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唐降服兩大敵國,討平四次叛亂,卻被「粉絲」所誤的一代名將

2024-01-17     彤陌紅塵

原標題:為大唐降服兩大敵國,討平四次叛亂,卻被「粉絲」所誤的一代名將

話說中國古代歷史上極為慘烈之戰,大家莫不想到戰國末年,秦趙兩大強國之間的生死對決「長平之役」。說到長平之戰,我們就不得不提及「紙上談兵」的名將趙括。

史書上記載趙括有一個非常能打仗的父親,趙國「馬服君」趙奢,他的弟弟趙牧也是趙國難得的將才,其實這趙氏一門後裔還出了不少帶兵良將。

趙王卻說他已經下達了任命,不能再更改了,趙母又說道:「大王終究要派他前往,如果戰敗,希望不要累及妾身與趙家其他子弟!」趙王欣然答允了。

然而王者無戲言,趙括之罪,罪不及家人,馬服君趙氏一脈方得以保存,後來趙國亡於暴秦,趙奢之孫趙興也被遷徙入咸陽,秦亡之後,這支趙氏為避禍害,以祖上封號馬服君的「馬」字為姓,後又徙居右扶風郡茂陵縣(陝西咸陽興平)成為「扶風馬氏」。

其人出生於大唐開元十四年,家居河南汝州郟城(自扶風東遷),名叫馬燧,字洵美,他的老爸名叫馬季龍,曾經做過嵐州刺史(山西呂梁)、幽州經略使,馬燧長得非常高大,少年時與他的幾個哥哥一起讀書,曾將書本扔在地上大叫道:「等到天下發生大事的時候,我就要去建功立業,橫掃四海,怎能坐在這裡成為一介碌碌文士呢?」於是他就開始專攻兵法,性格也變得越來越沉穩。

賈循雖然認為這是妙計,卻猶豫不決,沒多久計策被泄漏出去,安祿山派部下韓朝陽前來召喚賈循。賈循嚇得立馬出迎,卻不想為叛軍埋伏的刺客所擒,最後竟被他們用弓弦活活勒死。

唐代宗李豫寶應年間,馬燧在澤潞節度使李抱玉麾下做趙城都尉。當時唐玄宗、唐肅宗皆已駕崩,安祿山、史思明也都被殺,天下各大藩鎮擁兵自重。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西域回紇汗國大軍將要還國,他們據然仗著收復洛陽的功勞,對大唐朝廷十分強硬無禮,所過之處四處擄掠財物,殺害官吏百姓。

回紇軍經過李抱玉駐地時,要求當地供給各種物資,李抱玉不敢反抗,一一照辦,然而他的麾下官僚賓客卻沒有人敢替他接辦此事,這時馬燧自告奮勇,請求前往驛館與回紇大帥接洽。

馬燧接過令旗,拜謝了一番,又命幾個僕從入宴侍奉回紇大帥,這時當中一個僕從打翻了案上酒盞,馬燧立馬拔刀將其砍殺,嚇得回紇將帥們相顧失色,都說大唐這位馬將軍比起他們回紇勇士還要兇狠。原來被殺死的僕從,是馬燧事先帶來的獄中死囚。

可回紇大軍自今往後再不敢在澤潞兩州劫掠殺人了。馬燧回去復命之後,李抱玉感覺大為驚奇,殘暴不仁的回紇人居然就這樣被馬燧「征服」了。馬燧也因此成為了李抱玉所器重的屬下。

沒多久,僕固懷恩果然與太原守將李竭誠串通準備造反,而太原大帥辛雲京發覺了他們的陰謀,先發制人,將李竭誠斬首,並關閉太原城門堅守待敵。僕固懷恩大怒,派出他的寶貝兒子仆固瑒率兵圍攻太原。

而在回紇大軍北歸的時候,僕固懷恩就調遣他的部將安恪、石掌庭帶著數千兵馬駐守在河陽,把回紇搶奪而來,堆積在河陽的財物全部據為了己有。這時李抱玉立馬讓馬燧前往相州刺史薛嵩那進行遊說,最後薛嵩決定與僕固懷恩絕交,一心順從朝廷。這個薛嵩還是名將薛仁貴的孫子,這才使得僕固懷恩不敢肆無忌憚反叛。

這時候,馬燧開始大展拳腳,勸慰當地百姓好好耕種養家,又對戶口進行了普查和統計,每年都能按時向朝廷繳納賦稅,而鄭州百姓卻沒有絲毫怨言,這在安史之亂平定不久,天下各州恢復民生民力,能做到如此的實屬罕見。

