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吸引長線資金入市又有大動作了……

2019-10-25     炒股跟Z走

儘管24日繼續震盪走弱。以銀行為首的金融股護盤也最終未能挽救滬指和深成指極度微弱的收綠(滬指跌0.7個點、0.02%;深成指跌12個點、0.13%),但創業板指和中小板指微弱收紅。尤其是特斯拉概念、天然氣板塊和雞肉概念等的大漲(雖然不確定持續性),至少讓市場看不起來不必太過悲觀了。

此外,十九屆四中全會將與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召開的消息,也在強化市場對政策維穩的訴求。

因此,這讓政策面上仍然有空間延續此前三天兩次重磅會議的節奏,依然在按部就班地部署「如何吸引長期資金進入股市」的問題。

24日的盤後,一個吸引長期資金入市的重磅消息出來了——《中國經營報》報道稱,有鑒於一直以來A股市場談「減持」色變,而近期「減持」再度成為導致A股股價下跌的高頻熱詞——據Wind數據統計,截止到10月23日,2019年A股已完成減持240億股,總市值超2550億元,已遠超過2018年全年的1952億元,刷新了2016年以來A股的年度減持紀錄,同期,A股表現相當之差。

而更令人憂心的是,從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份,A股將有1541億股集中解禁,以最新收盤價計算,解禁總市值將高達1.9萬億元之巨。考慮到今年來部分被熱潮的概念股估值飆升,一旦遇上解禁,原始股東減持的機率較大。這也令投資者對未來數月的股市減持、失血更加憂慮。

因此,證監會有意對減持規則進行修訂並已形成相關方案。

據悉,雖然證監會是否對減持規則已形成修訂方案不得而知,但證監會圍繞減持規則確實正在開展研究工作。最新思路是:該管的仍要繼續從嚴,對該完善的要完善。

報道稱,監管開展修正減持新規的研究工作的總目標是激發市場活力,促進資本形成,維護預期穩定——這一表述與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10月17日主持召開的私募股權和創投基金座談會和21日主持的召開社保基金和部分保險機構負責人座談會的會議精神一致。

在我看來,儘管關於修訂減持新規的傳聞還有待證監會正式確認,但從有關報道的細節來看,消息為真的機率較大。而且修訂減持新規(再度強化對減持的限制)的思路,本身也符合自上周以來監管層再度開始重申的激活資本市場活力,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吸引長線資金入市的政策訴求。

據媒體報道,修訂減持新規的基本原則是堅持實事求是、對現有制度一分為二進行分析;具體方式上要把握節奏、兼顧平衡,分類實施,進行差異化安排。

具體而言,可歸納為「三從嚴打擊、兩適度優化」。

三從嚴打擊:其一,繼續保持對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監高的減持嚴格限制;

其二,繼續嚴格預披露制度,堅持要求持股5%以上股東和董監高遵守提前15個交易日的預披露,以及事中事後披露,保障中小股東優先交易權;

其三,依法從嚴打擊減持過程中出現的「發布虛假信息掩護大股東高位套現」、「在不利信息發布前先行退出」等涉及信息披露違法違規、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違法違規行為。

而「兩適度優化」主要體現在,完善再融資相關規則和關於創業投資基金股東減持相關規則。直白點說,就是一方面要適度放鬆參與再融資、IPO前投資的創投基金,私募基金及社保基金的限制,提升資金入市積極性,但另一方面,也為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提供更加便捷、更為豐富的退出選擇。

據介紹,如何在不對二級市場產生衝擊的前提下進行規則的適度優化,也將是監管層著重考慮的問題。比如,適度放鬆協議轉讓限制,提高股份轉讓效率和市場流動性,通過更新疊代化解存量風險從而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提振市場信心等。

簡單來說,新的減持新規一方面強化了對違法違規的高位套現或在不利信息發布前先行退出等的打擊力度。但另一方面,也對2017年5月出台的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減持新規(該份新規限制了減持比例和減持時間,通過拉長時間的方式來減緩重要股東減持對市場的衝擊)進行了糾偏。其中對於創投屬性的基金給予了更寬鬆、更有彈性、更便捷的減持退出選擇。

分析指出,雖然2017年5月證監會發布了被稱為「史上最嚴」的《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後,「清倉式減持、過橋式減持、精準減持」現象得到有效遏制。但同時也被詬病設置了過多限制造成股東退出時間長,相較於全球可比市場偏緊,影響相關資金方參與的積極性。偏緊的減持制度存在的某些與新形勢不相適應的問題開始顯現。

因此,輿論開始轉向認為:對減持限制適度放鬆,是有助於激發市場活力、增強流動性和股指上升的,長期來看是從根本上維護中小股東的利益的;且在「高利套現」、「割韭菜」高敏感的背景之下,「減持退出是股東的一項基本權利」這一事實不應被忽略。

在我看來,A股作為一個逐利場所,制度建設與鑽制度空子的博弈,從來就是一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相互攻防戰,矛與盾都在不斷的尋找或彌補制度破綻。從以往的嚴厲減持新規來看,也並不可能根本杜絕實控人或大股東、董高監等高位套現的情況,這是在A股整體制度配套建設不足的情況下的必然現象。

所以,對於傳聞監管層將結構性地調整修正對減持的有關規定,大機率未來會再次演化為對好的制度初衷的「鑽空子」,但就股市的短中期而言,監管層改善股市環境的政策訴求還是會被投資者認可,而大機率在行情上有所表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e_JAG4BMH2_cNUgHMc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