猴頭而得名。猴頭菇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有「山珍猴頭、海味魚翅」之美譽。

猴頭菇名字的由來

猴頭菇來源於齒菌科真菌猴頭菌的子實體,外形既圓又厚,因其菌傘表面長有毛茸狀肉刺,形狀酷似金絲猴頭,故被稱為猴頭菇、猴頭蘑或小刺猴頭,有人又覺得它長得像刺蝟,所以又稱其為刺蝟菌。

為什麼猴頭菇長得那麼像金絲猴頭呢?這背後又有一段動人的神話故事。話說當年齊天大聖孫悟空護送唐僧到西天取經的時候,花果山上有一對年輕的猴子日久生情,彼此相愛。有一天,一隻失戀的狐狸經過花果山,看到他們在秀恩愛,便心生妒忌,向天庭誣告了他們。於是他們就被流放到邊塞寧古塔,也就是今天的黑龍江安寧縣地區。由於不適應當地寒冷的天氣,不久後他們就被凍死了,臨死之前,他們選擇了兩棵相距不遠柞樹作為最後的歸宿,希望能夠彼此相望、長相廝守,而他們死後便在大興安嶺的森林裡化作猴頭菇。雖說神話故事或多或少帶有虛構的成分,然而,野生猴頭菇確實有一個十分奇特的生長規律,就是成對而生,當您在一棵樹上發現一個猴頭菇,沿著它「猴頭」的朝向仔細看,就會發現在相距不遠的另一棵樹上也能找到另一個猴頭菇,猶如兩隻彼此相望的猴子。

猴頭菇的功效

中醫學認為,猴頭菇性平,味甘,歸脾、胃、心經,具有健胃消食、安神益智等功效,適用於脾虛納差,食積不消,脘腹脹滿,失眠多夢。

健胃消食

「猴頭菇餅乾」「猴頭菇口服液」等健脾養胃的保健品想必大家耳熟能詳。確實,猴頭菇具有良好的健運脾胃、消食導滯功效,適用於脘腹脹滿、食慾下降、飲食積滯者。但胃病並不是單一因素導致的,飲食不節、情緒波動、作息不規律等都會影響脾胃健康。再好的猴頭菇,也架不住你對身體的胡作非為。

安神益智

猴頭菇入心經,有安神益智的功效,搭配龍眼肉、蓮子等養心安神的藥材,適用於用腦過度、心神不寧、健忘失眠者。

猴頭菇選購技巧

形狀規整

現在的猴頭菇,很多都是人工培育的,要找到比較標準的猴頭形狀的很不容易了。但也要儘量挑選形狀規整一些的。

顏色金黃

最好的猴頭菇曬乾後,顏色呈金黃色或土黃色,顏色太淺或太暗都不好。

猴毛長密

猴頭菇表面是很多菌絲,就像猴毛一樣,這是養胃的主要部位,猴毛越密、越長,猴頭菇養胃的效果就越好。

個頭大小

猴毛的長度和密度比個頭大小更重要,在猴毛又長又密的基礎上,再挑個頭大的。有的時候,大猴頭菇的猴毛反而不理想,所以不要一味地貪大。

菇肉白凈

正常情況下,猴毛下面的部位是白色或帶有淡淡的黃色的。人工培育的猴頭菇,溫度、濕度掌握不好,菇肉會呈現淡淡的粉紅色,質量會差些,但如果猴毛夠長夠密,也是不錯的。

味道自然清香

猴頭菇屬於真菌,跟其他蘑菇一樣,都是自帶鮮味物質的,所以聞起來都有一股蘑菇的清香。如果有霉味、酸味,就可能是發霉變質或被硫磺熏過的,不能吃。

菇類的食用注意事項

不少菇類偏涼,猴頭菇雖性平,但脾胃虛寒者最好搭配生薑等溫中祛寒之品。

菇類的粗纖維較多,對於脾胃氣虛的人,過量食用會難以消化吸收,損傷脾胃,因此,不妨加點黃芪、黨參等健脾補氣的藥材。

菇類的膳食纖維十分豐富,食用可以促進胃腸的蠕動,腹瀉者不宜過食。

藥膳推薦——猴頭菇健脾開胃湯

材料:猴頭菇2個,黨參20克,陳皮5克,生薑3片,雞半隻(2人份)

做法:猴頭菇溫開水浸泡1個小時以上,擠出黃水,梗剪掉,切成小碎塊。把猴頭菇、黨參、陳皮、生薑洗凈,與雞肉一同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大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煮1~2小時,調味後食用。

功效:健脾益氣,燥濕開胃

適合人群:適用於脾虛濕滯者,常見疲倦乏力、脘腹脹滿、胃納欠佳、大便稀爛、舌淡、苔白膩、脈弱者。

猴頭菇具有良好的健運脾胃、行氣消食功效;黨參性平,味甘,歸脾、肺經,能補中益氣、健脾益肺;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肺、脾經,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與雞肉搭配熬湯,能健脾益氣,燥濕開胃,適合脾虛濕滯者食用。

還有幾天就到立冬了,立冬有進補的習俗,脾虛濕滯者不妨在進補前先把脾胃調理好,健脾祛濕,以達到更好的進補效果。

保胃健康|小麥養胃?其實它更擅長養心,夏末初秋來一杯最適合

保胃健康 | 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無甜不歡」的人怎麼戒掉這個「甜癮」?

保胃健康 | 起伏吃只雞,一年身體好

醫學指導: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學術帶頭人黃穗平教授

黃穗平

醫學博士、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名中醫。現任廣東省中醫院脾胃學科學術帶頭人,兼任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西結合學科(消化系統疾病方向)學術帶頭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民族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會長、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中西醫整合脾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專科專病合作發展平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嶺南(華南)中西醫結合診治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病學術聯盟主席、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嶺南梁氏流派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全國名老中醫余紹源教授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廣東省中醫院中醫藥辨治慢性胃病研究團隊負責人,專攻中醫優勢病種慢性胃炎、胃癌前病變及胃早癌。擅長中醫、中西醫結合診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內鏡診治技術,培養碩士生、博士生80多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廣東省科技廳等各級科研課題20多項。曾獲廣州中醫藥大學科技進步獎、廣東省中醫藥科技進步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獎和著作獎。主編著作7本,副主編著作8本,發表醫學論文180多篇。獲得「首屆嶺南名醫」「首屆羊城好醫生」「2017胡潤-平安中國好醫生」稱號。

廣東省中醫院出診時間:

周二上午(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醫院特需門診)

周五上午 (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特需門診)

供稿:黃穗平廣東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

廣東省中醫院梁氏流派傳承工作室

執行編輯:盧悅明

審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0e12c7e77643c33e5fed61416b3fc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