唐代宗大曆四年,馬燧又改任懷州刺史,在任期間,他又為一州百姓罷除了苛政煩令,並大施教化,懷州上下對他更是感恩戴德。後來他的老上司李抱玉被調到關中鳳翔做節度使時,居然想起了馬燧,竟奏請朝廷讓他去做隴州刺史併兼御史中丞。

而李抱玉每次入長安面見皇帝述職,都會帶上馬燧同行,時間長了,唐代宗也知道李抱玉麾下的馬燧是個能人,於是又任命他為商州刺史、御史中丞、防禦水陸轉運使,御史中丞相當於副宰相級的秘書長,可以糾查各級不法官員,水陸轉運使相當於三軍的軍需和後勤部長了。馬燧獲得如此高位,可見唐代宗對他的能力和忠誠是相當認可的。

唐代宗大曆十年,河陽郡三城發生兵亂,皇帝立馬任命馬燧為檢校左散騎常侍、御史大夫、河陽三城使前去平定叛亂。當時三城之中最兇狠的就是汴州守將李靈耀,他有一支八千人的精兵號稱為「餓狼軍」,遠近無不懼怕。而魏博節度使田承嗣之前是僕固懷恩的屬下,一直心懷不軌,這時竟也派出大軍支援李靈耀造反。

結果田悅慘敗於馬燧之手,竟一人騎馬逃走了。李靈耀聽說田悅都不是馬燧的對手,嚇得連夜帶著一百名騎兵棄城而去,汴州就這樣被馬燧所收復。

馬燧又命工匠大造鐵甲戰車,戰車上披上狻猊(獅子)和大象圖案的畫布,車內可載滿士兵,打仗的時候士兵可以從車中衝殺出來,紮營的時候,這些戰車又可以結陣抵擋敵軍騎兵的衝擊,他在太原呆了一年,居然訓練出了三萬精銳勁卒。

當年,田悅果然拉攏淄、青、恆、冀等地大將一同串謀反叛。邢州、臨洺二城被田悅圍攻,唐德宗立馬派馬燧帶兵兩萬與昭義軍節度使李抱真(李抱玉的堂弟)、神策軍行營兵馬使李晟三路大軍合擊叛軍,以解臨洺之圍。

接著馬燧又率李抱真、李晟兩路大軍強攻田軍壁壘,又對自己的心腹大將李自良、李奉國二人言道:「如果讓田悅大軍從你們眼皮底下過去,立斬不赦!」田悅於是被馬燧軍反覆擊退,就是無法衝出去。

馬燧又派出精兵推「火車」焚毀了田悅的營柵,大軍沖入田營,斬殺了田軍大將楊朝光、盧子昌,殺死敵軍五千餘人,活捉八百餘人。五天時間,就解了臨洺之圍,田悅怒火衝天,傾全部兵力來與馬燧決戰。

田悅用手抹血塗得滿臉都是,才從死人堆里逃了出來,就連快要攻下的邢州城都不敢要了,接連狂奔了五天五夜,跑死了三匹駿馬,才感覺逃脫了馬燧的追趕。從此再也不敢在馬燧面前託大了。

而唐德宗為了表彰馬燧戰功,加授他為右僕射,當皇帝得知為了一戰取勝,馬燧居然將家產全部分賞給三軍將士,因此感動得熱淚盈眶,於是下詔命度支尚書從府庫之中搬取五萬貫錢賞賜馬燧,並如數補償了馬燧所奉獻的家財。

馬燧則率諸軍屯兵於鄴城,又奏請朝廷將河陽鎮的兵馬調來增援,不久之後,馬燧將要引兵渡河,可田悅大軍封死了對岸的舟橋渡口,馬燧軍無法渡河。馬燧一怒之下,命士兵將之前研製的戰車數百輛裝滿土石全部拉到河上流,將上流之水全部堵住,並用鐵鏈鉤鎖住戰車,於是中流斷水,馬燧又命大軍負沙背土,在河中水淺泥少處一邊填路一邊渡河,田悅軍見了目瞪口呆,馬燧軍就這樣全部渡河而來。

