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訊飛超越ChatGPT?吸引人的不一定是技術

2023-05-09     單仁行

原標題:科大訊飛超越ChatGPT?吸引人的不一定是技術

01

今天,我繼續跟大家聊聊最近AIGC行業最熱的新聞:

就在5月6日,科大訊飛在合肥發布了旗下首款AIGC應用產品——星火認知大模型。

自從百度發布文心以來,我們已經多次探討人工智慧大模型,這個領域進步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就跟2016年的樓市一樣,一周一個價。

各種新產品層出不窮,每一個都能引發我們對於人工智慧的無限暢想。

同時,我們也可以藉助於不同的產品,來觀察這些企業對於人工智慧的商業化探索和發展邏輯。

02

科大訊飛的AI大模型叫「星火」,意思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當然,這也意味著不能燎原就會很快熄滅。

但從整場發布會,以及後續用戶的反饋來看,科大訊飛確實做出了點不一樣的東西。

他和百度發布文心一言使用的「錄播」不同,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現場展示了「星火認知大模型」所具備的多項功能。

比如說多風格的長文生成、多語種的語言理解、多領域的開放式知識問答、情景式思維鏈的邏輯推理、多題型的數學解析能力。

這些能力全部在現場進行了演示,還額外臨時抽題測試,星火大模型也很給力,都順利的做出了回答。

從整個表現來看,星火大模型已經展現出了不輸於ChatGPT的能力,後續也會推出虛擬人合成、圖文理解、圖片生成的功能。

所以,這場發布會結束後,科大訊飛不僅賺足了眼球,股價也直接漲停。

當然,人怕出名豬怕壯,我們特別去針對星火大模型「提問找茬」,橫向對比了文心和ChatGPT的回答。

結論是從整體輸出效果來看,星火大模型基本做到跟ChatGPT持平,回答的邏輯很相似,在中文語境的理解上會明顯優於ChatGPT。

但是,星火大模型又明顯弱於GPT-4。

比如說在一些比較複雜的MBA邏輯推理問題上,表現不太好,GPT-4能回答90%的問題,星火大模型大概能回答50%-60%。

當然,我們也沒必要過分責怪它,能趕上ChatGPT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也能看到目前AIGC產品的一個特點:

它們特別像當年的安卓系統。

GPT模型和基礎訓練集就像是安卓的原生系統,走出了這麼一條路線,打下了基礎。

各家公司是沿著這個基礎之上添磚加瓦,把它改造成符合需求,具備自身特色的產品,重點不是在於技術原理比你好,而是結合具體場景,進行商業落地的能力。

所謂「技術無所謂顛覆,市場無所謂顛覆,技術和市場的組合才具有顛覆性」。

只要一項發明和技術還沒有得到實際上的應用,那麼在經濟上就是不起作用的,因為它沒有創造出新的價值,它不叫顛覆式創新。

創新,必須要產生出新的經濟價值,必須要跟應用場景相結合,解決實際的問題。

在這一點上,我總體覺得科大訊飛很聰明。

我們知道AI大模型靠的是算力、算法、數據。

一個好的大模型就是靠海量的數據喂出來的,從這方面來看,科大訊飛跟國內的那些大廠相比,有明顯的劣勢。

畢竟在國內,誰都難和百度、騰訊、阿里比數據量。

但是,科大訊飛精準的找到了自己的優勢。

什麼優勢?

科大訊飛在教育、醫療、辦公、汽車多個場景化屬性很強的領域,針對性積累了相對垂直和細分的數據和算法。

大家都知道,越是垂直,商業化落地的方向就越明確,投資者就很容易看見你的未來。

所以,這場發布會,真正「圖窮匕見」的地方並不是在大模型本身。

科大訊飛並不是展現自己有多智能,而是彙報自己對於大模型的商業化落地進度。

就像科大訊飛的五個具體應用場景:

1、大模型+AI學習機:Al像老師一樣批改作文,改錯別字,再批改語義和內容,生成評價與學習建議;

2、大模型+訊飛聽見:錄音一鍵成稿,一分鐘輸出完整會議文案。

3、大模型+智能辦公本:根據手寫要點自動生成會議紀要。可以語音轉文字,也可以根據文字同步匹配錄音內容。

4、大模型+智慧駕艙:車內跨業務,跨場景人車自由交流。

5、大模型+數字員工:基於自然語言生成業務流程和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幫助企業員工完成大量重複性工作。

總結以上5點,我們會發現一點,星火模型的每一個功能,都有一個具體的場景,一個具體的需求,一個現成的產品進行搭配。

所以,明確的商業化路線,比在發布會上單純的炫技要好得多。

你未來有沒有GPT-4厲害,我不確定,但是我知道你有明確的盈利能力和模式,這才是重要的。

03

其實,科大訊飛的星火大模型,並沒有帶給我們多大的震撼,但他們在商業化探索的成熟度,著實是讓人眼前一亮。

這也引出了我想和各位探討的一個問題:

對於市場和投資者,我們究竟用什麼來展示我這家企業的未來?

是靠玩命砸錢,一路狂奔,創造出超越同時代的技術?還是靠穩紮穩打,選擇好盈利模式,一步一個腳印的發展?

這兩個模式都有成功的例子,但我更認為,在AI智能時代,對中小企業來說:

選定自己的盈利模式,一步步走好商業化路線,穩紮穩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進,才是持續穩健發展的方向。

我給各位介紹兩個公司:

一個叫midjourney,一個叫Stable Diffusion。

這兩家公司,都是AI繪圖的頂級企業,可以說是目前的天花板,但這兩家公司面臨的境遇卻大不相同。

主打開源的Stable Diffusion面臨嚴重的財務危機,而Midjourney僅僅靠著11個人(整個公司就11個人)實現了每年1億美元營收,1000多萬用戶的成績。

差別在哪呢?

在商業模式。

Stable Difussion採用開源模式,直接給你一個模型,自己拿回去安裝,它對用戶的硬體有一定要求,但勝在免費和速度快。

缺點也比較明顯,產品有一定的門檻,對配置有要求,上手難度比較高。

Midjourney採用了閉源系統,利用訂閱付費模式,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可以持續訂閱的大眾化產品。

訂閱模式帶來的是穩定的現金流,以及一條可以持續維護和更新的商業化道路。

這一方面保證了公司的穩定運行,另一方面是拉投資的時候有足夠的底氣。

就像Midjourney的創始人,把自己的訂閱模式介紹給了雲計算公司,免費的拿到了對方提供的算力資源。

這也說明了在AIGC的浪潮中,能夠脫穎而出的,並不只是財大氣粗的頭部大廠。

而是創意,是人才,是執行力,更是已經走通的商業模式,是未來可持續的現金流收入。

我相信,科技的進步不只是給企業減少了重複性勞動和人力成本,更是可以讓少數人利用槓桿撬動大項目。

對企業來說,未來發展的邏輯也多了兩條:

第一、我不一定需要很多人,但是招的人一定要有實力,要有創意,會利用工具。

第二、企業不一定要做大而全的科技創新,但是要聚焦在自己專精的那個細分領域,找到具體的應用場景,在場景之下跑通盈利模式,向用戶提供持續、循環的解決方案,做長期的生意。

這才是AI時代、全面數字化時代的企業發展邏輯。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a6796aa2238eedb8d490ab83f6c79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