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減災四十年 為了生命再出發——寫在紀念唐山大地震43周年之際

2019-07-25     融媒河東

加強自然災害防治關係國計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學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提高全社會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習近平

防震減災四十年 為了生命再出發 ——寫在紀念唐山大地震43周年之際

市防震減災中心黨支部舉辦「慶七一、頌黨恩」演講比賽

全市地震應急救援隊員能力提升培訓班器材操作培訓

台網人員在數字化測震台網中心處置震情

市縣地震應急聯動夏縣現場演練廢墟搜救

省市地震部門聯合在鹽湖龍居4.4級地震震中區考察震災

社區居民在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館參觀體驗

防災減災抗災救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防震減災是永遠繞不開的話題。隨著我們對地殼深處認識的不斷加深,處于山西地震帶南端的運城人民,防震久矣。市防震減災中心作為承擔全市防震減災職能的工作機構,其工作從來不是中心,但時時能影響中心,從來不是重點,但一日也不可偏廢。

改革開放40年來,運城市防震減災工作機構從無到有,隊伍由弱到強,成為全市防震減災主力軍;改革開放40年來,運城市防震減災工作體系不斷發展完善,由主抓監測預報和科普宣傳,向建立健全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邁進;改革開放40年來,市縣兩級黨委政府堅持經濟建設同防災減災一起抓,防震減災領導不斷加強,經費保障列入預算,部門協作和社會參與更加廣泛,多個重點項目實施完成,增強了全市震災防禦基礎能力。地震機構成立43年來,市防震減災中心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持續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防震減災成績顯著,先後被授予山西省模範單位、運城市五一勞動獎狀、市直文明單位標兵等稱號。

防震機構

成立43年,屢次更名,更加科學

運城,地處山西地震帶南端,歷史上地震災害嚴重。自1974年以來,運城市就一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

1976年,地縣兩級地震機構相繼成立,全市防震減災工作正式起步。其中,1976年5月成立運城地區地震辦公室,1978年7月成立運城地區地震局,1981年6月更名為行署地震局,2001年更名為運城市地震局,2017年9月更名為市防震減災中心。中心內設辦公室、震防科、分析預報科、工程科、應急科、宣教科6個科室,下屬運城市地震綜合監測站、運城市工程抗震服務中心兩個事業單位。

在新一輪機構改革中,除稷山、夏縣兩個縣地震機構名稱暫未定外,其餘縣(市、區)均更名為防震減災中心或防震減災服務中心。

腳下震情

三條地震帶,元明清有大震,形勢不容樂觀

1.地震地質構造複雜。運城市轄區內中強地震構造帶有3條:北部有橫跨河津、稷山、新絳三縣(市)羅雲山山前全新世活動斷裂,中部有穿越絳縣、聞喜、夏縣、臨猗、萬榮五縣峨嵋嶺台地南北緣活動斷裂,南部有覆蓋平陸、鹽湖、永濟、芮城四縣(市、區)中條山南北緣斷裂,特別是中條山北緣斷裂是未來強震發生的主要危險斷裂。運城市中心城區直下型斷裂有4條:鳴條崗南緣斷裂,萬榮至東郭隱伏活動斷裂,鹽湖北岸斷裂,鹽湖南岸斷裂,是城市發展的地震安全隱患。

2.歷史震災嚴重。震災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周邊強震影響災害。本區域中強地震災害。1303年洪洞8.0級和1695年臨汾7級兩次強震,都對我市建築物破壞達7度—8度,傷亡人員3萬多人;1556年陝西華縣8.0級地震,我市古蒲州毀於一旦,有「天塌蒲州」之說。據史學記載,該次地震共死亡人員83萬,其中河東死亡11萬之眾,永濟市地震烈度達10度。1815年平陸6級地震,轄區內死亡人口3.7萬餘人,縣太爺陸璋面對殘酷災情上吊自殺。鹽湖、芮城、平陸地震烈度達8度—9度。

