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雜劇敘 錄》,杜桂萍、魏洪洲編著,安徽教育出版2022年12月版。
內容簡介
該書是繼傅惜華先生《清代雜劇全目》之後,又一部針對清代雜劇的重要目錄學著作。共收錄名號可考的雜劇作家257位,均出以小傳,考述其生卒、字號、籍貫、履歷、著述等情況,其中很多作者的曲家身份和生平事跡由本書首次考定、披露。共收錄雜劇作品568種,其中120餘種不見於傅著。
編著者遵循「知見」原則,在「經眼」前提下概述雜劇內容,摘錄腳色和人物,追溯本事來源,記錄同題材作品名目;為給研究者提供更多的學術助益,還力求判定劇作的創作時間,序次臚列每一版本刊刻、出版和收藏情況,全面彙輯序跋、題詞和評語等。
總之,本書搜輯廣泛,體例完備,內容翔實,考證精當,融傳、敘、考、輯於一體,兼具治學門徑和文獻淵藪的雙重功能,對清代文學、中國古代戲劇、中國古代文學的採掘研究,對傳統表演藝術、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清代雜劇敘錄》
目錄(節選)
陸世廉
《西台記》
鄒式金
《風流冢》
陳於鼎
《半臂寒》
《長公妹》
《中郎女》
《京兆眉》
《翠鈿緣》
碧蕉軒主人
《不了緣》
堵廷棻
《衛花符》
范希哲
《三幻集》
方疑子
《鴛鴦墜》
周如璧
《孤鴻影》
《夢幻緣》
查繼佐
《續西廂》
葉承宗
《孔方兄》
《賈閬仙》
《十三娘笑擲神奸首》
《狗咬呂洞賓》
傅山
《紅羅鏡》
《齊人乞食》
《驕其妻妾》
《八仙慶壽》
馬世俊
《古其風留人眼小說》
吳偉業
《臨春閣》
《通天台》
黃周星
《試官述懷》
《惜花報》
鄭 瑜
《郢中四雪》
徐石麒
《坦庵詞曲六種》
宋 琬
《祭皋陶》
尤 侗
《讀離騷》
《吊琵琶》
《桃花源》
《黑白衛》
《李白登科記》
王夫之
《龍舟會》
趙進美
《瑤台夢》
《立地成佛》
薛 旦
《昭君夢》
毛奇齡
《不賣嫁》
《不放偷》
葉奕苞
《經鋤堂樂府》
邊汝元
《鞭督郵》
《傲妻兒》
周 樹
《馮驩市義》
《清初雜劇研究》
凡 例
一、本敘錄主要載錄有清一代文人創作之雜劇作品以及相關序跋、題詞與評語等。所收雜劇作品,時間限定在1644年到1911年之間,即順治元年至宣統三年之間;所收序跋、題詞與評語等,則主要錄入民國及之前者。
二、對於易代之際作品的選擇,主要以作品問世時間為依據,由明入清之作家和由清入民國之作家,凡考訂其作品問世於清代者一律收入。對於創作時間不能確定但可能完成於清代者亦酌情收入。
三、明清以來,雜劇已非元時 「一本四折一楔子」之基本體式,在音律、曲辭、賓白等方面亦變化繁複,不僅有 「南雜劇」與 「北雜劇」之分別,且傳奇與雜劇之界限也日益難以區分。本敘錄主要以劇本體制之長短為劃分標準,十一折 (出)及以下折 (出)數之戲曲作品均歸為雜劇,超出者暫判為傳奇。
《晚清戲曲小說目》
四、本敘錄以作者為綱,以作品為目。共收入雜劇作家二百五十七位,皆為姓名或字號可知者,按作者出生先後排序,個別僅知卒年或生卒年不詳者,根據其大致生活時間列入。每位作家出之以小傳,考述其生卒、字號、籍貫、履歷、創作等情況,並註明所依據之主要傳記文獻。雜劇作品失傳之作者小傳見附錄一。
五、本敘錄收入之雜劇作品共五百六十八種,均為作者姓名或字號可考者。無名氏或佚名之作暫未收入。敘錄主體分為 「劇情概要與本事」 「著錄、版本與收藏情況」「序跋、題詞與評語」三個部分。遵循「知見」之原則,在「經眼」之前提下,對雜劇內容、文本面貌、版本和收藏概況、題詞和序跋等進行梳理、彙輯。
六、本敘錄儘量對收入之雜劇作品及其相關情況進行勾稽、考釋,力求還原雜劇創作之關鍵信息。凡與作品相關之題名、本事、體式、折數、腳色、創作時間等皆納入敘錄內容與考釋範圍之內。
《清代雜劇全目》
七、本敘錄之作品著錄信息,主要參考二十世紀以來之戲曲目錄學著述,,即 《清代雜劇全目》(傅惜華)、《古典戲曲存目匯考》(莊一拂)、《古本戲曲劇目提要》(李修生)及 《莊一拂 〈古典戲曲存目匯考〉補正》(趙興勤),另參以 《明清傳奇綜錄》(郭英德)。未見於以上五部著作者,暫不標註著錄情況。
