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谷事故引關注,華僑城「明星」板塊緣何安全問題頻發?

2023-10-31     南都周刊

原標題:歡樂谷事故引關注,華僑城「明星」板塊緣何安全問題頻發?

本文自南都·灣財社。

采寫 | 南都·灣財社記者 孫陽

「據我所知,深圳歡樂谷還不確定萬聖節能不能開業,有內部員工在傳可能會裁員。」10月30日,說起近期深圳歡樂谷過山車相撞事件,一名華僑城內部員工向南都·灣財社記者表示。

隨著萬聖節臨近,上個周末原本該是深圳歡樂谷一年中較為熱鬧的兩天,但10月27日晚間園區的「雪域雄鷹」項目突發過山車相撞事故,讓這個位於深圳市中心的景點停業開展全園安全大檢查,截至10月30日,深圳歡樂谷繼續閉園,恢復開園時間未有公告。

深圳歡樂谷過山車相撞事故的發生,一方面引發了網友對該事件的討論。為何前後情況通報里的傷者人數相差足有20人?深圳歡樂谷維保是否有漏洞?何時能開園?另外安全事故已引發民眾對歡樂谷設備維保方面的擔憂,會不會對企業和行業造成不利的影響?灣財社記者就上述問題採訪華僑城集團方面,但截至發稿時未獲回復。

另一邊,該事故同樣讓「歡樂谷」品牌背後的公司華僑城進入輿論風暴眼。華僑城前三季度虧損33億元的公告在10月27日晚間披露,業績巨虧疊加突發利空、員工憂心被裁員等問題,讓華僑城的困境再一次暴露在眾人面前。

從8人到28人,事故通報傷者人數為何差距巨大?

距離事故發生至今已過兩天,調查結果還未公布,但有關事故的情況通報卻讓人產生質疑。

10月29日晚上,歡樂谷景區「10·27」過山車碰撞事故醫療救治組發布《關於歡樂谷景區「10·27」過山車碰撞事故醫療救治的情況通報》。其中提到,三家醫院共接診28人,其中11人經檢查無礙後自行離開。目前共有17人留院診治(4人因顱腦損傷、骨盆骨折等傷情,在ICU觀察救治,生命體徵平穩;13人為軟組織挫傷、輕微骨折等傷情,在普通病房繼續觀察治療)。

但在10月27日事故發生的當晚,深圳歡樂谷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情況通報》中卻提到,深圳歡樂谷過山車「雪域雄鷹」項目發生車輛碰撞,造成8人受傷,目前已送往醫院治療,情況平穩,均無生命危險。

為何此前深圳歡樂谷通報傷者人數為8人,而事故醫療救治組的通報三家醫院接診人數共28人?

兩份公告,兩種不同的說法。有網友認為,官方在深圳歡樂谷發布《情況通報》兩天後詳細通報歡樂谷景區受傷人員情況,正是因為此前景區公布的受傷人員情況受到輿論的質疑。

在深圳歡樂谷發布通告的當晚,便有人質疑僅用「情況平穩,均無生命危險」「事發原因正在調查中,該設備已停止運營」這樣的說辭是否避重就輕?因為從網絡流傳出的種種現場視頻和照片來看,有醫院當晚急診人數遠超10人,事故並非那麼簡單。

僅深圳已三次發生事故,華僑城旗下主題公園為何事故頻發?

公開資料顯示,以文化、旅遊、房地產、電子科技為主業的華僑城集團,作為國內最早創建大型主題公園的企業,擁有錦繡中華、歡樂谷、世界之窗、東部華僑城、歡樂田園、甘坑古鎮等一批品牌和項目。

「雪域雄鷹」過山車相撞事故已不是華僑城集團旗下主題公園第一次發生問題。

最令深圳人印象深刻的是10餘年前深圳東部華僑城的一次重大事故。2010年6月,深圳東部華僑城太空迷航娛樂項目發生重大安全事故。死亡6人,傷10人,其中重傷5人。

事故發生後華僑城方面接受有關媒體報道時,稱引發深圳華僑城「太空迷航」重大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因為「太空迷航」設備存在嚴重的設計缺陷,不是人為的過錯。2012年4月,深圳鹽田區法院對涉及東部華僑城「太空迷航」項目重大責任事故刑事案進行一審宣判,8名被告人犯重大責任事故罪,分別被判處一年零六個月至五年有期徒刑。

2018年11月,深圳華僑城歡樂谷「歡樂幹線」突發兩車相撞事故,導致2名乘客受傷。2019年4月,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南山監管局對其進行行政處罰,處以罰金20萬元。並表示,依據相關調查報告,歡樂谷公司對「歡樂幹線」列車維護管理存在漏洞,對事故發生應負主要責任。

除了上述兩件事故外,深圳華僑城歡樂谷旅遊公司還多次被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檢查出問題。據天眼查,今年6月,深圳歡樂谷曾因特種設備違法行為被罰款3萬元。

而在深圳之外,歡樂谷也因設備問題發生過多起事故。2016年3月,北京歡樂谷「亞特蘭蒂斯」主題區的「水晶神翼」過山車項目出現高空懸停,事件導致26名遊客滯留在過山車上長達18分鐘;上海歡樂谷曾於2013年連續發生3起過山車因傳感器報警引發的高空懸停事故。

有業內人士認為,主題公園作為「體驗性」較強的行業,一旦因安全隱患問題導致消費者的信任危機,將會給企業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因此園區應將安全問題放在生產經營的重中之重。

設備維保流程存疑,歡樂谷是否還能放心「歡樂」?

令網友們質疑的第二點則在於,「雪域雄鷹」項目出現安全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其中是否涉及到深圳歡樂谷不重視設備安全的問題?

