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一直以來被家長視為荊棘之地,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後,管教局面越來越複雜,對父母的育兒素質要求也更高。只要夫妻間出現教育分歧,就很容易互相掣肘,讓青春期的孩子鑽管教的空子,從而不斷出現問題。
通過對很多青春期教育的案例進行分析後發現,夫妻教育分歧已經成為青春期孩子問題產生的最主要根源,如果用罪魁禍首來形容最為恰當不過。但是在現實育兒生活中,很多家長恰恰又認識不到這點,結果就導致孩子在青春期階段沒辦法得到合理的管教。
該如何化解夫妻教育分歧,彼此形成合力,來理性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呢?今天我們就圍繞這個主題展開,希望對家長朋友們有所幫助。
一、對於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夫妻教育分歧的主要表現。
1、母親教育為主,父親教育缺失,但父親不贊同母親的管教方式,導致孩子問題多多。
孩子在進入青春期之後,自我意識會不斷增強,他們已經開始不斷挑戰父母的權威,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只要在管理和教育方面能力不足,就根本無法正常對孩子實施管理和教育。尤其對於母親教育為主,而父親教育缺失的家庭里,原本母親就在育兒管理方面能力偏弱,父親非但不參與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反而不贊同母親的管教方式,這種唱反調的做法,很容易被青春期孩子看在眼裡,更對母親的管教帶來很大難度。
舉一個例子,女孩萌萌已經13歲,一直以來都是媽媽主抓管教,爸爸幾乎不參與。自從女兒進入青春期後,萌萌媽就發現老公時不時會和自己唱反調,認為自己對女兒的管教太過於嚴格,太過於教條。但是當萌萌媽希望老公能擔起對女兒管教的擔子時,不曾想老公卻又找各種理由逃避。在夫妻分歧無法彌合的狀態下,萌萌媽發現對女兒越來越不願意聽自己的話,反而動不動說爸爸最好,給她的自由最多,看到女兒不斷出現的成長問題,萌萌媽想解決卻有心無力, 這讓她非常的焦慮。
2、母親教育為主,父親教育被邊緣化,孩子不願接受母親管教,叛逆行為特別突出。
在很多家庭里,以母親教育為主已經常態化,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家長固守著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育兒觀念。當然,有些父親已經意識到傳統育兒觀已經不適合時代的發展,於是便想回歸本位,可問題來了,對於一直以來以母親教育為主的家庭里,父親教育長期被邊緣化,就是想參與,母親也不願意讓位或交權。如果走近這些家庭,你會發現不少孩子母親性格強勢,在家裡總是說一不二。可這樣的脾氣與性格恰恰對青春期孩子教育不利,極容易讓青春期孩子更容易叛逆,更不願意接受母親的管教。
舉一個例子,小峰在讀初二,一直以來都是由媽媽負責管教,在他的家庭里,小峰一直感覺媽媽就如同殺伐果斷的女王,不管她有理沒理,父子倆每天只能聽她發號施令,如果誰不執行誰就會受到指責。在這樣的家庭里,小峰感覺爸爸已經習慣於逆來順受,但是他卻越來越看不慣媽媽的做法,於是便感覺自己長大了,有能力和媽媽對抗了,按他的說法到了該為自己和爸爸爭取家庭地位的時候了。試想,在這樣的家庭里,小峰媽還能正常管教青春期的兒子嗎?
3、父親教育為主,母親教育為輔,父親脾氣暴躁,親子關係不斷激化矛盾。
在一些家庭里,父親承擔起對孩子的家庭教育重任,母親往往只做好輔助工作。按常理講,如果父親性格溫和,又懂家庭教育,反而具有很大的優勢。但是有些父親偏偏不懂家庭教育,同時又脾氣暴躁,對於父親有這種的性格,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無一例外都會在成長方面出現問題,如孩子也如父親那樣脾氣更加暴躁,更不願意接受管教,甚至和同學或老師也處不好關係。面對父子關係不斷激化的矛盾,讓母親夾在中間特別難受,想調和矛盾,可誰也聽不進去,看到孩子不斷出現的成長問題,讓母親特別憂慮。
舉一個例子,小亮爸一直主抓兒子的管教,按他的話說,妻子性格太懦弱,無法教育出一個有血性的男孩。雖然話這麼說,可是小亮媽卻發現老公對兒子管教的做法,明顯有些偏激,他動不動就對兒子發脾氣,甚至有時會對兒子動手。孩子小一點時特別懼怕爸爸,可是到了青春期後,不僅不怕,還經常能看到兒子和爸爸吵架,有時還和爸爸對打,可換來的卻是更猛烈的痛打。面對總也打不服的兒子,小亮媽心裡在流淚,她知道這樣下去,兒子不僅教育不好,甚至還有可能和爸爸成為仇人。
4、父母教育不分主次,孩子不接受父母管教,出現管教失控局面。
現在還有一種比較普遍的家庭教育現象,那就是在一些家庭里,父親和母親教育不分主次,都想作主,但又都做不了主,夫妻雙方經常會因為管教孩子產生矛盾和紛爭,孩子就在父母不斷的矛盾和爭吵中成長,直到進入青春期後,開始拒絕接受父母管教,出現管教失控局面。原本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就特別自我,如果再沒有良好的家庭成長環境影響,孩子很容易出現諸多問題,在家不接受父母管教,到了學校自然不願意接受老師的管教,這樣的孩子往往容易做出一些危險性行為來。