3.新中國成立後小震屢有發生。近70年來,運城市範圍內共發生較大影響地震事件7次,分別為:1959年河津5.0級地震,1965年垣曲5.5級震群,1986年鹽湖區陶村、王范4.6級震群,1989年新絳、侯馬5.0級地震,1998年永濟、臨猗5.0級地震,2010年萬榮、河津4.8級地震,2016年「3·12」鹽湖4.4級地震。當前,我市的震情形勢可用「三區」概括:2006—2020年被國務院劃為15年尺度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2009年至今被中國地震局劃為華北強震強化跟蹤監視區;2011年至今被中國地震局劃為年度可能發生5級左右地震值得注意地區。

工作保障

政府更加重視,預算逐步到位,投入突破千萬元

1.政府更加重視。2012年,市政府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2016年印發《運城市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每年年初召開全市防震減災工作會並簽訂目標責任,年終進行考核檢查。2015年至2016年,將「新建、改建、擴建建設工程100%進行抗震設防要求審批,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的重大工程100%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等指標,列入各縣(市、區)年度目標責任考核任務指標。

2.財政預算到位。在「吃飯財政」的現狀下,防震減災工作經費預算從2010年的56.6萬元逐年增加到現在的140萬元,基本達到省政府要求財政收入一般預算的萬分之三標準。2015年,市政府第61次常務會議定投資實施南風廣場I類避難場所建設、運城市地震小區劃項目和中心城區震害預測3個項目,防震減災投入突破千萬元大關。目前,3個項目全部完成並通過驗收,中心城區地震活動斷層探測工程正在有序推進,中心城區震害防禦基礎逐步增強。

監測預測

測震台網加密,觀測手段合理,研究水平提高

1.數字測震台網子台不斷加密。1990年地區財政投資建成運城地震遙測台網並運行。2006年實施市測震台網數字化改造,2009年2月項目通過專家驗收。目前,市測震台網可實時處理12個測震子台數據,其中,運城市自建萬榮、平陸、垣曲、河津4個實體測震子台,另外共享省局的永濟、夏縣、侯馬、臨汾4個子台,陝西的延安、合陽2個子台,河南的洛陽、盧氏2個子台實時測震數據。全市測震能力達1.5級,部分地區可達1.0級。2017年啟動臨猗井下測震子台建設,已完成台址勘選、土地徵用等工作。2018年萬榮、河津縣級信息平台建設項目完成並通過驗收,率先實現省市縣地震信息共享。通過努力,2019年縣級信息平台覆蓋率有望實現由46%到77%的提高。

2.前兆觀測手段布局趨於合理。2015年市財政投資建設的市級稷山縣地下水觀測站項目和稷山縣同期建設的痕量氫觀測項目通過專家驗收,正式納入省觀測網。2017年實施「一縣一台」建設,原有的臨猗水氡監測手段,4個縣(市)地震電磁波前兆觀測手段仍保持正常運轉。2017年萬榮縣磁電地震台、2018年河津市痕量氫觀測站建成並通過驗收。永濟市地下水觀測站項目已完成深達600餘米的深井鑽探任務。其他有關縣正在克服困難,有望年底完成覆蓋率由38%到62%的提高。同時,積極配合省局完成轄區內《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山西分項)項目中新建2個基準站和5個基本站的土建工程。目前垣曲1個基準站土建工程已動工。

3.群測群防工作逐步加強。全市共有掛牌的宏觀觀測場點120個,其中視頻監控宏觀觀測點21個,基本達到一個鄉鎮有一個宏觀觀測點,每個縣(市、區)有一個以上視頻監控宏觀觀測點。全市「三網一員」隊伍3431人,由鄉鎮分管領導、村幹部兼任。各縣(市、區)採取以會代訓、檢查指導等形式,對「三網一員」進行群測群防知識培訓。

4.地震聯防協作堅持43年。晉陝豫三省交界地震聯防區1976年成立,由原來的3個地區發展到西安、渭南、咸陽、洛陽、三門峽、臨汾和運城七市。每年召開一次工作年會和一次震情會商會,2017年我市作為輪值市主辦了第41屆聯防會,加強聯防區各市震情會商、信息共享和地震聯防協作。

