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隨處都在,未雨綢繆的關鍵在於,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2022-07-15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意外隨處都在,未雨綢繆的關鍵在於,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看到一則報道,說一家三口外出旅遊,孩子不幸落水後,媽媽隨即施救無果,爸爸緊跟其後,最終全部落水身亡。

心中忍不住陣陣唏噓,幸福快樂的一家人,也許是計劃已久的出行,本該是遊山玩水,在大自然中沐浴陽光,感受雨露,享受休閒的假期生活,結果卻一時不慎,導致無法挽回的悲劇,真的讓人忍不住跟著難過幾分。

是啊,在假期期間,孩子們的安全問題真的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值得父母小心謹慎對待。

有家長可能會認為,安全問題已經給孩子交代過千百遍,孩子重複、複述的也頭頭是道,想必孩子外出,自己也會注意,應該問題不大。

其實這本身就是很大的問題,把安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太不靠譜了。

我記得之前曾經看過,警方聯合幼兒園做過一個防拐實驗,很多家長都信心滿滿地認為,自家孩子一定不會跟著陌生人走的,因為自己在家裡隨時隨地都在提醒他這個事情,孩子也會非常警惕。

事實又是如何呢?

孩子幾乎「全軍覆沒」,在由警察扮演的陌生人的誘拐之下,孩子紛紛毫無戒心、開心滿滿地跟著陌生人而去,早就把父母叮囑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拋到九霄雲外了。

其實,且不說幼兒園的小孩子,就是一些成年的大學生,尤其是女性,也多會因為在生活中缺少必要的防範,或太過於善良、盲目信任他人而不幸「中招」,落入人販子的圈套的,也並非少見。

之所以發生這樣的事情,並非是家長的提醒不到位,也不是孩子的警備心不夠,而是一個客觀事實:所有意外的發生,都不僅僅是意外。

有教育工作者通過無數起「意外事故」的調查分析得出結論:意外的發生,除了極少數是真正的意外之外,絕大多數的「意外」,都可以找出直接或間接的原因。

孩子之所以成為「意外事故」的高發群體,與他們幼稚的思維、稚嫩的身體、衝動的行為和強烈的好奇心分不開。從孩子的眼中看世界,和成人眼中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過馬路時,成年人在沒有紅綠燈的地方,知道要躲避車輛,但是小朋友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汽車是會等待小朋友過了馬路才繼續行駛的,所以他們就敢視若無睹的橫穿馬路。

造成意外傷害的因素有三個:人的因素(年齡、反應快慢、認知能力、處事態度等),環境因素(意外發生時的氣候、季節、道路等狀況)和動因(導致意外發生的物體,如刀刃、水、火、毒、玻璃等等)。

而在小朋友的視野里,環境中潛在的危險,是完全發現不到的。比如夏天吃西瓜,被瓜子堵了氣管的每年數不勝數,與此同時,花生、魚刺等,都會成為孩子生活環境中顯而易見的「兇器」,造成「意外事故」的發生。

至於動因,但凡父母都知道,當孩子玩嗨了的時候,哪裡還顧得上危險?他們的滿心滿眼都是快樂,快樂讓他們忘乎所以,快樂讓他們迷失自己,磕著碰著都不是問題,大笑著摔下了床、抓住了刀刃、碰破了花瓶或鏡子等等問題,比比皆是,防不勝防。

因此,家長想要孩子平安健康,就不要完全寄希望於孩子自己能夠如何防範,尤其是在孩子年齡尚小的時候。

除了在假期里儘量不要讓孩子獨自呆在家裡之外,還要增強自己的安全意識,幫助孩子認識到周圍環境中潛在的危險,防患於未然。

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能碰、什麼不能碰;什麼能玩,什麼不能玩都不厭其煩地教給孩子;在外面遊玩的時候,更要隨時隨地地盯著孩子,讓他在安全範圍內自由玩耍,而不能對其不管不問肆意玩耍……

父母要從點點滴滴做起,提高孩子對危險的預見性和自我保護技能,做到未雨綢繆,減少意外傷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