八、本敘錄力求提供所收雜劇作品的基本版本信息。稿本、鈔本、刻本之別,均以序次臚列。各版本之異體字及顯見形近訛誤或版刻、抄寫變異字,,除特別存有疑義者隨文說明外,皆徑改,不另出校記。
九、本敘錄收錄之序跋、題詞以及評語等,有來自雜劇文本者,亦有取自其他別集、筆記等文獻者,均以提供雜劇作品副文本之「完備」信息為目的。文獻之題署,儘可能依據底本。但原本僅題 「序」「跋」「題詞」等,則補題戲曲作品之本名,以書名號識之;原本無題名,則酌情補題。相關文字,均酌情劃分段落,加以標點。
《清代雜劇作家創作論考》
十、雜劇文本及相關文獻資料,時或出現難以辨識之字體,或有脫字之現象。凡無法辨識或脫字處,皆以「」標識。原文誤字或抄寫、刷印模糊不清者,則以括號標註相關字,以供研究者參考。
十一、本敘錄引用及參考之文獻,除期刊和學位論文外,一般不在行文中標註版本信息,統一列入全書末之 「主要參考文獻」。
《文體形態、文人心態與文學生態:明清文學研究行思錄》
示 例
俞天憤
(1881—1937)
原名承萊,字采生,一作采笙,號懺生,別署挽瀾、挽瀾詞人等,以筆名 「天憤」行世,常熟 (今江蘇常熟)人。著名文人俞鍾鑾 (1851—1926)之長子。早歲肆力於經史,喜詩文、繪畫,歷任小學教員、校長等。辛亥革命時,曾率健兒百餘人保衛鄉里,為人所稱道。進入民國後,因對時事失望,閉門著述。兼任《鳴報》《常熟日日報》編輯。晚年皈依佛教。民國二十六年 (1937)12月,常熟淪陷,歿於避日寇途中。善作小說、戲曲,著有長篇小說《二月春風》《鏡中人》,以及短篇小說集 《中國新探案》《中國偵探談》等。戲曲作品有 《同情夢》《法國女英雄彈詞》等。
《中國新偵探》
按,關於《同情夢》作者,阿英《晚清戲曲小說目》、傅惜華《清代雜劇全目》、蔡毅《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等依劇前題署,定為「挽瀾」,然於其生平事跡等付闕。馬良春、李福田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梁淑安、姚柯夫《中國近代傳奇雜劇經眼錄》,齊森華等主編《中國曲學大辭典》以及左鵬軍《晚清民國傳奇雜劇考索》等斷定「挽瀾」即晚清 革命烈士陳伯平(1882—1907),並對陳伯平之名號、生平等有所介紹。經查,陳伯平今存詩六首、傳記一篇、小說一篇、書札兩通,無一署「挽瀾」或「挽瀾女士」者;而俞天憤《法國女英雄彈詞》署名「挽瀾詞人」,且《同情夢》正文及其評語中有關作者信息與俞氏相符,故將該劇歸於其名下。
傳記文獻:徐天嘯《俞天憤》(芮和師、范伯群、袁滄州等《鴛鴦蝴蝶派文學資料》上)、陸蔚明《俞天憤傳》(《吳中耆舊集———蘇州文化人物傳略》)。
俞天憤手跡
《同情夢》
劇情概要與本事
劇首題「同情夢傳奇」,署「挽瀾」。凡四折,依次為《引夢》《入夢》《行夢》《醒夢》。第一折 《引夢》前有「無真不是夢,大夢即為真。是真是夢境,幻出自由神」四句。寫江南女子尤素心文通今古,交遍歐亞,痛同胞姊妹病弱昏沉,欲振興女權,警醒痴聾,奈孑然一身,無權無力,難以獲效,為此倍感愁悶。一日歸棹琴水,泊舟虞山,蓬窗寂寞,倦意來襲,不覺沉沉睡去。虞山夢神感其愛國熱忱,乃就彼夢裡,欲警醒一番,以自醒醒人。夢中,素心先來到胭脂店、文繡店等,眾人紛紛向她兜售胭脂、名繡、珠翠、木底等物,素心認為這些對女性而言均無用且有害,故憤然拒絶。又來到一家書店,店主推薦《女子世界》月刊,素心認為這才是一邑之光明所在。夢神又將素心引上一高台,她站在台上慷慨演說,痛斥纏足陋習對身體之殘害,宣講女性價值,勉勵姊妹們擔起家國責任,學習自強,爭取女權。演說剛畢,已有衙門差人前來抓捕,素心急忙躲避,遇自由神像。遂向神像哭訴女界之沉淪。以及自己為救同胞所受之種種磨難。夢神恐其陷入魔道,將之喚醒。素心醒後,認為此夢大可警人醒世,欲讓丈夫黃漢人撰成詞曲,付與《女子世界》出版。
小生扮半明圖書館店主,旦扮尤素心,老旦扮蘇州珠花婆,貼旦扮纏足女子,凈扮虞山夢神,副凈扮舟子,副末扮文繡店店主,丑扮揚州老兒,外扮胭脂店店主,小生、副末、老旦、小旦扮各色人,丑、副丑扮官差。