5、監測預測研究水平連年提高。市中心編寫的年度震情趨勢會商研究報告在省局會商資料評比中屢次獲獎。2010年「1·24」河津、萬榮4.8級地震前,提出較準確的會商分析意見。2005年至2014年,我市共發生7次地面振動事件。2014年11月聯合省地震局在運召開由中國地震局、陝西省地震局、山西省氣象廳等單位專家參加的研討會,對振動事件發生的成因以及監測研究思路深入探討。2015年市財政投入207萬元實施振動事件監測項目,架設6台次聲波、聲壓監測儀和6台流動測震監測儀。2016年7月項目通過專家驗收,通過對多次振動事件分析研究,初步認為大面積振動源為大氣次聲波。目前,6台次聲波儀器仍然觀測運行,繼續發揮作用。

震害防禦

加強設防監管,取得兩項成果,加大科普宣傳

1.抗震設防監管改事前監管為事中事後監管與服務。2003年抗震設防要求審批列入全市網上行政許可項目。2011年召開全市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永濟現場會。2012年市政務大廳管理中心將抗震設防管理納入新建工程項目審批流程。2015年至2016年,抗震設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評價「兩個100%」列入全市年度目標責任考核指標。2017年9月,抗震設防審批等兩項行政許可劃歸市人防辦,保留11項處罰事項。市中心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和服務,2018年對河東西街沿長線等4個重點工程項目執行第五代區劃圖情況進行了檢查,為關公機場擴建工程、「六館一中心」等工程項目提供了地震地質、抗震設防諮詢服務。

2.地震小區劃項目和震害預測項目完成成果移交。2012年對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建築物進行抗震性能普查,2015年開展中心城區辦公場所抗震性能普查,為震後應急救援積累基礎資料。2015年市財政投入608萬元實施運城市地震小區劃項目、中心城區震害預測項目。目前,兩個項目先後通過專家驗收並全部完成成果移交。小區劃項目能夠為中心城區建設工程抗震設防、城市發展規劃規避地震災害風險提供依據,項目成果正在《大運城總體規劃(2017—2035)》修編、運三鐵路可研地震地質調查等工作中得到重視和應用。震害預測項目能夠為地震風險管理、政府應急處置提供輔助決策支撐。項目成果在經緯燃氣LNG儲氣調峰站地震安評工作中得到應用。

3.防震減災科普先行日益深入。一是學校防震減災宣傳形成制度。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堅持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地震科普教育和應急演練,師生應急避險意識能力得到提高。2018年,經過縣、市、省層層選拔,由萬榮學子組成的山西省高中組代表隊獲得全國防震減災知識競賽北部賽區第一名,全國總決賽優秀獎。今年7月,萬榮學子又在全省防震減災知識競賽中獲得優秀獎。二是防震減災示範創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12年召開全市防震減災科普示範校新絳現場會。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共建省級防震減災示範校60所,國家級示範校2所;省級地震安全社區18個,國家級社區10個;永濟、萬榮、臨猗被認定為省級防震減災示範縣。三是防震減災「六進」宣傳覆蓋面不斷擴大。2012年以來,全市地震系統堅持深入基層開展「小課堂」宣傳,免費發放防震減災讀本和科普宣傳紀念品。2017年中心城區80多個社區實現張貼宣傳挂圖、科普宣講全覆蓋。2017年年底至2018年年初,組織省市專家深入13縣(市、區)對2000餘名農村建築工匠和鄉村幹部進行了農村建房抗震知識培訓。今年上半年,市中心深入市婦幼保健院、市工學院、恆祥佳苑社區、航天公園、運城機場、幼兒園等單位(場所)進行防震減災知識宣講宣傳。四是階段集中宣傳社會影響較大。「5·12」「7·28」等特殊時段,開展部門聯合宣傳、推出報紙專版、聯動演練等活動。2016年「7·28」在南風廣場舉辦了「銘記震殤 守望平安」公益文藝晚會。2017年5月舉辦了防震減災科普宣傳進社區文藝晚會。2018年4月向四川省汶川地震紀念館和建川紀念館分別捐贈6方抗震救災主題澄泥硯。2019年「5·12」會同市應急管理局等40家單位在南風廣場開展集中諮詢宣傳活動,現場共發放《防震減災知識讀本》等宣傳小冊子及印有緊急避震常識的原子筆和滑鼠墊共3000餘份。垣曲縣舉辦了「銘國殤、祈民福」防震減災科普公益誦讀快閃公益活動,參與社會團體和群眾眾多。五是固定宣傳陣地吸引力不斷增強。2013年在全市開展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建設,已建成的12個縣(市、區)科普教育基地有計劃向公眾開放宣傳。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館2017年8月建成並通過專家驗收,2018年市區2150餘名學生、群眾入館學習體驗。2019年上半年東城辦鴻晉社區等7個社區居民、鹽花幼兒園等3個幼兒園幼兒和運城晚報的科普小記者共490餘人到科普教育館參觀體驗。稷山縣《居安思危》微電影、新絳縣《詩聯話防震》讀本分別在中國地震局獲獎。今年推薦垣曲縣用地方特色「垣曲鑔」製作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小視頻,參加全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作品評選。

