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胃健康|「交九食海參」,這裡有什麼講究?

2023-12-22     廣東省中醫院

原標題:保胃健康|「交九食海參」,這裡有什麼講究?

冬至之時,心亦向暖

自古沿海地區就有「交九食海參」的習俗,就是指每年冬季的農曆「一九」(也就是冬至)開始,每九天算成一段,一直到「九九」(驚蟄,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八十一天,每天吃一隻海參,有助於來年春天身體健康,增強免疫力。海參為刺參科動物刺參或其他種海參的全體。生活於淺海中岩石底及細沙泥底、海藻繁茂、波流靜穩而無淡水注入處。從古至今,海參一直是不錯的滋補珍品,《五雜沮》中說:「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曰海參。」究竟海參有什麼作用,食用期間又有什麼注意事項?

01 海參的藥用價值

中醫學認為,海參性平偏溫,味甘、咸,歸心、腎經。具有補腎益精,滋陰補血,潤腸通便,養胎利產的作用。可以治療陽痿,夢遺,小便頻數,虛弱勞怯,精血虧損,腸燥便艱等疾病。

補腎益精

海參被稱為「百補之首」最突出的功效就是滋補腎精。腎精介於陰陽之間的,是生命最本源的物質,有了腎精,才化生陰陽,腎精充足的人精力充沛、身強體壯,而腎精虧虛則常變現眩暈耳鳴,腰膝酸軟,性功能減退,男子精少,女子「天葵」早竭,過早衰老,神疲健忘,舌淡苔少,脈沉細等多種病狀,對於以上人群不妨適當吃點海參以填補腎精。

滋陰補血

海參還被稱為「補血之神」通過補腎精來滋陰補血。腎主骨,骨生髓,骨髓又管著造血功能,所以腎虛也能造成貧血,表現為頭暈眼黑、腰酸乏力,手腳冰冷。手術後病人、產婦或其他失血過多者都可以食用海參來滋陰補血,恢復元氣,促進身體的康復。

潤腸通便

中醫學認為,腎司二便,腎精不足的人也會影響大便的排泄,尤其是老年人,或是排便無力,或是排便不暢,或是大便乾結,需要依賴大黃番瀉葉、麻子仁丸等瀉藥進行輔助,剛開始還算有效果,時間一長,腎精虧虛,身體出現腰酸乏力、食慾不佳、脫肛等不適。對於這類患者不妨吃點海參來滋補腎精,腎精充足就能化生腎氣,給身體加把勁以推動大便下行,腎精還能幫助腎陰的生成,滋潤腸道,解決大便乾結不暢的困擾。

養胎利產

《隨息居飲食譜》:「(海參)滋陰,補血,健陽,潤燥,調經,養胎,利產。」女性懷孕後,胎兒需生長發育更需要腎精的充足,適當吃點海參能調節孕婦身體陰陽平衡,使氣血充盈,幫助養胎利產。現代醫學還發現,海參富含大量DHA,為胎兒腦神經細胞發育所必需,可通過胎盤被胎兒吸收,進而可以促進胎兒的生長發育。

02 海參的產地和種類

中國國內的海參產地主要是北方海參和南方海參之分,北方市場形成了以山東海參和遼寧海參為主的兩大主流板塊,南方湧現出以福建為代表的新興板塊。

海參種類繁多,從形態上來看,一般分為刺參類和光參類。

刺參類:常見的有灰刺參、綠刺參、花刺參等多種,以體錶帶有圓錐形大小不等的肉刺為主要特徵。

光參類:體色變化較大,一般背面為黃褐色或紫褐色,並有許多灰白色不規則的橫斑。

03 海參的挑選

從顏色來看,質量好的海參每個體表顏色都會有所不同,深淺不一,顏色太統一反而不那麼好,此外儘量挑選吸盤顏色不會太深的;

從形態來看,體型上,養殖參尤其是南方參,參體大多都是細長條的圓柱形,同時干參的腹部豁口處,有爆肉的情況。但要注意人為造成爆肉的假象。此外,參刺根部粗,長但不會很尖的海參,一般品質相對較好;挑選時,還可以儘量挑選吸盤多、密、大的海參;

從質感來看,品質好的海參參皮紋路比較清晰,褶皺感比較自然,用手按參刺,不容易按斷。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的鹽乾的海參,參刺也非常硬,顏色灰白,不建議挑選。

04 海參的食用注意事項

1. 海參善補陰精,對於痰濕困重、脾胃濕熱的人要儘量少吃。如《隨息居飲食譜》:「脾弱不運,痰多便滑,客邪未盡者,均不可食。」

2. 海參能潤腸通便,大便爛或者腹瀉的人也要少吃。如《本草求原》:「瀉痢遺滑人忌之,宜配澀味而用。」

3. 幼兒在消化功能好、沒有飲食積滯的情況下才可選用海參進補。

食療方——枸杞燉海參

材料:枸杞20克,海參2根,生薑3片。(2人份)

做法:將海參洗凈泡發,生薑切片,枸杞洗凈;取一燉鍋,放入海參、生薑片,倒入適量高湯,大火燒開,撇凈浮沫,倒入枸杞,蓋好鍋蓋;用小火燉至海參熟爛,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補腎益精。

適合人群:腎精不足者,主要表現為生長、發育與生殖的障礙或早衰等症,嬰幼兒、青少年生長發育遲緩,成年人精神疲倦、腰膝酸軟、性功能不足,中老年人則主要表現為較同齡人早老,症見齒搖鬆動、耳鳴耳聾、健忘痴呆、骨質疏鬆、大便不暢等。

保胃健康|天冷血虛用阿膠,但服用有技巧

保胃健康|天氣一冷,胃就難受,2杯暖胃茶趕緊安排

保胃健康|這個果子甜甜的,燥咳便秘都適合

醫學指導: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學術帶頭人黃穗平教授

黃穗平

醫學博士、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名中醫。現任廣東省中醫院脾胃學科學術帶頭人,兼任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西結合學科(消化系統疾病方向)學術帶頭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民族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會長、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中西醫整合脾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專科專病合作發展平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嶺南(華南)中西醫結合診治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病學術聯盟主席、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嶺南梁氏流派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全國名老中醫余紹源教授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廣東省中醫院中醫藥辨治慢性胃病研究團隊負責人,專攻中醫優勢病種慢性胃炎、胃癌前病變及胃早癌。擅長中醫、中西醫結合診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內鏡診治技術,培養碩士生、博士生80多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廣東省科技廳等各級科研課題20多項。曾獲廣州中醫藥大學科技進步獎、廣東省中醫藥科技進步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獎和著作獎。主編著作7本,副主編著作8本,發表醫學論文180多篇。獲得「首屆嶺南名醫」「首屆羊城好醫生」「2017胡潤-平安中國好醫生」稱號。

廣東省中醫院出診時間:

周二上午(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醫院特需門診)

周五上午 (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特需門診)

供稿:黃穗平廣東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

廣東省中醫院梁氏流派傳承工作室

執行編輯:竹心有天

審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f1fad6e4215c58af671c6a6853ee0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