本事待考。第四折末劍光評語云:「通本不用正生上場,蓋正生即黃漢人,作者自謂也。」知是劇或來自作者對妻子思想和生活的理解。按,俞天憤之妻姚鴻茝 (生卒年不詳),字婉瑩,為常熟著名女詩人,著有 《紉芳集》。又,據刊發時間推斷,是劇當創作於光緒三十年 (1904)或之前。
《中國近現代女性期刊彙編》
著錄、版本與收藏情況
《清代雜劇全目》著錄。現存光緒三十年 (1904)《女子世界》第八期所收本,《中國近現代女性期刊彙編·女子世界》第二冊 (線裝書局2006年版) 據之影印。
序跋、題詞與評語
劍光 《〈同情夢·引夢〉評語》(光緒三十年 《女子世界》第八期所收本《同情夢·引夢》折末):
劍光加評:
是曲因夢而作,故首句即曰 「彼姝如夢」。惟以自恃醒人,適入此夢。
得夢而醒,醒人之夢。奇情奇事,得未曾有。
尤素心謂:「如此佳景,被我一人消受。」此痛語,非快語。
振興女權,固非一人所能。量力而行,向實地上做去,非有心人不能道。
劍光 《〈同情夢·入夢〉評語》(光緒三十年 《女子世界》第八期所收本《同情夢·入夢》折末):
劍光加評:
昏昏沈睡中,有外國兵隊殺來。此未來之實境,非過去之夢境。
尤氏生平最恨脂粉珠翠、裝頭飾足。夢中處處反對之影,乃實事,非夢境也。
半明圖書館之名,為一邑之特色。可嘆!
《女子世界》所以驚醒人夢者,乃於夢中見之。夢耶? 醒耶? 夢者自知, 醒者自知。
劍光 《〈同情夢·行夢〉評語》(光緒三十年 《女子世界》第八期所收本 《同情夢·行夢》折末):
劍光加評:
推波逐浪,其言恐;男女相將,其言感;羅蘭無望,其言痛;文蠻抵抗, 其言激;吹潮激浪,其言怒。以無數之意見、無數之熱誠痛淚,而一氣呵成之。
放足方已有成驗,曲中特為標出,幸勿輕視。
運動未達其志,縲緘已加其身,夢中之幻境耳。雖然,不夢者大有人在。
傳奇既以夢稱,故夢神為通本之線索。首折則全藉尤氏口中說夢。
劍光 《〈同情夢·醒夢〉評語》(光緒三十年 《女子世界》第八期所收本《同情夢·醒夢》折末):
劍光加評:
天地一夢境耳,第患人之不知夢,尤患其知夢而不知醒。尤氏雲:「躍入萬丈濤,噴開五里霧。」似知醒矣。終以自由思想,幾入魔道。嗚呼! 自由夢夢,奚獨尤氏哉!
玄黃血戰,血花飛濺,刀光閃鑠,是何等悲壯之境。乃因天半鐘聲,瞿然驚醒。惜不及見虛無黨成功之日。
通本不用正生上場,蓋正生即黃漢人,作者自謂也,觀首尾兩詩可知。
《海內外中國戲劇史家自選集·杜桂萍卷》
作者簡介
杜桂萍教授
杜桂萍,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俗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近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副會長、中國散曲學會副會長等。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學遺產》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出版專著《清初雜劇研究》《文獻與文心:元明清文學論考》《清代雜劇作家創作論考》《文體形態、文人心態與文學生態——明清文學研究行思錄》等,主編《明清文學與文獻》《勵耘學刊》等。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清代詩人別集叢刊」。
魏洪洲副教授
魏洪洲,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散曲學會理事等。主要從事元明清文學研究。在《文獻》《求是學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主持「古代戲曲格律譜研究」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參與「清代詩人別集叢刊」等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