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1036福建新聞廣播
地處東南沿海的閩南遊擊區是南方15塊游擊區中最早與國民黨軍政當局接觸,進行合作抗日談判的地區。1937年3月5日,設立在香港的中共南方臨時工作委員會向中共閩粵邊特委發出指示信,告知黨中央已將「抗日反蔣」口號改變為「聯蔣抗日」,爭取實現國共合作,明確指示「南方黨與紅軍游擊隊在這一緊急任務之下,應加緊共同一致動員,向國民黨軍隊進行協作談判」。
國民黨暗藏消滅紅軍的禍心
按照中共南方臨時工作委員會的指示,中共閩粵邊特委從4月下旬開始,先後派何鳴等為代表同駐漳州的國民黨粵軍第一五七師代表舉行多次談判。但國民黨方面倚仗其軍事優勢,對國共合作抗日缺乏誠意,在談判期間繼續不斷向閩粵邊紅軍游擊隊發起軍事進攻,甚至無理拘押中共談判代表何鳴等人。
中共閩粵邊特委從民族利益出發,克制忍讓,繼續同粵軍舉行合作抗日談判。經過多次協商和鬥爭,雙方達成了「六˙二六」協定。這一協定標誌閩粵邊地區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認,宣告閩粵邊地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基本形成。
(紅三支隊駐紮的漳州孔廟)
可國民黨軍隊卻暗藏著吞併與消滅紅軍的禍心,企圖將紅軍游擊隊改編歸其直接指揮,抗日統一戰線的背後危機四伏。由於何鳴過高估計了粵軍上層的抗日態度,忽視了在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時,仍存在國共兩黨階級鬥爭的客觀事實,急於與粵軍達成抗日協議,失去警惕,未經特委同意,擅自接受粵軍要紅軍拉到漳浦整編這一無理要求。
震驚全國的「漳浦事件」
「六˙二六」協定簽訂後,閩南紅三支隊集中前往漳浦平和縣小溪鎮整編,番號為閩粵邊保安獨立大隊。盧溝橋事變後,又奉命開抵漳浦縣城,集中駐紮於孔廟。7月16號上午,一五七師以集中點名發餉和整訓為名,誘騙部隊到體育場集合。國民黨反動派調集重兵,採取突然襲擊的陰謀手段,將集中於體育場的近千名紅軍指戰員包圍繳械,製造了震驚全國的「漳浦事件」。
(「漳浦事件」舊址:縣城體育場,今新都廣場)
就在同一天,國民黨當局還包圍襲擊了正在詔安縣月港村召開的雲和詔縣委擴大會議現場,當場開槍打死了縣委委員羅貴庚。
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和地方志編纂辦公室副巡視員 鍾健英:
正所謂「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國共兩黨刀兵相見長達十年之久,要化干戈為玉帛,實現再次合作,絕非易事,「漳浦事件」就是其中的一個插曲。歷史證明,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能夠形成,並形成全民抗戰的局面,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業為重、拋棄前嫌的寬廣胸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所以說,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中國共產黨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漳浦事件發生後,毛澤東急電中共南委書記張雲逸,要他立即找國民黨福建地方當局提出嚴重抗議,並將所繳的何鳴部的人槍全數退還。為了揭露國民黨妄圖趁國共和談之機,吞併共產黨和紅軍游擊隊的陰謀,1937年9月30日,毛澤東在關於南方各地紅軍游擊隊整編原則的指示中,進一步強調和談整編時,要堅持獨立性,堅決反對投降主義,嚴防國民黨的暗算。10月,在福州三角井國民黨福建省長陳儀家中,經張雲逸與國民黨福建地方當局談判,國民黨福建地方當局交還了收繳武器884件。
11月12日,毛澤東在延安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報告指出:國民黨在西安事變後,對南方各游擊區用「圍剿」政策企圖消滅紅軍游擊隊,盧溝橋事變後又改用調虎離山的政策,企圖削弱我軍力量,全黨要以「何鳴危險」為警示,在黨內在全國「一定要克服投降主義或遷就主義」。1938年1月,新的紅三支隊改編為新四軍二支隊四團二營。此後,「漳浦事件」還被收錄進《毛澤東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