據有關媒體報道,聯合調查組初步查明,涉事設備是深圳華僑城歡樂谷旅遊公司運營的過山車(雪域雄鷹),設備級別為A級,日常維保由歡樂谷公司負責,最近一次檢驗日期為2023年6月。

據天眼查顯示,今年4月25日,深圳華僑城歡樂谷旅遊公司曾發布雪域雄鷹項目大修服務工程成交公告。據了解,大修工程是指凡需牽動或拆換部分主體構件,但不需要全部拆除的工程,經大修後的房屋、設備等必須符合基本完好或完好標準的要求。上述工程最終被深圳市潤昌遊樂文化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潤昌集團")以709萬元中標。

今年6月6日,雪域雄鷹項目歷時一個半月的項目年檢維保工作完成。9月27日,設備部維修人員又對雪域雄鷹進行了全面維保和檢修,以保障其於中秋、國慶期間的接待效率。

甚至事發前四天,深圳歡樂谷還召開了第三季度安全生產工作會議,其中提到,公司副總經理、安委會副主任對潮玩節期間的安全管理、秋冬季節的消防安全防範等重點安全工作進行了細緻部署。

為何層層把控安全問題的項目,還會出現重大事故?值得一提的是,在「碰撞」事故發生的前兩天,深圳歡樂谷的雪域雄鷹項目疑似多次出現類似事故。有網友表示,10月25日也遇上了前車彈射失敗退回來的情況,當天維修暫停過好幾次。

有業內人士指出,過山車事故的機率非常低,一般設備質量過關,日常運維到位,出事故的幾率很小。那麼雪域雄鷹項目在事發前就曾出現故障又是什麼原因?本次「過山車相撞」的事故是否和園方沒有高度重視此前已出現的問題有關?10月30日,灣財社記者就相關問題詢問華僑城集團方面,但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覆。

文旅毛利率跌至25%,「降本增效」下,華僑城能否系好「安全帶」?

深圳歡樂谷事故引發民眾擔憂的同時,也讓華僑城的文旅業務備受關注。

從華僑城披露的數據看,2020-2022年即疫情三年間,公司每年累計接待遊客分別為4282.5萬人次、7797.9萬人次、6184.9萬人次。在此前的2019年,華僑城當年累計接待遊客5209 萬人次。

業績層面顯示,疫情三年華僑城的旅遊綜合業務分別貢獻收入431.75億元、433億元、272億元。其中去年該業務收入同比減少37.16%,相當於2019年同期不足90%;毛利率自2020年之後跌破40%關口,2022年的毛利率僅有25%,同比降低8個百分點。

隨著疫情三年的過去,華僑城的文旅業務在今年也被寄予厚望,但談及華僑城的文旅產業,曾在華僑城工作的員工用「人旺,財不旺」來評價業務情況。據她觀察,近些年歡樂谷里的設施缺乏創新,儘管節假日人流量大,但多數遊客只購買門票,實際上並不能帶動有效的消費力。

這樣的說法也在華僑城的今年的業績報告里得到了印證。今年以來,隨著疫情的開放,國內旅遊市場復甦,華僑城的文旅業務也迎來明顯的流量。數據顯示,上半年,華僑城旗下文旅企業合計接待遊客超4400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74%;另一組來自華僑城旗下主題公園產業集團歡樂谷集團披露的數據顯示,期內累計遊客接待量同比增長超30%,營業收入趕超2019年同期水平。在2023年9月的經營數據中,1-9月,公司旗下文旅企業合計接待遊客7248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55%。

儘管華僑城主題公園的遊客流量在肉眼可見的大幅增長,但和市場預期不同的是,華僑城文旅方面的經營業績卻在今年仍在持續走低。

據華僑城A2023年半年報披露,其旅遊綜合業務超過100億元,業務收入占比達53%。另外,該項收入和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2.30%;該項業務毛利率20.77%,同比繼續下降4.64個點。

10月27日晚間,華僑城A發布了第三季度報告,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該司實現營收317.6億元,同比增長8.47%;歸屬於上市公司的凈利潤為-33.5億元,同比下降2728.12%。

「人旺,財不旺」的原因在哪裡?從數據層面來看,華僑城的旅遊綜合收入包含文旅綜合體中的旅遊地產綜合體、景區、酒店、商業租賃、物業服務、城區綜合配套等多業態,華僑城並沒有分拆披露純旅遊業務收入情況,因此儘管旅遊熱潮來臨,但反應到旅遊綜合業務」時不見較大業績增長。

而在華僑城內部員工看來,業績難實現增長的原因還有可能涉及華僑城的管理問題。

「歡樂谷的預算砍了不少。」曾在華僑城集團工作了30年員工談及公司管理問題時,語氣很是無奈。在年初經歷百億虧損後,「降本增效」成為華僑城管理的主要手段,而文旅業務背負著較大的業績要求,員工因此要面對更大的工作壓力,重點崗位招不到人,內部人員循環不暢等問題也讓部分員工表示不滿。

除了內部管理導致員工工作積極性不高外,主題樂園的經營優勢也在減弱。儘管華僑城是國內主題樂園的「嘗鮮者」之一,但隨著時間流逝,華僑城旗下主題樂園的設備老化讓其相對競品的優勢在逐步降低,近些年迪士尼、環球影城等主題樂園的落地分流了相當一部分遊客,豐富的玩法和IP吸引大批遊客,而談起歡樂谷,消費者印象里仍是「過山車」「激流勇進」等常規項目。

曾因文旅+地產兩大主營業務開闢出一片天的華僑城,房地產業務因市場影響並不樂觀,旅遊業務方面短期也未見較大起色,如今,華僑城身上的擔子依然不輕。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066b15608ddf40953ec284f56c22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