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壹育兒經(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不久,一位只有八九歲的小男孩兒被送進了某醫院重症監護室。孩子一副病懨懨的樣子,身體像是被抽空了一般。
經檢查,這個小小年紀的孩子竟然多器官衰竭,經過醫護人員的全力搶救,孩子也僅清醒了幾分鐘,在這短短的幾分鐘里,孩子對媽媽說的濰醫一句話就是:「媽媽我好累,我想睡覺。」說完之後,孩子就陷入了深度昏迷,再也沒能醒過來。
面對這樣的結局,全家人痛不欲生。在他們眼裡,孩子一直很健康,有人相處也不錯。但是醫生的一句話,像是重錘一般一字一字砸在他們心上——「孩子已經沒有求生意志」。據醫生分析,孩子是因為勞累過度導致的猝死。他太累了,他放棄了生的希望,他想歇歇了。
父母做了什麼會讓孩子有壓力
01.帶著任務參加娛樂活動
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去看電影,她八歲的女兒跟同我們一起。可是小女孩兒全程都一副鬱鬱寡歡的樣子。
我問她:「你是不是不喜歡這個電影?」
小女孩低下了頭小聲說道:「我媽媽說看完要寫觀後感,中心思想不能偏了。」
我不禁愕然,孩子的童年正應該是無憂無慮的時候,可如果連看場電影都變成了任務,人生豈不是太累了。
02.向孩子抱怨自己生活、工作的辛苦
有一些家長總是會跟孩子抱怨:
- 「媽媽上班這麼辛苦,你可要聽話啊,不能任性。」
- 「爸爸掙錢供你上學,你要是考不好對得起爸爸嗎?」
- 「媽媽做飯這麼辛苦,你就不能多吃點兒?」
好像自己的一切辛苦與壓力都和孩子有關。其實看似是不經意地向孩子發發牢騷,但是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壓力。他們會想「都是因為我不夠優秀,所以我的爸爸媽媽才會這麼辛苦。」他們拚命要求自己做到更好,可是孩子幼小的心靈真的能夠承受這樣的重壓嗎?
03.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相比較
「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懂事,你怎麼就這麼不讓我省心?」
「你看看你數學才考了95分,隔壁張叔叔家的孩子考了100分呢?「······
總是感覺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不能比別人差,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掙著自己的面子。這樣不顧及孩子的感受,只滿足自己的慾望的做法真的不是為孩子好,只會給孩子增加壓力,失去對生活的美好嚮往。別人家孩子的有點,自家的孩子就必須有?這是為孩子好,還是為了自己的面子?
跟風教育的壞處
01.盲目跟風使孩子迷失方向
每個孩子的情況各不相同,從孔子時期就流傳下來「因材施教」的思想,而現在的家長給孩子報各種課外班多數人都不是因為孩子喜歡,而是因為其他孩子都在學。我們為什麼要像切韭菜那樣將一個個活生生的靈魂都訓練成一種模式呢?這樣反而會使孩子找不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想要的是什麼。
02.跟風教育易使孩子產生叛逆心理
不適合的教育總是會引發孩子厭學、叛逆的心理。比如讓一個沒有音樂天賦也不愛好音樂的孩子學習彈鋼琴,孩子就會覺得原來學習這樣無趣,進而喪失對一切事物的興趣。
家長應該如何安排孩子的業餘生活呢?
01.尊重孩子的喜好,因材施教
家長在給孩子選擇各種興趣班之前一定要先詢問孩子的喜好,因材施教。
不要自己想當然地認為孩子適合什麼,或者去否定孩子的選擇,一味地給孩子解釋自己選擇的原因和好處,否定孩子所做的選擇,並進行兩者之間的比較,列出一大堆孩子所選擇的不好。這樣的做法會令孩子懷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再勇於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02.給孩子留出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
給孩子制定的時間表不要安排地太滿,每天都要給孩子留出足夠他自己去支配的空閒時間。看似浪費了時間,實則不然。孩子會在這段時間裡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發掘自己的愛好,找到生活的樂趣,實現自己的價值。也會在這段時間裡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有利於家長發現孩子真正喜歡的東西,進而更有針對性、個性化地去培養孩子。
做父母的切不可把孩子逼得太緊,好的親子關係勝過很多教育。在人生競技場中,父母不要去做孩子的教練,而應該做孩子的「拉拉隊」。不管成敗與否,在孩子奔跑時為孩子加油喝彩,跌倒時鼓勵其站起來。孩子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勝自己,只有悅納自己才能形成一個健全的人格。不要等到孩子的目光暗淡了、失去了求生意志再悔不當初!
今日互動:家長都是怎麼給孩子解壓的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
孩子是我們一生的財富,如果你是新手爸媽,面對各種育兒難題不知如何下手解決,可以諮詢我。
關注【楊壹育兒經】,說寶媽聽得懂的話,普及科學的育兒知識,做你最好的育兒閨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