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佳蕾
編輯/丁小雨
責編/杜思夢
從處女作《彈道無痕》到《百團大戰》《殲十出擊》《中國藍盔》等,寧海強是一位深耕在軍事題材創作的導演,這次拍攝《鋼鐵意志》對於他來說是一種新的嘗試,將鏡頭從軍人轉向工人,他覺得「非常有激情」。
記者採訪他時已是深夜,但他仍舊充滿活力,侃侃而談,仿佛一直沉浸在電影創作的激情之中。他說,之前在與黃建新導演拍攝《長津湖》中楊根思用生命守護陣地的3分鐘戰爭戲時,深刻地感受到了彭德懷將軍所說的:「美軍『鋼多氣少』,我們是『氣多鋼少』,要是『氣多鋼也多』,那可不得了!」
時光荏苒,距離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已經過去了70多年,寧海強平靜但卻充滿力量地說:「中國軍隊變得更加強大,中國鋼鐵產量變成了世界第一。」所以,在遼寧省委宣傳部把劇本給到他時,他就下定決心要拍好《鋼鐵意志》這部電影, 「我們拍這樣一個影片,在當下有著特殊意義,要將這口氣傳遞給中國觀眾」。
從生活細節入手
與拍攝現實題材的影片不同,《鋼鐵意志》拍攝的是新中國第一爐鐵水誕生的歷史過程,如何讓觀眾有更強烈的代入感成了寧海強最先思考的問題。
為此,寧海強與劇組前後六次去鞍鋼、本鋼體驗生活。影片將取景地定在遼寧本溪湖鋼鐵工業遺址群,從一頁設計草紙、一個小零件到用什麼樣的搪瓷茶缸喝水、什麼樣的毛巾擦汗,每一個道具、每一個細節都極其用心。這次,寧海強與著名美術指導霍廷霄合作,力圖還原當年的真實情況,而當他看到置景現場時毫不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我感覺我的心臟一下子就被擊中了,這就是咱們國家鋼鐵事業最初的樣子,質樸而充滿了力量。面對真實的故事、真實的場景、真實的人,我們要拿出百分之百的真誠來創作。」
除了在場景還原上將細節做到極致,在故事背景交代和人物情感關係上也通過細節將觀眾拉回到那個年代。「那時整個家庭的鐵湊在一起都不夠打一把菜刀,專家說這裡只能種高粱,恢復重建至少需要20年。」正是在這樣困難重重的情況下,以趙鐵池為代表的那一代鋼鐵工人,讓高爐里凝固成砣的鐵水變為噴涌而出的鐵水, 「他們並非天生鋼筋鐵骨,他們也有困惑、有苦惱,但為了鋼鐵強國的堅定信念,這些普通人不但克服了外界重重困難,更完成了自身的淬鍊。」
主人公趙鐵池和孫雪飛兩人之間的情感關係是通過東北最常見的食物——酸菜進行表達的。寧海強笑稱自己是「酸菜推廣大使」,通過酸菜讓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升溫,表現出那個年代的人們對於愛情的態度——「是溫馨並且特殊的情感,是一種很微妙的存在。」
此外,幽默詼諧的東北方言,炕台連灶台的家庭布置等設計,從視聽上將觀眾拉回到70年前的鞍鋼廠區。「宏大的歷史敘事,火紅年代的再現,共和國工業長子的深情,貢獻與犧牲的交響,鋼水與汗水的激情碰撞,是影片想要呈現的新生共和國的鋼鐵意志,也是今天奮進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上的中國需要的鋼鐵意志,一定可以在今天的觀眾心中產生共鳴。」寧海強說。
用鏡頭與年輕觀眾對話
9月26日,《鋼鐵意志》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放映。北大學子向寧海強提問,「在畫面中感受到了許多令人熱血沸騰的情感,您是怎麼用鏡頭跟我們對話呢?」
寧海強回想起這個問題時依舊很感慨,他覺得,做導演就是要拿鏡頭去表達,北大這位年輕人提出的問題,恰恰是所有中國電影人要努力的方向。為了能夠實現用鏡頭與觀眾對話,寧海強他們不僅需要在氣溫高達三四十度的夏季拍攝出東北寒冬的戲,還要忍受前有燃燒高爐後有炙熱鐵水的「夾擊」,「當你站在伴隨著鋼水的熱浪面前時,你就會知道那是什麼感覺。」這樣的拍攝條件,還被該片主演劉燁打趣道,「我們在現場都不敢相互靠得太近,一走近,身上那大棉襖子直散味兒。」
電影從來都不是導演一個人能夠完成的,寧海強說,「創作者從劇本出發,與各部門各環節的創作者一起將電影變得更好。」電影里,趙鐵池與工程師孫雪飛、老工人孟泰、總經理程時勛共同為了新中國第一爐鐵水奮鬥,其中傳遞出 「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團結創新的精神無處不在」。
寧海強覺得,中國電影仍處於黃金髮展機遇期,前景廣闊,最重要的是用工匠精神繼承和發展它。「這就需要每一個創作者在創作每一部作品時都能不斷地總結經驗、深入生活,不要浮在上面,要踏踏實實地把影片品質做到極致,講好中國故事。」
他很高興,覺得《鋼鐵意志》與年輕觀眾成功對話了。因為在北大映後交流中,有年輕學子表示,作為一個東北人,看完了《鋼鐵意志》這部電影真的超級感動和自豪,電影中既有東北人豪爽直率的歡樂畫面,還有建國初期新中國鋼鐵產業從百廢待興到百廢俱興的歷程,每一個人物都是如此的真實又偉大。
通過電影作品影響人激勵人
寧海強講了一個故事。
「很多年前我拍攝了《彈道無痕》,講述的是炮兵的故事。就在前一陣,有友人給我發來了《解放軍報》上有關《彈道無痕》的影評稿件,這位作者就是因為受《彈道無痕》的影響選擇做炮兵,並且一直堅守到現在。我聽後覺得十分欣慰,我覺得這就是電影的魅力,它不僅能夠記錄先輩的奮鬥歷程,也能夠激勵後人一往無前。」那些在鞍鋼奮鬥過的建設者,讓寧海強覺得他們需要中國電影人來記錄下來,以激勵更多的後人。
讓寧海強為之一振的是在博物館中抬頭看到的國徽,「當時我們去鞍鋼實地考察,與工人交流,去博物館看鮮活的圖文,就在我思考怎樣才能打動觀眾、讓觀眾和我有著一樣激動的心情時,轉身抬頭就看到了國徽,那一瞬間我很激動,感覺自己找到了。」那是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在電影中,趙鐵池的身份從戰場戰士轉變為鋼鐵工人,他的心態也從無法接受到「死磕」第一爐鐵水。導演還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看見國徽時的激動心情,他讓趙鐵池在親眼見到金屬國徽時,發出「我們的人生,已經與祖國融為了一體」的感慨。
在結尾之處,寧海強讓這些鋼鐵工人又走向了中國各地,用一種更為宏大的家國情懷結束影片。他覺得,家國情懷為今天的電影創作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素材, 「希望逐步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感受電影的魅力,激盪家國情懷,並且召喚更多的人加入電影創作隊伍,將中華文化和中國故事傳遞給世界。」
CONTACT US
聯繫我們
投稿郵箱 | zgdybxmt@qq.com
MORE NEWS
中國電影報原創稿件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