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是什麼體驗?
方仲永可能知道。
古有曹植七步成詩,曹沖六歲稱象,司馬光幼年砸缸救友人這樣的少年天才,方仲永也是其中的一位。
本以為這位少年天才也會如同前幾位一般,前途無量,但他卻因父母的錯誤教育而失去了傲人的天賦,到最後「泯然眾人」,也與機會失之交臂。
無獨有偶,即使是現代社會,也依舊存在著「方仲永」式的天才少年。
過人的天賦才華讓他們早早的在人群中脫穎而出,但錯誤的教育方式卻讓他們的遠大前途徹底變成了枯萎的泉水,從此一蹶不振。
從萬人矚目到籍籍無名又是什麼體驗?
曾被譽為中國「神童」的黃藝博,或許能為你講講他因一張照片而改變的人生。
中國「神童」黃藝博,在各界「吹捧」下淪為路人?
1998年,武漢出了一位「少年天才」。從出生到上學,他的一舉一動都吸引著人們的關注。
因為一出生就達到5公斤的罕見嬰兒,剛剛出生的黃藝博就被當成了醫院的年度「明星嬰兒」,賺了一大波關注度。
而他的長相也讓人們議論紛紛:濃眉大眼、鼻直口方、額頭寬寬,方正的五官在稚嫩的臉上有一種矛盾的違和感。
「這就是天生的領導者!」在大家的讚揚聲中,黃藝博一天天長大,他也的確沒有辜負旁人的期待,早早顯露出了過人的天賦。
在別人家的孩子還在牙牙學語時,黃藝博就能「聽懂人話」,拋開印著卡通形象的繪本,聽外婆講歷史人物,朱元璋、成吉思汗、康熙大帝的複雜故事他聽得津津有味。
他的興趣也異於同齡人,不僅上學前就通讀了《資治通鑑》等晦澀難懂的史書,還關注起了《新聞聯播》,每日準時收看不說,還能琢磨出自己的門道。
上學後,他的才華更是無處隱藏。
組織能力優秀,領導班集體參與大大小小的活動,自學了畫畫、寫字,將閱讀《人民日報》等枯燥的報紙當成日常的習慣,還精通寫作,在全國各式各樣的報刊中發表了近百篇作品。
如此種種,難怪有人將黃藝博形容成「別人家的孩子」了。
因為成績突出,小小年紀的黃藝博就被評為了「五道槓少年」,包攬少先隊員的最高榮譽。
出於紀念,黃藝博的父母就為戴著「五道槓」的黃藝博拍了一張照片,並發布到了社交平台上。沒想到正是這隨手一發,就讓全國的網民認識了這個才氣非凡的小小少年。
盛名之下,黃藝博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不少的關注。
大家驚嘆天才少年的時間規劃,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黃藝博總能收到慕名而來的人們的讚美。
或許是聽多了溢美之詞,黃藝博和他的父母逐漸「飄」了起來,他們認為,黃藝博日後一定大有可為。久而久之,黃藝博便開始放縱自己,不再自律。
等到「神童」的關注熱潮消失,十幾年之後的人們翻出這位少年天才的事跡,再去探訪他近況時,才驚訝的發現,黃藝博並沒有按照人們的期許那樣,成為一個真正的「天才」。
恰恰相反,與人們的殷切期望不同,如今的黃藝博更像是一個普通人,曾經的天賦優勢也都全部消失了。
為什麼這樣一位少年天才最後卻籍籍無名?
拋開自身的能力因素,導致他發生如此大的轉變的,其實還是他的家庭。
名噪一時如今卻「泯然眾人」,從天才到路人,家庭教育很重要
如果被問起導致黃藝博人生高開低走的真正原因,他的家庭教育恐怕要承擔很大一部分責任。
因為懷著對自己兒子的殷切期盼,黃藝博的父母便將「嚴格管理」當成了教育準則,嚴格規範著他的一舉一動。
就連黃藝博自己也曾在日記中寫,自己的爸爸脾氣急躁,一點事情做不對都是非打即罵,這樣的教育環境給他留下了很大的陰影。
而過早的接觸名利,也讓他尚未成型的價值觀發生了畸變。
正是在這些原因的作用下,成名後的黃藝博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浪費了自己的天賦。
在孩童階段,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沒有接觸社會的孩子就是一張白紙,如果家長一味的將成人的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讓他們荒廢學業,得到的結果往往都是南轅北轍,悔不當初。
正確的家庭教育,應該是在肯定孩子成就的基礎上,幫助他建立健康的三觀與學習觀,適時引導他自行尋找興趣點,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不是「揠苗助長」,讓孩子做了自己理想人生的傀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07738036_121111255-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