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價格戰,供應商躺槍?網傳長安汽車強扣10%貨款!官方回應來了

2023-06-07   NBD汽車

記者丨 孫桐桐

近日,在網絡上流傳了一封《保護中小汽車零配件實體企業刻不容緩——致長安汽車採購部的申訴函》(以下簡稱《申訴函》)。

《申訴函》提到,2023年3月28日,長安汽車公司採購部不顧合同約束向其數百家供應商貿然發出「基於生存、戰略、競爭、客戶-共同應付-致供應商夥伴的函」,利用其掌握的對供應商未付款,強行對供應商的貨款直接扣款10%,以應對長安汽車遭到市場降價潮而引起的汽車市場部分車型滯銷。

針對此事,6月7日,長安汽車發布一份關於網傳《致長安汽車採購部的申訴函》的公開聲明,其表示,長安汽車從未收到任何供應商發來的「函件」。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因原材料價格變動、需求變化、技術創新等原因,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每年磋商供應價格,是汽車行業的一貫做法。採用的方式均基於長安汽車與零配件企業的商務談判,結算價格均按照商談後簽訂的商務合同執行,該函件所述『直扣產值』『直扣貨款』等內容系不實信息。」長安汽車在聲明中表示,其已就該函件涉及的詆毀商譽行為,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正在進一步調查處理中。

同時,《申訴函》中所提及的長安汽車發給供應商的「基於生存、戰略、競爭、客戶-共同應付-致供應商夥伴的函」也在網上流傳,其中確有提及2023年度目標為「各供應商夥伴應迅速行動起來,從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如材料、製造、工藝、二三級件、物流等,全面降低成本,降本10%,共同面向客戶、應對市場挑戰,降價一定不是救命良藥,但不降價一定無可救藥。」該信函的落款名稱為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採購中心,落款時間為2023年3月28日,並加蓋了公章。對該信函的真實性,長安汽車未進行回復。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強扣貨款」風波折射出愈演愈烈的車市「價格戰」壓力已經傳導至上游供應商。特別是對中小零部件企業來說,盈利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資料圖)

今年3月以來,湖北省巨額購車補貼掀起了國內車市「價格戰」,先後有近40個汽車品牌捲入「混戰」,長安汽車也加入其中。今年3月下旬,長安汽車針對部分車型推出購車優惠,其中,CS75系列、UNI-V、逸動PLUS等主銷車型參與補貼,CS75系列限時綜合優惠至高3.3萬元,UNI-V限時綜合優惠至高2.2萬元。

大力促銷也拉動了長安汽車銷量。3月,長安汽車新車銷量為24.50萬輛,環比增長28.3%;4月銷量雖降至18.20萬輛,但同比仍有近60%的增長。今年前4個月,長安汽車累計銷量達到約78.98萬輛,同比增長2.94%,較一季度銷量同比下滑的態勢實現由降轉升。按品牌劃分,長安福特、長安馬自達前4個月銷量均出現同比下滑,後者降幅達59.86%,而長安自主品牌銷量同比增長了7.99%。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段思瑤 攝(資料圖)

業內人士認為,產品降價帶來的最直觀的影響就是利潤下跌,因此車企勢必會對成本端進行更加嚴格的把控,影響傳導至上游,供應商承受的壓力也就隨之增大。

「今年真的很『卷』,主機廠不僅要求我們價格更低,在供貨周期上也要求儘可能快,『價格戰』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時間戰』。」一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3月份是庫存車的『價格戰』,進入到4月份以後,就是新車的『價格戰』,不論是自主品牌還是合資品牌,電動車還是混合動力車的價格都非常具有競爭力。我認為,未來『價格戰』競爭將更激烈,這是躲不過的。」某合資品牌負責人對記者說。

隨著市場日益內卷,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也承受著不小的壓力。從市值表現來看,據記者統計,今年5月,國內19家上市零部件企業中,僅6家實現市值環比增長,19家上市零部件企業總體市值合計環比減少575.03億元,跌幅為2.82%。

實際上,早在3月22日,中汽協就曾發文呼籲,此輪降價炒作應儘快降溫,讓行業回歸正常運行狀態,確保全年行業健康平穩發展。「價格戰不是長久之計,汽車市場應儘快回歸正常秩序。」中汽協方面認為,降價處理庫存,適當回收成本是正常經營措施,但不能因此淪為「價格戰」。

銀河證券近日發布的研報認為,行業「價格戰」逐步進入尾聲,消費者價格預期得到穩固,觀望情緒緩解,需求緩慢釋放帶動車市改善。部分地方政府適時出台激勵政策,在購車優惠政策和車企銷售策略確定性回升的共同作用下,行業預期逐步企穩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