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關釣技方面的總結很多,釣具也比過去先進了不少,使得釣魚活動在人們的業餘生活中更加豐富多彩,凡是釣過幾年魚,讀過一些釣魚文章或有關書籍的釣友,都對這句「:「春釣淺灘,秋釣近邊。」諺語有所耳聞。
一方面,鄰近寒露或者之後,氣溫開始繼續下降,陽光難以曬透深水區域,而向陽的淺水區域,經陽光照射升溫快,較溫暖。魚兒都有趨溫性。另一方面,因為晚秋多風,不斷將岸上的草屑,草籽和昆蟲等食物吹落水中,岸邊附近的水中就成了食物豐富的餌料區;為越冬做最後的準備, 紛紛從較深的地方游向淺水岸邊。從而向陽岸邊就成了垂釣者首選的下鉤之處。這也就是釣諺所說的「秋釣邊」。
由於岸邊水淺,釣點又近在咫尺,如果仍採用平時正面伸竿垂釣法,往往效果不佳。為避免人影竿影對水中魚兒的影響,最好是採取長竿斜向垂釣的方法。即自己的身體不能直對釣位,因為傳統釣的竿子可長可短,可以斜向自己的左前方,或者右前方的岸邊,這樣,魚兒不容易發現你,從而魚敢於大膽進窩和毫無顧忌地攝餌吞鉤,故上魚率高。
我用傳統釣法釣邊大體有以下幾點:
1、布窩找魚,即在自己的左右的水草邊,蘆葦邊打上一點酒米,等30分鐘左右開始探釣。
2、探釣,因為邊上都很淺,所以要輕輕的下鉤逗探鯽魚的動向,假如有魚兒活動,你的浮漂馬上就有微微的信號,此時再採取「逗」「拉」「輕提」等辦法,誘魚上鉤。
3、要勤換窩,一般情況,在一個釣位釣幾條到10多條後,魚兒警覺了,就不在到此吃餌,此時你向左或者向右走他個10米左右,再布窩,換個地點可能收穫又接踵而來。
4、看漂要靈活;因為岸邊深淺不一,不要每到一處就調一次漂,我一般都是只用兩粒浮子,深了,兩粒浮子全在水裡,此時只要看浮漂上浮一亮就可以打竿,有時只一粒浮子在水裡,同理,泛浮或者悶浮都要打竿。
5、釣邊上的打酒米的釣點時,不要只是在下酒米處逗釣,有時窩裡沒有,你可以在窩的前後左右都試一試,說不定就有一個驚喜。
6、釣餌,用餌,都應著重選擇氣味濃郁、營養豐富的腥香餌。單用紅蟲或蚯蚓這樣的葷餌效果也不錯,但聚魚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最好還是上鉤掛麵餌,下鉤掛葷餌,結合輕拖輕提逗釣。
一般情況下,初秋、仲秋時,,天高雲淡,金風送爽,溫度適宜,是一年之中第二個垂釣旺季。只有「寒露」過後。天氣漸漸變冷,釣淺邊的時機才真正到來。但是再往後,特別是如連續遭遇幾場秋風秋雨,氣溫就會下降劇烈,而水溫也會隨之產生變化:淺水區域水溫開始低於深水區域,魚兒開始向深水區域轉移。此時,「秋釣邊」已經不適用。特別是霜降來臨,已經離冬天不遠了,寒風開始凜冽,北方地區已經見到冰霜。此時魚兒們基本已經全部轉移至深水區域。背風、向陽、風力小的深水區的岸邊則是理想的釣點。這也就應了釣諺中所說的「秋釣深」。
前幾天,我從10點開始到下午3點半左右,一共在岸邊打了5個窩,每個窩裡都能出幾條鯽魚。共釣了4斤半左右。效果還不錯,各位釣友不妨也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