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從幫他們樹立目標開始,家長要引導孩子學會分階段設目標

2020-01-30   春花育兒

在管教孩子的問題上,大人沒少操心,但有的時候苦口婆心的教育對孩子來說就是耳旁風,不僅沒效果,反而讓孩子越來越反感。

其實管教孩子從一開始就要從幫助他們設立目標開始,如果孩子能夠對現在和未來有一個清晰的規劃,那他們就更願意聽進去父母的意見。

設立目標其實就是培養他們孩子連接事物本質的能力,這是一個人在自由的權力下能夠學會承擔責任,就事論事而不是陷在情緒裡面。

說到設立目標其實每位家長都不陌生,做任何事情之前計劃中都會包括目標這一項,這是前進的方向,也是成功的動力,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同樣也需要幫助他們自己設立目標。

首先家長要明白孩子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有的家長會覺得孩子的目標他們在上學之後會逐漸自己清楚,不需要家長的幫助。又或者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只要健康快樂,能考上個好大學就算是立目標了。每個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都是不一樣的,但總體來說無非就是學業有成,功成名就。



這樣寬泛的目標會導致孩子失去成功的目的性,造成對未來的迷茫,家長要幫助孩子設立適合他們自己的有特點的目標。

如果想要讓孩子把自己的人生走好,就必須要樹立一個清晰明確的目標,因為有了目標才有動力,尤其是在遇到挫折或者問題的時候,如果能夠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就能戰勝困難繼續前進。

擁有清晰目標的人即使在努力的過程中會很辛苦,但是他們會覺得快樂,並且願意全力以赴去完成剩下的進度,這就像在大海里游泳,如果能夠看到對岸的話,游起來就會更快更好,而茫茫大海看不到目的地,可能會在游泳的中途就放棄了。

如果孩子在學習上沒有目標或者沒有方向的話,那麼就很難靜下心來學習,因為孩子感覺不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而是覺得為了家長為了老師而學。

父母要讓孩子有自己的學習規劃和學習目標,這樣他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有設立目標的習慣,才能更好的走好人生,都說人生就像馬拉松,而階段性的目標就像馬拉松過程中的一個小階段,參賽選手需要確認自己到了這個階段性的小站之後才能有動力繼續跑下去。



在孩子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就可以學習馬拉松這種比賽方式,需要讓孩子看到自己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這樣他們才能繼續努力下去。

不管孩子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有目標,學習可以有學習目標,遊戲也可以有遊戲目標,工作的時候也需要有工作目標,有的孩子之所以厭學,與他們沒有學習目標有很大的關係。

目標可以分階段,對孩子的目標進行分解能夠更好地達到目的。如果家長只是教導孩子要將目標設定出來,孩子可能會不知打如何去完成。

因為很多人都是口號喊得很響亮,行動起來就各種敷衍拖延,目標分解的目的就是讓目標變得容易實施,能夠讓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更好的和目標聯繫起來,激發行動力。



如果目標非常大或者看起來遙不可及,孩子極有可能會在中途放棄努力,不會認真的對待和完成。將目標分解成孩子當下能夠承受的狀態,能夠更快的有節奏的實現最終的結果。

目標分解的第一步就是長遠的目標設定要合理,要根據孩子當下能力進行設置,將一年的目標分解成12個月的目標,比如一年要達到100分的目標,那就可以把每個月的分數提高到幾分就可以了。

將成功的目標平均分解成前進的階段性目標,可以分解成星期,三天,一個月,一個學期等等。這樣孩子的進步會看起來更明顯。在開始設置的時候,要給孩子定最低的量,最好完成的目標,循序漸進最重要。

剛開始一定要給孩子帶來自信心,讓孩子能夠輕鬆的完成和做到,這樣孩子才能抱著更大的熱情進行第二階段的目標。每個目標都讓孩子更有自信的完成,越做越有信心,到最終完成最後的目標。

分解目標的時候不光是為了把大目標分解,而是變成讓孩子更容易完成的目標,循序漸進有一個遞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