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90周年】 南方+ | 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大灣區,大未來

2023-11-10     廣東省中醫院

原標題:【建院90周年】 南方+ | 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大灣區,大未來

這裡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歷史最悠久的中醫醫院之一,被譽為「南粵杏林第一家」。

這裡是全國年服務患者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中醫醫院,在大德路上傳承大醫精誠。

這裡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破冰地,擦亮了打開中華文明寶庫之匙

……

2023年11月9日,廣東省中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迎來90周年生日。90年來,廣東省中醫院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醫醫院, 發展成為現擁有6個院區、4個門診部、開放床位近3200張、年服務患者數量連續20多年居全國中醫醫院第一的大型綜合性中醫醫院

廣東省中醫院正在下一大盤棋:建設貴州、海南、珠海三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將辦院理念複製至省外;攜手香港、澳門共建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開門辦院,聯合攻關中醫藥科學研究難題,以現代科技之刃雕刻中醫藥之美,讓更多人接受、認可中醫藥。

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為新一代,我們既要為病人提供完美診療方案、完成治病救人的使命,又要以「大中醫行業觀」為指導,在推動中醫現代化過程中爭當「領頭羊」,讓中醫藥在維護人類健康發揮更重要作用。

大德路上,有大醫。

1913年,省港藥材行及廣東中醫藥兩界決定成立「中醫藥學校省港籌備處」,公推廣東近代著名教育家暨中醫學教育家盧乃潼擔任籌辦處主席,以資責成籌辦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

1924年9月15日,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正式開學。盧乃潼擔任首任校長,並確立辦校思想「上醫醫國,先覺覺民」。1933年,廣東中醫院舉行落成開幕禮。醫院設留醫部,為廣州首創

醫院位於廣州市大德路,占地300多平方米,樓高三層,內有大小病房20間,病床30多張,設有各科門診、藥房、治療室、護理室、煎藥室、供應室、太平間等,成為當時較有規模的中醫醫院。

這就是廣東省中醫院的起點。90年後的今天,大德路上的廣東省中醫院,依舊是不少老百姓就醫的首選。但了解省中醫歷史的人,才知道其中艱辛與不易

1973年,醫院著手興建六層住院大樓及輔助科室的附樓。全院上下緊急行動,親自動手,挑水泥、搬石頭、磨地板。到1975年,硬是用自己的雙手蓋起了醫院歷史上的第一座住院大樓。

改革開放春風起。「弄潮兒」廣東省中醫院果斷打破「大鍋飯」,實行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1984年,為了方便病人,醫院首設夜診、家庭病床等,門診實行「病人選醫生」,深受患者的好評。1985年,醫院在原有的日診、優診、夜診、專症專病門診基礎上開設星期天診、簡易門診等方便患者就醫。

省中醫最為人稱道的是「中醫院姓中」的理念,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實施「師帶徒」,首創跨地區拜師;成立全國首家「傳統療法中心」;建設中醫經典病房;圍繞病種和臨床關鍵問題,做好挖掘整理,建立中醫智庫平台……多年來醫院一直把「發揮中醫特色與優勢,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作為發展的主旋律,始終以「中醫水平站在前沿,現代醫學跟蹤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為患者提供最佳診療方案,探索構建人類完美的醫學」為發展戰略,不斷加強內涵建設,推動醫院可持續發展。

上世紀80年代起的一攬子改革措施之後,省中醫迎來高速發展期,成為了全國中醫院的一面旗幟。

大灣區,信中醫。

骨松安膠囊、莪棱膠囊、飛揚外洗顆粒……10月25日,在國家藥監局支持下,經粵澳兩地藥監部門批准,由位於橫琴的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粵澳醫療機構中藥製劑中心」牽頭協調,成功推動廣東省中醫院5個獲批跨境使用的「醫療機構中藥製劑」(下稱「院內製劑」)發往澳門。

省中醫透露,首批5個院內製劑將由澳門鏡湖醫院接收,並將逐步應用於澳門臨床。此次院內製劑跨境調劑,填補了中國境內醫療機構中藥製劑跨境使用的空白,也是大灣區中成藥聯合監管的重大進展。

回顧來時的路,省中醫與香港、澳門醫療界交情深厚,相互支撐。

2003年,「非典」期間,受香港醫管局邀請,醫院派出兩名醫生援港,為中醫藥走向世界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2022年,張忠德帶領醫療隊馳援香港,推動香港中醫參與中西醫協同治療。

為了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的發展,省中醫與香港、澳門的醫管局開展了緊密合作,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藥物篩選等方面探索出生動、可推廣的實踐經驗和做法——

啟動香港中醫訪問學者計劃。派出重症醫學專家前往香港醫管局屬下的西醫院重症監護專科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探索重症救治的中西醫結合新模式。

