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一起旅行完就分手的情侶,到底經歷了什麼?

2024-06-10     科普中國

這個端午假期你出遊了嘛~

如果你是「情侶出遊」,那麼在閱讀文章之前,先來做一個小小的調查吧:

在旅遊過程中,你們吵架了嗎?

沒有,非常愉快

吵了

不僅吵了,甚至分手了

某旅遊平台做過的一次調查顯示, 86% 的戀人在旅行中發生過分歧或者爭吵, 54% 的人曾在情緒爆發的那一刻產生分手的想法或者將分手直接說出口, 16% 的人真的因此而分手。

錢鍾書也借著《圍城》里的趙辛楣之口說過:

「像咱們這種旅行,最試驗出一個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勞頓,最麻煩,叫人本相畢現的時候。」

一旅行就分手,真的是情侶「魔咒」嗎?

旅行本就是一場考驗

我們為什麼要去旅行?無論是研究發現還是旅行愛好者都說,旅行可以放鬆身心,旅行是一種自我療愈,旅行能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旅行是去尋找生命的意義……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人是一種很複雜的生物,既追求安定、熟悉,又渴望探索、刺激。既渴望在舒適的區域內找到安全感,但同時又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因此,無論是從旅行的本質,還是從人們選擇旅行的真正出發點來看,旅行註定是一場考驗。

旅途中的未知和不確定性,既能夠帶來興奮、驚喜和刺激,同時也帶來了意外、挑戰和打擊。能扛住的人,每一次旅行都是突破自我和探索關係邊界的契機;扛不住的人,每一次出行都會成為矛盾和困擾的集結。

旅途中的「多災多難」

在旅途中,人們需要面對種種未知的挑戰和困境,這些挑戰往往超出了日常生活的範疇,從而迫使我們展現出最真實、最深刻的人性面貌。

1.陌生感啟動戰或逃反應

走出家門,就意味著走出舒適區。當我們置身於一個全新的環境中,面對不熟悉的文化、語言、習俗和人群時,那種突如其來的陌生感往往會讓我們感到不安和緊張,因此,大腦自動切換到了「戰鬥或逃跑」的應激模式。這是一種自然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幫助我們應對潛在的壓力和威脅。

在應激模式下,大腦會釋放一系列激素,如腎上腺素和皮質醇,這些激素可以提高我們的警覺性和反應速度,使我們更加敏銳地感知和應對周圍環境的變化。

而「戰鬥或逃跑」反應與「鎮靜與聯結」反應是此消彼長的關係。當我們處於「鎮靜與聯結」反應時,會感覺放鬆、快樂和平靜,會保持理性和和諧,社交能力會提高,壓力水平會降低,身體會利用能量來成長和儲存,對周圍的人和事物會變得友好和包容,也更容易與外界形成聯結。

因此,我們常常會發現,情商高、好說話的人,在旅途中容易變得尖酸刻薄;性格好、易相處的人,在旅途中容易變得脾氣暴躁,這並非出自本心,而是因為他們正處於應激狀態。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2.疲憊感導致情緒易失控

旅行,無論交通有多便捷,終究是一場需要靠雙腿丈量世界、考驗個人體能的苦旅。

在旅途中,我們或許要背著沉重的行李,走過崎嶇不平的山路,或是穿越擁擠的人群,這些都會對我們的體能和心神提出挑戰。因此,身心疲憊是旅行必不可免的考驗之一。

從心理角度看,無論是體能上的還是精神上的過度疲勞,都會降低人的認知功能,包括注意力集中、決策制定以及情緒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當個體身心疲憊時,其對周圍環境信息的處理能力和對自身情緒狀態的調控力均會大打折扣,因此,即使是很小的刺激也可能引發強烈的情緒反應。

3.失控感引發安全感缺失

當我們置身於旅行的陌生環境中,時刻都可能遭遇意想不到的情況,讓我們在享受刺激和新鮮感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隨之而來的麻煩。

不可預測性給旅行帶來的最大影響,或許就是不確定感和失控感。當我們無法預知未來的走向時,內心的不安全感就會被放大。我們可能會變得焦慮、緊張,甚至產生恐懼和牴觸情緒。這種情緒讓我們變得像炸毛的刺蝟一樣,蜷縮起需要保護的脆弱部分,豎起能傷人的尖矛以應對外界的壓力和挑戰。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24 小時的朝夕相處

才是伴侶旅行最大的挑戰

其實,對於喜歡旅行、經常旅行的人來說,途中的各種問題都不算是難題。關關難過關關過,挑戰極限提升自我,這正是「在途中」所蘊含的真正意義。

而對於伴侶雙方而言,摩擦、遷就、不滿和退讓,這本就是親密關係的日常和點滴。這些種种放在旅行中之所以會被無限放大和變得難以忍受,是因為旅行將雙方置於 24 小時朝夕相處的境地,剝奪了我們獨自調節情緒、冷靜思考問題和偷偷舔舐傷口的機會。

研究表明,當人們感到不安或者處於負面情緒狀態時,更傾向於獨處而不是傾訴。獨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梳理情緒、反思自我和尋找內心平靜的空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逐漸理解自己的情緒來源,思考問題的根源,並嘗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何打破旅行的「分手魔咒」?