應急救援

修訂應急預案,強化隊伍演練,建設避難場所

1.應急預案強化落實。《運城市地震應急預案》2013年11月修訂實施,2014年全市各級各類地震應急預案修訂到位。認真履行市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職責,自2016年起,連續3年組織開展了地震應急準備工作檢查,推進應急預案落實。

2.隊伍建設持續壯大。2009年依託消防支隊和市急救中心組建了市地震災害綜合救援隊伍;以生命線工程和次生災害搶險重點單位為主,組建了10支行業搶險搶救搶修以及保障隊伍。2015年依託市武警支隊組建了市地震應急救援二隊,2016年市財政配備了198萬元的應急救援裝備。2016年至2017年,分4批組織相關地震應急管理人員和救援隊骨幹赴北京、蘭州應急救援培訓基地培訓。2018年在運組織了全市地震應急救援和震害防禦基礎知識能力提升培訓班,200餘名相關人員參加了培訓。

3.應急演練立足實戰。在抓好學校、重點單位開展演練的基礎上,從2000年起,每年都堅持舉辦縣級或市級地震應急綜合演練或桌面演練,截至2014年,13縣(市、區)第一輪演練已全部完成。2015年7月組織市抗震救災指揮部和稷山、河津開展了市縣地震應急聯動演練。2016年7月在永濟市開展了省市縣三級聯動應急演練。2017年5月在夏縣、2018年5月在新絳縣開展了市縣地震應急聯動演練。運城市天龍救援志願者隊伍自2016年起參加了每年的市縣聯動演練。2019年5月8日,組織參加以模擬萬榮發生6.2級地震為背景的全省地震系統聯動演練。演練採取省市縣三級聯動、桌面推演與實地操作協同、線上線下上報資料並行等方式進行。其間,市中心向省局演練平台上報值班信息、災情快報、輿情快報、震情專報、餘震專報、新聞通告及情景處置等信息20餘條。13縣(市、區)地震機構向市中心演練平台上報相關信息共90餘條。市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應邀全程觀摩演練。

4.應急保障基本落實。2009年在中心城區實施應急避難(險)場所建設,建設了南風廣場Ⅱ類避難場所1個,Ⅲ類避險場所8個。13個縣(市、區)共建成避難(險)場所77處。2012年爭取國家投資450萬元,市財政配套151.7萬元實施中心城區南風廣場Ⅰ類避難場所建設項目,2018年6月項目完成並通過驗收。萬榮縣2018年實施的地震災害風險評估項目12月完成並通過驗收。同時,建立了協議儲備和實物儲備相結合的應急物資儲備機制,市、縣兩級按照保障轄區1/10人口3天基本生活所需的標準,儲備必要的應急食品和應急物資。

結尾的話: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8周年,市防震減災中心黨組將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新動力,引領全體工作人員強化責任、強化擔當,動員全市人民不忘災難教訓、加強震災防治,努力推進全市防震減災工作高質量發展,為「走進新時代,建設大運城」提供強有力的地震安全服務保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ffiJ2wBmyVoG_1ZA6g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