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晚,國家新聞出版署一紙《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後稱《新通知》)下發,比未成年人玩家們更加不知所措的,是一群電競、遊戲行業內的成年從業者們。
《新通知》發布後,國內遊戲公司股價全體下跌。8月31日,騰訊控股港股股價最低曾跌至448港幣,跌幅5.08%,收盤迴暖漲3.31%;網易美股跌幅3.39%,港股跌幅2.07%;中手游港股股價跌幅2.24%。
本次《新通知》發布之前,國內電競遊戲產業就已經處于震盪期當中。
本月初,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發表文章《網絡遊戲竟長成數千億產業》,點名批評騰訊手游王者榮耀,並將所有網絡遊戲比作「精神鴉片」。
雖然該文當日被撤回,緩和了行文語氣後修改重發,但也已經對遊戲企業造成了極大的損失。當日,騰訊控股股價跌超 10%,網易跌超 13%,中手游跌超 20%。
8月5日,《證券時報》發文表示,政府應當減少對遊戲等軟體產業的稅收扶持,在稅收上應當向傳統行業看齊。
一時間,遊戲產業在國內的境遇,讓人聯想到了煙草行業:限制使用者年齡、禁止電視廣告、沒有稅收優惠。
《新通知》並非中央印發的首份針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相關文件。早在2019年,國家新聞出版署還曾出台《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後稱《通知》),對未成年人遊戲時長、遊戲充值數額設限。
與2019年《通知》相比,《新通知》之所以能引起行業轟動,主要是因為《新通知》不僅限制了青少年用戶的遊戲時長,還嚴格規定了他們的遊戲時段。
除了遊戲廠商,更加嚴厲的新規對於電競行業也有可能產生比以往更大的影響。尤其是與未成年人相關的青訓體系和遊戲廠商舉辦的全民賽事。
根據電競商業Meta的了解,英雄聯盟、王者榮耀、絕地求生等電競賽事項目,其參賽隊的青訓部門對於選手選拔的年齡層在14至19歲之間。電子競技是一項年輕的運動,未成年人候選者們,占了各家電競俱樂部青訓名單的大半。
青訓選手每日的訓練量在8-10小時之間,職業選手可能會達到12-14小時。保證訓練量,是電競選手保持競爭力的唯一途徑。這勢必要求他們需要尋求規定之下的特殊管理。
《新通知》之下,未成年人選手的訓練時間將被強制壓縮到每周3小時。事實上,早在2019年的《通知》中,即對未成年人的遊戲使用時間做了限制,規定法定節假日每日累計不得超過3小時,其他時間每日累計不得超過1.5小時。
即使按照2019年《通知》的規定,未成年人青訓選手每周訓練量也將被壓縮至10小時左右。那麼這兩年來,俱樂部們是如何做出應對的?
LPL的合法參賽年齡是17歲,《新通知》之下,還會有下一個JackeyLove嗎?
電競商業Meta從一名行業內人士處了解到,對於一些有能力參加青訓的未成年人選手,和因年齡原因無法上場比賽的職業選手們,俱樂部方面會為其提供在白名單之內的「超級帳號」,供其訓練使用。
據這名行業內人士透露,這種看似打擦邊球的做法,本質上這種做法並不直接違反《通知》,超級帳號僅在候選者進入青訓體系後供其訓練使用,並非提供遊戲服務。而這種做法的關鍵點在於,俱樂部要和家長方面達成共識。
參加試訓的選手家庭往往會選擇讓孩子休學一年,或者利用暑假期間參加試訓,如果孩子在這段時間內無法晉級職業賽場,就回學校繼續學習。
能選擇讓孩子參加電競青訓,說明這些家庭對電子競技有一定程度的認可,也想好了孩子職業路失敗後的退路。所以這類家長往往能夠和俱樂部達成共識。
而對於俱樂部來說,真正的危險來自於那先並未和家庭達成統一意見,自己跑來參加試訓的未成年人。讓這樣的孩子們參加青訓,俱樂部就要承擔被舉報的風險。
但顯然由於《新通知》的頒布,俱樂部們都處于敏感期當中。對於未成年青訓選手日後的規劃,電競商業Meta詢問了4家國內頂級賽事參賽俱樂部,均拒絕對此事發表評論。
有資格成為青訓選手的未成年候選者們尚且能夠接受俱樂部提供的賽訓資源。與他們相比,《新通知》頒布對於那些全民賽事參賽者的打擊更為致命。
現階段,國內各大遊戲廠商都在打「全民電競」的概念。僅今年7月至9月間,正在進行的全民電競賽事活動就有王者榮耀「全民全運」、穿越火線「百城聯賽」,世紀華通旗下網遊街頭籃球也剛剛被納入電競上海全民錦標賽。在這些全民賽事當中,未成年人參賽者所扮演的角色舉足輕重。
上述其中一家全民電競賽事的相關工作人員向電競商業Meta透露,他們的賽事是公司現階段工作重心,但其中有33%左右的參賽者在18歲以下。《新通知》的頒布,將對這項賽事的推廣造成阻礙。
事實上,《新通知》之下面臨選手年齡問題的不只有全民電競賽事。例如英雄聯盟賽事LPL的參賽選手年齡限定就為17歲以上。
8月31日,KPL聯賽已經發布公告,KPL秋季資格賽延期舉行,將根據政策對參賽選手年齡展開合規工作。相信對參賽選手年齡規則進行調整,也將是更多電競賽事的選擇。
在電競青訓、全民賽事受阻的情況下,《新通知》對於國內電競、遊戲產業其它部分的影響確是多元的。
其中,國內遊戲廠商出海或許將成為一個新的可行性選擇。一方面是國家接二連三出台針對網絡遊戲的政策,另一方面卻是中國遊戲在海外的優異表現。
根據Sensor Tower公布的最新數據,2021年7月中國手游在App Store、Google Play兩大平台收入榜TOP100中占據了36席,合計收入23.9億美元,占全球TOP100手游發行商收入的39.1%。
原神、萬國覺醒等出海手游表現強勢。圖片來源:SensorTower
國家在針對國內遊戲環境制定針對性政策的同時,另一方面卻在鼓勵中國遊戲出海。國家商務部公布的《2021-2022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名單的通知》顯示,一年內入選的有369家企業和122個項目入選,其中就有58家遊戲公司入選了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名單。
在7月剛剛結束的Chinajoy展會上,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長楊芳也表示,國家將鼓勵中國遊戲出海,要將「遊戲出海」打造成「文化出海」。各家遊戲廠商對於產品出海都制定了長期戰略,《新通知》的頒布雖然不會在短期內影響廠商們的整體戰略方向,但仍可能會加速他們的出海進程。
直播平台們的前路也不樂觀,這些平台以電競、遊戲內容為主要業務。國家在嚴格限制未成年人遊戲時間的同時,大機率不會允許他們在直播平台上停留太多時間,當「雲玩家」。依據當下風向可以預見的是,直播平台也將面臨未成年人用戶方面的相關管控。
遊戲營銷公司們的處境,卻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差。電競商業Meta從一家服務於天美的營銷公司CEO處了解到了兩個趨勢。首先,是在這種危機頻出的情況下, 天美給後者的營銷費用反而增加了;其次,則是廠商選擇對於產品的投入,也更集中於頭部了。用這名CEO的話來說,為了應對危機,大部分遊戲廠商都選擇死保頭部產品。
延展閱讀:
詳解電競界第一個「財務公平規則」,這次LPL來真的了
由平安銀行冠名BLG看LPL俱樂部冠名贊助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