田悅嚇得只好讓全軍躲在壘壁之中不出戰,他希望馬燧軍吃完了糧食,自然就會退去。馬燧麾下諸將也提醒他軍中糧少,應該想辦法讓田悅出戰,不然糧少軍疲是很危險的。

馬燧又是冷笑道:「你們害怕糧少深入,犯兵家大忌對不對?糧少利於速戰,兵法當善於制人,而不是制於人,如今田悅計欲不戰,待我師老自退,此一役必使全軍人人死戰不退,以血肉克其堅城,方能壯氣而破之!」李抱真、李芃都被他這種超凡無畏的氣概所震懾,無不聽從其命。

馬燧於是日夜叫罵挑戰,田悅只是一味不敢出戰。一天夜裡,馬燧命大軍半夜吃飽乾糧,在雞鳴之前擊鼓吹角,嚇得田悅全軍無法入睡,一直戒備不敢鬆懈。而馬燧早已派遣一支精兵直攻田悅老巢魏州。

田悅這才明白攻擊魏州的軍馬全是「假動作」,都是馬燧「老奸巨猾」刻意引他出戰來撲「空營」,實際馬燧全軍精銳都在營中等著他田悅「自投羅網」。田悅兵敗想要逃回河對岸,不想橋已被馬燧伏兵所毀,田悅軍只好泅渡過河,馬燧大軍趕上,一陣衝殺,斬首二萬餘級,生擒三千餘人,溺死者不可勝數。田悅家底幾乎全部報銷,這一戰田軍死者相枕藉三十餘里,馬燧也因此威震天下藩鎮。

田悅逃回魏州之後,一直心煩意亂,他的殘部敗將們早沒有了鬥志,部下符璘、 李瑤居然都出城投降了馬燧,沒多久,馬燧引兵來到魏州城下,命士兵將流入城中的河水給堵塞住,以致城中斷水,一時間城內軍民慌恐不已。田悅只好又派人往朱滔、王武俊兩家藩鎮求救。兩家也知「唇亡齒寒」,立馬出兵馳援。

田悅又害怕起來,於是又向朱滔和王武俊要來五萬援軍。朝廷諸軍見叛軍勢大,都勸馬燧見好退兵,馬燧死活不肯,一定要踏平魏州,擒殺「老夥計」田悅才肯罷休。唐德宗也為了鼓舞士氣,派出朔方節度使李懷光領精兵五萬前來增援。

田悅也邀請朱滔、王武俊來到魏州,三路大軍齊出與馬燧軍對決,並當著馬燧面,三人同時稱王,朱滔為冀王,田悅為魏王,王武俊為趙王,又遣使拉上一個淄青李納奉為齊王,又共推淮西李希烈為建興王、天下兵馬大元帥,公然與大唐天子分庭抗禮。一時間五個反王並立,天下聞聲鼎沸,馬燧志在勤王,卻因為天下叛軍連成一片,聲勢浩大,他也無可奈何了。

原來起初馬燧確實縱兵「搶過」李抱真軍糧應急,後來李抱真也因馬燧受困,勒兵不救「報復」了一番。後來為了共同對付反臣王武俊,馬燧對著李抱真當場發了脾氣,直罵李抱真小氣,大不自己一人戰死,讓他獨居大功!當時名將李晟在場為二人勸解,沒想到李抱真像他堂哥一樣,還真吃馬燧「直來直往」這一套,居然與馬燧成了好戰友。

唐德宗貞元元年,馬燧被加封為檢校司徒,賜爵北平郡王。唐德宗回到長安,又加封他為奉誠軍及晉、 絳、慈、隰五鎮節度使,兼御林軍行營副元帥。這時李懷光在河中叛變,唐德宗大怒,命馬燧與侍中渾瑊、鎮國軍節度使駱元光共同討伐河中。

而當時趙州刺史康日知一直在與王武俊作戰,後來馬燧擊退王武俊,晉、慈、隰三州不戰而向馬燧歸降,馬燧卻上表將收復這三州之功歸於日知。康日知得聞之後,喜出望外,非常感激馬燧,並誓死效忠朝廷。

後來馬燧又撲滅了好幾處叛亂,唐德宗貞元元年,蝗災旱災非常嚴重,軍隊十分乏糧,李懷光的叛亂卻愈發猖獗,而他唯獨害怕馬燧一人。馬燧為了不讓李懷光察覺,偷偷帶著一百騎兵從太原進入長安,皇帝見到他也很是意外,馬燧卻說道:「如果李懷光這小子知道我要來,他必定跑得無影無蹤,再捉他又難了,臣雖然不是一個好的武將,但只要有一個月的軍糧,就足以替陛下平定河中!」皇帝非常高興,立馬答應他的請求。