針對這種情形,我就不列舉事例了,相信不少家長都能從身邊輕易找到。
針對上述四種夫妻教育分歧的現象,該如何解決呢?下面寒石冷月老師給您幾點建議供您參考:
二、母親教育為主,父親教育需回歸本位,夫妻管教觀念趨同,才能解決孩子成長問題。
對於青春期孩子的管教,不管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都離不開父親教育和母親教育,如果在你的家庭里,一直以來都是以母親教育為主,這時就必須要考慮讓父親教育回歸本位了。
為什麼要特別重視父親的教育呢?因為對於男性而言,更擅長於管理,而青春期孩子由於特別自我,如果母親管理能力偏弱的話,自然會讓孩子特別自我,不願意遵守家規,甚至有時會以和種無理的做法掙脫母親的管教。
父親回歸教育本位後,要優先考慮與妻子育兒觀念趨同的問題,因為觀念相似或相同,管教孩子時才能做法一致,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減少孩子鑽父母管教方式不同的空子。
就拿上面小萌家的例子來說,最初小萌爸一直不重視也不參與對女兒的教育,可是當他發現女兒進入青春期後,妻子越來越無力管教,甚至還出現焦慮症時,他才突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小萌爸是一個愛學習的人,他知道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請一個家庭教育指導老師來協助自己,一邊跟著老師學習,一邊做解決家庭育兒矛盾和問題。通過幾個月的學習,小萌家裡出現了新的氣象,如重建家庭秩序,不斷完善家規,重建親子關係,獲取女兒的信任等。由於有了爸爸合理的管教模式,女兒慢慢信服爸爸,也願意接受管教。看到女兒越來越乖巧聽話,媽媽的焦慮不斷緩解,最終恢復健康,家裡終於能聽到歡聲笑語。
三、父親教育為主,需要在母親的協助之下改變不良性格與脾氣,緩和親子關係才好管教孩子。
對於青春期孩子來說,他們特別崇拜權威,如果父親回歸教育本位後,能夠意識到這點的話,不妨從自從性格與脾氣的改善優先著手。如果父親以往脾氣暴躁,性格強勢,此時需要及時加以改正,因為你越強勢越容易出現在孩子面前不講理的現象。
但如果採取溫和式的民主家庭風格,則容易減少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對正常的親子溝通掃清障礙。當然,父親性格與脾氣的改善,離不開孩子母親的協助,只要夫妻彼此能夠互相尊重和信任,相信用不了多久,父親的脾氣就會有很大的改觀。
就拿上面所講的小亮家庭來說,爸爸雖然主抓教育,但是以往脾氣暴躁,性格強勢,但是當兒子進入青春期後,他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小亮爸開始痛定思痛深入反思自己身上的缺點與不足,最終他發現自己需要改變性格與脾氣,絕不能再用那種簡單粗暴的方式管教小亮。在妻子的協助之下,小亮爸開始構建民主型的家風,大事通過召開家庭會議來協商解決,讓母子倆都參與發表意見,最後採取民主集中的方式形成統一意見。對於小事,小亮爸會單獨和妻子或兒子商量。隨著小亮爸的不斷改變,小亮也慢慢發生了變化,看到父子倆脾氣都越來越溫和,也願意講理了,小亮媽的焦慮不斷緩解,壓力也逐漸消失了,她開始有了家庭生活的幸福感,對於小亮來說也和媽媽一樣,快樂感不斷增加。
四、青春期孩子教育,父母教育需分清主次,彼此相互配合,才能讓管理到位,教育到位。
從上面小萌和小亮家庭的改變情況來看,想解決青春期孩子成長的諸多問題,無一例外都是從父母改變自身不足開始,這本身並不難理解,只有父母成為人格完善,身心健康之人,才能談得上對孩子實施理性的教育。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值得家長們注意,那就是對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必須要父母分清主次,誰主抓誰輔助,必須要定好位。因為唯有管教的持續和穩定,才能形成良好的家風,才能讓家庭規則得到真正的落實。
對於以往教育和分歧不斷的家庭來說,往往缺少夫妻育兒的配合,如果能夠分清主次,不管誰主抓,都容易做好育兒任務的交接,畢竟有時孩子父親或母親有事不可能一直在位。當你把管理權利理順之後,相信做好配合工作,會讓孩子始終無法鑽管教的漏洞。
結束語:化解夫妻教育分歧,是面對青春期孩子成長教育必須面對的現實,如果家長們都能本著理性地思考為出發點,本著對孩子成長負責的心態,相信沒有化解不了的矛盾。當家庭秩序構建好,親子關係維繫好,夫妻間相互配合好後,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便相對容易多了。說到這裡,就到了話題結束的時間,最後希望每個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能夠重視學習,因為唯有學習才能讓自己不斷增強育兒素質,成為更優秀的父親或母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07741732_121111255-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