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笑話如是說:如果要建造一個天堂,那麼應該讓德國人管理一切、讓義大利人談情說愛、讓英國人當警察、讓法國人當廚師;如果要建造-一個地獄,那麼則應該讓義大利人來管理-切、讓德國人來談情說愛、讓法國人當警察、讓英國人當廚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
除了異常考究的早餐和茶點之外,英國人在吃方面的造詣可謂是一無是處,特別是在食物被全世界認可且被抬高到藝術級別的法國這個美食大篷車的光環籠罩下,英國食物顯得越發渺小暗淡。無論是出於刻板偏見還是實力碾壓,英國美食在國際道路上都走的極為坎坷,我們是否需要為其正名呢?讓我們從歷史角度分析。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開始,Romano-British 農業將肥沃的土壤利用起來,發展高質量的畜牧業,也是英格蘭半島原住民Anglo-Saxon(盎格魯 - 撒克遜)率先在歐洲大陸發明了燉煮技術,將肉類和鮮嫩植物混在一起,一勺勺壯大了英格蘭半島。
後來諾曼東征將異國香料和飲食帶回了大陸,特別是烘烤技術的流傳使得英國菜系漸具雛形。大航海時代的霸主地位讓英國有機會吸納全球各地的飲食傳統,甚至將食材直接運回國內進行培育,現代生態體系的形成和大英帝國有著極大的聯繫。
16th到18th的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讓英式菜系向著Plain and Robust方向變革,宗教的盛行把人們對食物的創造力和追求最大程度的降低,這一點於現代社會仍然在北歐以及北美的部分地區有所體現。時間線停在18th到19th,由於殖民活動大肆推進,這一時期的英國食物受印度的"Strong, penetrating spices and herbs"(具有強烈刺激和穿透性的香草和香料)影響最為深刻,大肆出口的生牛也對現代全球存欄肉牛系譜的形成作出了貢獻。
一個人的喜怒哀樂肯定是與他最近的遭遇相關度最為密切,這點套用在英國食物上亦是準確無誤。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由於戰爭的物資消耗極為迅速,人們的食物供給出現困難,政府不得已出台了限量供應政策(Rationing)。第二次大戰情況惡化,英國甚至出現了糧食部(Ministry of Food),即使在戰爭結束後的十年中,配給制仍然在起作用,這就直接造成了「垮掉的一代」的出現。
對於英國菜系的影響維基百科是這麼描述的:「These policies, put in place by the British government during wartime periods of the 20th century, are often blamed for the decline of British cuisine in the 20th century.」大致意思就是說英國菜系現在廣為詬病與當時的政府政策的失誤有很大關係。
終於來到了和平年代的英國,城市化和工業化快速擴展,女性解放運動的此起彼伏都在詔示消費社會的形成,經過近二十年的反省,英國人開始注重食物的安全健康與營養。1946年Soil Association(土壤協會)成立,他頒布的關於有機農業的條例現在已然成為了英國人現代食品工業的指南針。
現在,普通英國人的餐桌仍然深受兩次大戰的影響,樸素而簡單,但是他們開始有意重新拾起舊日開拓鏟,和異國飲食文化互相學習,創新派已經大有作為,只不過限於高端領域,普通民眾難以企及。下面小編就為大家推薦幾款英國的精品菜肴吧。
英國精品菜肴一覽
1.Chicken Tikka Masala
圖片來源於網絡
2.Strawberries Filled with "Clotted" Cream
圖片來源於網絡
3.Berry Trifle
圖片來源於網絡
4.Scotch Egg with Curry Mayo
圖片來源於網絡
5.Scones
圖片來源於網絡
英國美食的歷史十分深厚,雖然如今不幸獲得了黑暗料理之國的稱呼,但英國還是不乏眾多的美食,特別是隨著國際化的發展,各國的美食文化紛紛湧入英國,現在英國的美食文化已經成為一個大熔爐,裡面包含著世界美食文化的精髓。所以吃貨朋友們開啟你們的美食雷達,去探索英國的美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