馬燧又大叫道:「你們認為我的話不真誠,那我近前來,你們可以放箭將我射死!」說著將衣甲脫去,裂襟坦胸以對,這時候城頭哭聲大作,徐廷光與士卒感泣伏地,全部出城投降。馬燧只帶著幾個騎兵進城納降,城中降兵見了莫不畏服。眾人都歡喜大叫道:「今從馬將軍,我等復為唐人矣!」

馬燧從長安出兵到班師前後二十七天就平定了河中,唐高宗得聞捷報,驚嘆道:「馬愛卿說一個月平定河中,果不其然,朕得此名將,夫復何憂!」後來又親筆寫下《宸扆》、《台衡》兩篇仿古銘文來讚頌馬燧的勤王之功,這在整個唐朝都是極為罕見的。

尚結贊就派他的親信論頰熱帶著厚禮,卑躬屈膝來求馬燧。馬燧被這能說會道的吐蕃使臣拍馬屁拍得雲里霧裡,都說什麼馬將軍比三國時的馬超還要厲害,當年西羌視馬超為天神,如今吐蕃人就是西羌後裔,視他馬燧就如同那時的馬超一樣,只有跪拜臣服,絕無反抗不敬之心。

不想論頰熱這張伶牙俐齒果然非同凡響,再加上馬燧的「神助攻」,執拗的唐德宗居然也被說動了,同意派出名將渾瑊前去與吐蕃會盟。當時宰相柳渾和另一位與馬燧、渾瑊齊名的朝中名將太尉李晟都反對會盟,可唐德宗還是經不起馬燧的勸說,和吐蕃說客的百般誘騙。

原來這個尚結贊深知唐朝經歷安史之亂後,四代皇帝苦戰,才勉強保住了千瘡百孔的大唐江山,而此時的大唐早已不如貞觀、開元之時那樣猛將如雲,唐德宗身邊也只有李晟、馬燧、渾瑊這三位一流武將,只要除去這三人,他就能替吐蕃歷代先王實現攻占長安,吃掉大唐整個西北隴右和西南蜀地的宏偉計劃。

幸好渾瑊活著回來了,要是被吐蕃擒殺,一向多疑的唐德宗難免就會像後來明朝的崇禎帝那樣,一怒之下將馬燧斬殺,同時他又羞見李晟,恐怕也不會再重用其才了。

尚結贊陰謀沒有得逞,後來他也想不開,活活給氣得一病不起,臨死前居然還將之前俘虜的馬燧侄子馬弇放了回來,並傳話說道:「我們吐蕃全靠河曲之地牧馬養牛為生,如果馬公揮兵渡河,使我失河曲之地,吐蕃將不得生矣!今釋弇以報也!」

到了貞元五年,唐德宗氣也消了,反覆沉思之下,還是覺得馬燧這幾個老傢伙都是大大的忠臣,也是國之良將,不能虧待了他們,於是將尚在的馬燧、李晟召入延英殿,當眾對他們的功勳大加讚賞,並將他們倆的畫像畫入凌煙閣,僅列於開國二十四功臣之後。馬燧、李晟受此殊榮,見到自己的畫像居然可以和李靖、秦叔寶這些傳奇名將放在一起,都差點暈了過去。

君臣聊完天,馬燧告退,卻因為坐太久,足疾發作,跌倒在地,唐德宗居然搶在左右太監的前面,親自將他扶起來,並送行至殿門外,又把馬燧感動得當場跪拜叩首,泣謝而退。

不久,他又上表請回老家養老,唐德宗卻沒有準許。貞元十一年八月,欽天監頻頻向皇帝奏報說熒惑太白多次犯太微星,沒多久,七十歲的馬燧就在這個月去世了。唐德宗悲痛地為他廢朝四天,並命吳王李獻為弔祭使主持喪儀,賜馬燧諡號為「莊武」,可謂哀榮至極。

而馬燧兒子馬暢曾經因煽惑人心,差點被有司處死,後來唐德宗念及馬燧的功勞,居然誅殺了十一個罪臣,唯獨對馬暢不予嚴懲,只是在馬燧的再三要求下,才賜廷杖一柄「就第」三十杖了事(還是把廷杖拿回家打)。後來馬暢將其父的億萬家財全部敗光,等到他死後,馬燧諸孫居然到了無室可居,以至凍餒的地步,一代名將身後子孫如此,也著實可悲可嘆!

其父嗜酒愛穿梭於陵墓之間,自己竟使新娘「抬棺入嫁」的荒唐帝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a2afc5d90775b2b99b974138170ab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