1.改變視角,管理期待

期待違背理論指出,當期望與實際情況產生顯著的落差時,可能會引起情感上的不滿和歸屬感上的削弱。因此,如果我們帶著濾鏡去看待旅行,只一味地追求旅行的美好與浪漫,那麼當面對現實的困難時,我們可能會感到深深的失落和失望。

這種情感上的落差不僅會影響我們個人的情緒狀態,更可能對我們與伴侶之間的關係造成負面影響。因為當期望得不到滿足時,我們可能會將不滿情緒投射到伴侶身上,從而引發爭吵和矛盾,破壞原本和諧的關係氛圍。

要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試著改變視角,用挑戰自我極限和探索關係邊界的心態去面對旅行的全貌,把旅行看作是一次自我成長的機會,是一次加深彼此關係的旅程,而不僅僅是一次浪漫體驗。

可以事先溝通好目標,兩個人儘可能一起去做攻略,這能使旅行的不確定性降低,也會利於緩解旅行帶來的焦慮或者不安。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2.避開擁擠,接觸自然

似乎在城市環境中度過的時間越長,注意力與認知資源的枯竭越快,精神疾病患病率增加更急速。如果旅行只是從一個嘈雜擁擠的城市跳入另一個喧鬧繁忙的城市,依然充滿了噪音和擁擠,就很難實現身心放鬆和壓力緩解,那麼,在遇到問題或突髮狀況時,就更容易感到焦慮、無助和應對不暇,從而進一步加劇個體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接觸大自然,不僅可以改善免疫功能,減少人體產生應激激素,緩解心理緊張和改善情緒。森林療法也指出,在森林中漫步,可以提高情感平衡和增加感知能力。

3.周邊走起,培養默契

如果情侶在旅行中容易吵架,很可能是因為一起出行的次數還不夠多,對彼此的喜好和習慣還不夠熟悉。隨著磨合次數的增加,你了解了我的脾氣,我知道了你的雷區,就能夠有意識、無意識地避開可能觸發爭執的警戒線,學會相互遷就和包容,更加懂得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與對方相處。

不是遠行沒有意義,而是周邊更有性價比。因此,可以嘗試先從周邊的公園、郊區的景點走起,雖然是新的環境,但卻離家不遠,有點熟悉,又帶點新意。這樣的旅行方式可以讓雙方逐漸適應並享受彼此的陪伴,為未來的長途旅行奠定良好的基礎。

4.放慢節奏,創造獨處

時間緊、景點多的「狠人特種兵式旅行」雖然能夠讓人在短時間內儘可能多地體驗不同的景點和文化,但也容易讓人身心疲憊,失去旅行的真正意義。試著放慢節奏,不再匆忙地穿梭於各個景點之間,而是選擇在一個或兩個特別感興趣的地方停留更久,深入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同時,創造獨處的時間,讓旅途中已經疲憊的雙方有一個喘息的機會和空間。

在這段時間裡,可以找一個安靜的角落,靜靜地坐下,享受一份寧靜。可以閱讀一本書,或者只是閉上眼睛,聆聽周圍的聲音,感受大自然的氣息。這樣的獨處時間不僅能夠讓身心得到放鬆,還能讓人有更多的機會去思考,去體會旅行的真正意義。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其實,相比日常生活,情侶在旅途中更容易吵吵鬧鬧,何嘗不是因為旅行為雙方創造了一個跳出生活框架的契機,能夠肆意去感受別樣的方式和極致的感受,攜手探索關係的邊界和人生的極限。

旅行,就像不缺錢的流浪,伴侶之間想要體驗的,也許就是能同甘共苦、抱團取暖的歸屬感,帶點刺激、夾有甜蜜,最最重要的,是永不離棄、全情接納的那顆真心。

參考文獻

[1]姜超.旅行療愈心理學.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22.

[2]Laura Stafford and Andy J. Merolla. 「Idealization, reunions, and stability in long-distance dating relationships.」 (2007). 37 - 54.

[3]Walid A. Afifi and S. Metts.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equences of Expectation Violation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1998). 365 - 392.

[4]克絲汀.莫柏格.催產素:製造親密感,帶來放鬆、無私與愛的荷爾蒙.中國台灣:時報出版社.2023.

[5]菲利普·津巴多.不在害羞.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

策劃製作

作者丨蘇靜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審核丨張昕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

策劃丨楊雅萍

責編丨楊雅萍

審校丨徐來、林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6894a840dca0ebab6d5c67635505d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