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敵占區學校發展四百「學救會」會員
鴻文中學創辦於1902年,是魯北地區規模最大、最具影響的一所教會學校,1904年由濱城西南范家集遷至北鎮。該校位於蒲台縣城東北角,占地50畝,設高中、初中、高小和小學共13個班,師生員工700餘人。七七事變後,蒲台、濱城、北鎮等重要城鎮均被日、偽軍占領。日本侵略者在占領區極力推行「治安強化」運動,濱、蒲兩縣的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抗日鬥爭處於困難時期。面對殘酷的鬥爭形勢,中共清河區委指示青救總會加強敵占城市的青年工作,尤其要加強青年學生工作。根據上級精神,為激發青年學生的抗日愛國熱情,我黨對鴻文中學這塊教育陣地也開始重視起來。
鴻文中學的學生來源範圍很廣,有教徒子弟,有漢奸、國民黨投降派的子弟,有敵占區和我抗日根據地邊沿區的富家子弟,也有極少數貧苦家庭的子女。由於學校所處的環境和敵我鬥爭形勢的關係,學生的思想非常複雜,但大部分不甘心做亡國奴,對我黨我軍有所了解,知道共產黨八路軍是堅決抗日、紀律嚴明、愛護群眾的隊伍,擁護我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擁護抗日民主政府。
為了爭奪青年學生,各派政治勢力的鬥爭逐漸激烈起來。國民黨對該校加強了控制,日本特務也加緊對該校進行滲透。面對複雜的形勢,清河區黨委就如何打入鴻文中學,使抗日救國運動在青年學生中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做了大量的工作。1943年1月,清中地委負責青救會工作的崔毅與蒲台縣負責青救會工作的孫璽玉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首先將鴻文中學學生孫升高和其同班同學張光朋作為培養對象,對他們進行了較全面的考察和了解,在鴻文中學建立了聯絡點。然後通過孫升高和張光朋及時了解學校動向,掌握蒲台、北鎮等敵偽動態。
1943年3月,清河區青救總會集中了五六十名適合到敵占區城市工作的青年幹部舉辦了一次青訓班。清河區黨委對這個青訓班很重視,宣傳部部長陳放、青委書記夏戎親自講課,明確地下工作的方針、任務和組織紀律,儘快適應敵占區的工作環境,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
1943年夏,在清中地委青救總會會長崔毅的組織和安排下,廣、博、蒲三邊工委的婦救會會長焦英(化名孫玉香)、博興縣六區婦救會會長王瑛(化名王秀蘭)等人組成黨的地下工作組進入鴻文中學學習。上級指定焦英任黨支部書記,王瑛為黨支部委員,從此在鴻文中學開始了有組織、有領導的黨的地下工作。他們的任務是:團結抗日愛國青年,組織抗日學生救國會,發展黨員,壯大隊伍。
學校地下黨組織經過艱苦的努力,逐步扭轉了部分學生的錯誤思想。在此基礎上,地下黨支部建立了「鴻文中學青年學生抗日救國會」,發展了一批會員,吸收許多進步青年學生參加了「青救會」。
1944年,濱蒲兩縣的抗日鬥爭形勢開始好轉,並取得了多次戰鬥的勝利。8月,利津縣城解放。這一勝利的喜訊鼓舞了敵占區人民的抗日熱情,對鴻文中學師生的震動很大。隨著形勢的發展,在上級黨委的指示下,1945年2月鴻文中學地下黨組織開始撤離。鴻文中學地下黨支部既培養鍛鍊了大量幹部,又積累了豐富的對敵鬥爭經驗。兩年多來,地下黨組織先後發展黨員12名,「學救會」會員402名。在地下黨組織的介紹和影響下,共有100餘人參加了黨領導的人民軍隊。這些人相繼參加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後來又參加了社會主義建設,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作出了貢獻。
渤海革命老區紀念園供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0c86b284555512a331de9d51c4eab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