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堂舞神仙,煙霧蒙玉質。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桔。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清朝的GDP一直在世界前沿,可以說有這樣雄厚的經濟實力,百姓們完全可以過上好日子,然而由於百年前的晚清,財富都被貴族牢牢攥在手裡,所以他們的生活過得並不好,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這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中國變成了半封建半殖民社會,在這樣的背景下,百姓的生活變得比以往更難過。
晚清的百姓們因為不堪忍受長久以來的壓迫,各地起義防抗活動紛起,然而對於老人來說,他們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西方剝削清廷,清廷剝削百姓,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去積極參加起義活動,造成勞動生產力缺失,而手無寸鐵的老人成了最大的受害者。由於民間經濟混亂,糧食坐地起價,所以他們的處境就更為艱難,這裡收集了一組晚清老照片,他們大過生活晚清滅亡前後,從中我們才看到一種真實的晚清民間生活。照片中的老人就是晚清平民老人的寫照,身份決定了生活質量,他不如李鴻章的地位,在國家內憂外患的時候,李鴻章雖然麻煩不斷,但是他還是可以維持自己的基本物質,而尋常百姓就只能衣衫襤褸,餓得佝僂著背,時常在生死線上徘徊。
除了老人以外,孩童也是十分可憐,他們年紀尚小,甚至還沒有對這個世界有一絲認識,父母因為家境貧寒拋棄孩子的事情常有,這張照片里,就是一位母親帶著她的孩子乞討,身上的衣服是破得不能再破了,小孩在母親懷裡哭,她都來不及安撫孩子,然而生活的問題擺在面前,受到儒家,道教文化的薰陶,人們並不會輕易放棄生命,一家老小就只得這樣上街乞討,可是那個年代,尋常百姓大多都是貧苦的人,誰又能徹底地幫助他們呢?
這張照片的老人赤裸著上身,骨瘦如柴,站在碼頭上,在那個時代,碼頭聚集了大量的窮人,他們會聚集在碼頭完全是因為那裡常常有富賈和西方人路過,能獲得他們的接濟,那自己幾天裡的溫飽就不成問題,他們在碼頭乞討從碰運氣逐漸成了「職業」,好像除了此地,其他也並沒有更好的地方可去。
不光是有人禍,還有天災,1877年爆發了一次特大災荒,丁戊奇荒。在這場災難中,足足有一千萬人餓死。在這場災難中,人性早就被飢餓吞噬,沒有行動能力的老人成了其他人的目標,吃人的現象屢見不鮮,為了讓心中不那麼忐忑,易子而食的事也時有發生,而不願吃人,或是找不到人吃的,就變成了路邊的屍體,就算是屍體,它們也逃不過被人吃下去的命運,可見100年前的中國是有多麼混亂。
《紐約時報》曾這樣評價晚清的人民:在他們的眼中滿是麻木,毫無生氣,他們完全不關心自己的國家正在遭遇西方列強們的侵蝕,沒有家國概念,大片的國土被瓜分他們也無動於衷。然而這也並不能怪他們,自己的命運都無法掌握,更別說是國家的命運,他們早已飽受生活的煎熬,有一頓沒一頓的生活早已讓他們對溫飽以外的問題無暇顧及,從照片中就可以看出來,人們的臉上毫無生氣,或是木訥,或是眉頭緊皺。
夏日的病情多發,冬日的寒冷又找上門,這張照片中的老人過著身上的被褥縮在牆邊,從背後的陰影可以看出,那時還有太陽出現,大概是在春季,雖然熬過了寒冬,天氣回暖,這種「乍暖還寒」的時候寒冷也是讓人忍受不了,趁著太陽出現,在外面曬下太陽,去除寒氣,但是春風一吹向人就讓人下意識的收緊脖子。在他的臉上和肢體動作上,也絲毫沒有春天的「萬物復甦」的希望感。
在這張照片里,人們就要看起來「富裕」一些了,應該是在集市上,一個人還在吃自己所賣的食物,雖說他們看起來並沒有被飢餓困擾,但是從衣著上來看,他們也還是中低層人民,比起清裝劇里的民間生活,實際上的他們可要苦太多,看著這些照片,聯想到他們的生活,實在讓人忍不住淚目。
結語
如今,華夏大陸早已完全改頭換面,人們不再擔心這頓飯吃了下一頓飯又在哪裡。我們有足夠的信心防止人禍再發生,也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對抗天災的降臨,整個中國有著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活力,晚清的悲劇不會再上演在我們的身上,我們能有今天的和諧社會完全不能忘記是有前人為我們披荊斬棘,他們抵禦了外敵入侵,他們研發了各種技術,帶動了我們國家的發展,而我們能取得今天這樣的輝煌成績,也是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參考文獻:
《紐約時報》
《自京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a5397522549c958cd922b4da611db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