啟動大灣區進階中醫臨床培訓計劃。選派香港高年資中醫師到廣東省中醫院執業並培訓他們的綜合處理各種急危重疑難及罕見病的能力,提升香港中醫師在中西醫協作治療的專業水平,深化兩地中醫師的專業交流。醫院還與澳門鏡湖醫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為澳門培養專業中醫藥人才,攜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

2021年,廣東省中西醫結合應急救治中心落戶廣東省中醫院,將與南沙醫院、廣東省中藥科學院新院區形成三位一體、產生聚合效應的粵港澳大灣區醫學中心。

2020年12月獲批建設,由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廣東省中醫院)牽頭,聯合澳門科技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澳門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等單位共同建設粵港澳中醫藥與免疫疾病研究聯合實驗室。

這是中醫藥領域唯一一個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建立以來,實驗室以中醫藥科學研究為著力點,在中醫藥防治腫瘤、哮喘、銀屑病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實驗室還加強多領域合作,開展創新性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獲取原始創新成果並推廣應用。

古老中醫,走向世界。

2023年11月2日,廣東省中醫院聯合發起「一帶一路中醫藥發展聯盟,成立儀式在香港舉行。

「一帶一路中醫藥聯盟」由香港中文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廣東省中醫院、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寧夏醫科大學和四川省中醫醫院六所院校和機構共同發起,目前聯盟會員包括國內外20多所高校和大型三甲中醫院,旨在凝聚「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中醫藥產學研機構,培養高素質的中醫藥人才,促進中醫藥的現代化發展和國際化合作。

多年來,廣東省中醫院堅持打開門辦醫院,以中醫科技為橋樑,大力參與中醫藥國際化進程。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是世界上最好的單一醫學院之一,自2014年10月正式簽署合作研究協議,雙方開展中醫藥聯合研究工作和高級人才培養。目前在中瑞中醫藥聯合研究基地已建設兩個固定實驗室和兩個科研團隊,並建成了歐洲最大的中藥庫。

2008年起,廣東省中醫院與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簽訂了「傳統與補充醫學國際研究網絡」的合作協議,目前中澳國際中醫藥研究中心對中醫優勢病種進行古今證據的系統梳理和嚴格評價的雙語中醫臨床循證系列專著計劃,推動中醫藥循證醫學研究。

在走向國際舞台的道路上,省中醫堅持修好內功,加強自身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探索出一條以科技創新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之路

建平台,聚人才。當前,醫院建設了廣東省中醫藥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東分院、中醫領域第一家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醫證候全國重點實驗室、全國首批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全國首家粵港澳創新中心、聯合實驗室、全國中醫行業第一家生物資源中心、入選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項目儲備庫。

科技創新,人才先行。省中醫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有」的人才觀,注重通過雙向兼職、聯合聘用、交叉任職、聯合攻關、項目申報、成果轉化等各種柔性方式引進高端人才。高層次國際化的人才隊伍,將為醫院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動力」。

院士工作站便是人才工作的一塊名片。2019年,醫院建立陳可冀院士專家工作站;2020年合作共建劉良院士工作站;為了吸引高端專家,醫院還建立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夢孫科技專家工作站和仝小林院士科技專家研究室。

改革科研體制機制,激發人才活力。

省中醫在中醫行業內率先建立科研創新團隊PI制。醫院通過「自願報名、競爭遴選」確定PI,通過「雙向選擇、任務導向」組建團隊,形成「成果導向、目標管理」的管理模式,還推動「績效掛鉤、優績優酬」的績效制度改革,建立以科技量值為主的科研評價模式,讓醫院成為了科研轉化的一片熱土

2023年度省中醫在中國醫學科學院發布的全國醫院科技量值排名第46位,並且連續5年位列全國中醫醫院科技量值第一。省中醫連續10年蟬聯全國中醫醫院競爭力排行榜榜首,作為全國唯一一家中醫醫院連續兩年入選研究型醫院。

「中醫藥要走向世界,臨床療效是硬道理。」張忠德說,不同醫學體系、科學學科,互相取長補短救治病人,讓患者受益最大化,在實踐中形成不斷完善的中國方案,讓中醫藥在維護全人類健康上發揮更大作用。

廣東省中醫院黨委書記史俏蓉表示,省中醫將高站位擘畫醫院百年奮鬥目標,凝心聚力,深入實施黨建引領、傳承創新、服務提升、質量提高、人才強院、文化鑄魂等六大戰略,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貢獻中醫藥力量。

來源:南方+記者 黃錦輝

通訊員 宋莉萍 查冠琳

執行編輯:張靚雯

審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7b52e05fdf76d0b25270737ce2a4d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