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情緒里藏著孩子的未來,這類父母累死都養不出優秀孩子

2020-04-05   木棉之城

文丨木棉媽媽

疫情之下,停課不停學,逼瘋了一大波家長,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很難一家長因為兒子不好好上課,不寫作業,急的要跳樓,消防人員勸說半天,媽媽自己想開了,從窗台上下來,接著崩潰大哭:沒見過這樣的孩子!

嘴裡面一直數落著兒子的種種不是,我不禁好奇,這個兒子是犯了多大的錯誤,是有多麼不堪,才「逼得」媽媽想要跳樓!

在孩子的一生中,童年時光和家庭的影響起到很關鍵的作用,而家庭的影響主要是父母的影響,在父母情緒里藏著孩子的未來,而那個情緒失控要跳樓的媽媽卻沒想過自己的行為會對孩子帶來多大的傷害,孩子會想到「我曾經的行為逼得媽媽想要跳樓」,甚至還要面對周圍鄰居和同學的指指點點。

孩子的內心怎麼會沒有陰影?這類父母自以為付出很多,卻很難養出優秀的孩子,希望沒有你。

情緒失控的父母

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情緒管理者,但是這很難達成,即便很難,但是也儘量不要做一個情緒的奴隸,總是被情緒的支配。

《小歡喜》裡面的宋倩總是努力去理解英子,隱忍自己的情緒,然後總會在一個忍不了的點去爆發,而宋倩這種行為也給英子帶來影響,在江邊英子情緒一度失控到想要跳江。

為什麼父母會出現這樣的行為呢?

01、期望太高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總是對孩子有很多期望,一旦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父母會變得焦慮,失望。

有個學生說,我最討厭一些父母,自己不努力,然後逼著自己的孩子飛。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學習成績不能代表一切,如果父母對於學習成績看的太重,那麼就會容易出現這種失望的情緒,積攢多了就變爆發出來。

02、單方面犧牲太多

我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有了這樣的想法,於是父母們想盡一切辦法為孩子去創造更好的條件,努力賺錢買學區房,結果發現孩子並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期好好學習。

於是父母很生氣:我付出了那麼多,你卻不領情,你真是太讓我失望了!

一些父母總是在做這種自我犧牲,感動自我的自我犧牲,卻從來不問這是不是孩子想要的。可能孩子想要的只是一個擁抱,一個安慰而已。

就像宋倩一樣,她會給英子做藥膳,煮燕窩,認為這些都是自己都捨不得吃的,給了孩子,那麼孩子一定會很感激,可是呢,這樣的行為卻給孩子帶來了負擔,當英子把燕窩給了爸爸的女朋友之後,宋倩就爆發了。

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尊重理解孩子

很少父母能夠做到真正地尊重和理解孩子,大多數都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孩子身上,如果孩子不領情,想法不一致,那麼父母就會很失望,認為孩子「不識好歹」,然後就會陷入惡性循環當中。

父母應該多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在跟孩子聊天時不要總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可以給孩子建議,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但是一定不要試圖去改變孩子的想法。

多關注自身

其實父母與其逼著孩子去努力,不如自己去努力,自己關注自身的提升,當你發現自己越來越好的時候,你會發現法身邊的事物也變得順利了。

孩子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優秀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也差不到哪兒去,因為有一雙優秀的父母,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差不到哪兒去。這比你罵孩子一百句還要管用。


一分鐘認識我:木棉媽媽,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在這裡我們一起討論育兒經驗、分析孩子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我,棉媽會繼續努力輸出更好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