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快檢、人工智慧助推 中國創新診斷產品出海

2024-09-10     第一財經

「心音、腸鳴音、呼吸音沒有國界。」先天性心臟病與國籍和膚色無關,但基層漏診可能性較高。

作為兒科醫生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院長孫錕日前在第五屆「全球健康與發展論壇」上做出上述表示。他說,在人工智慧時代的助推下,這一切有了新變化。

孫錕團隊正聯合多家醫院打造先心病臨床數據樣本庫,可以幫助基層醫生做出更好的初步判斷。他表示,在中國進行的研究同樣可以賦能全球其他地區,特別是全球欠發達地區。

在醫療實踐中,人們往往會更重視立竿見影的手術和藥物,但其實診斷才是治療的基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估算,儘管大約70%的醫療決策是基於檢測結果做出的,但診斷領域卻僅僅獲得了醫療預算的3%~5%。在去年5月的世界衛生大會上,特別通過了一項新決議,希望全球加強診斷能力,催促各國加大對診斷的投入。

2024浦江創新論壇——第五屆「全球健康與發展論壇」8日在上海舉辦,論壇以「創新診斷產品賦能全球健康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鄭志傑在開幕致辭中表示,全球診斷領域急需各界的關注與資源投入。促進診斷公平是實現健康公平中的重要一環,而中國是這一領域的重要合作夥伴。

人工智慧介入診斷

在人類歷史上,每一次檢測技術的飛躍,都促進了重大疾病防控的突破性進展,從而挽救了千千萬萬的生命。

如17世紀晚期隨著顯微鏡的發明,使科學家能夠觀察到如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微生物,徹底改變了人類對疾病和微生物世界的理解。

此後,1895年X射線的發現、20世紀80年代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的發明,還有進入新千年之後基因組測序技術的進步等,在醫學中都具有里程碑意義。

每年9月17日是WHO設定的世界患者安全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改善診斷,促進患者安全」,口號是「判斷對,保安全!」,強調正確和及時診斷對確保患者安全和改善健康結果至關重要。

近年來,人工智慧(AI)迅速拓展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醫學領域也不例外,目前AI在醫學診斷領域探索最多,也較為成熟的是基於圖像的智能化識別。

鄭志傑在開幕致辭中表示,目前,中國已經具備運用AI輔助閱讀胸部X光片、進行自動結核病篩查的能力。這大大降低了傳統胸片篩查對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節省時間與經濟成本。讓結核病篩查變得更便宜、更容易,將為中國消除結核病——這一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傳染病產生重大影響。

蓋茨基金會中西非區域代表恩戈恩戈(Bahati Ngongo)在主旨演講中也表示,人工智慧能夠降低診斷工具和藥物的研發成本,同時加速其上市時間,從而挽救更多的生命。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慧在醫療診斷中的應用將進一步拓展,不僅提升了醫療服務的質量,也為全球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人工智慧在診斷上的應用相當廣泛。從2004年開始,先天性心臟病發病率上升至中國出生缺陷第一位,以往經皮血氧飽和度與心臟聽診是傳統的篩查方式,但這對醫生的能力和經驗有較高的要求,在基層漏診的可能性較高,從而耽誤了病情。

目前,孫錕團隊已經聯合16家綜合性或兒科專科醫院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收集患兒的心音音頻、心超報告等臨床檢查結果及相關數據,從而打造多中心、多模態的先心病臨床數據樣本庫。基層醫生在就診時,可以將心音實時上傳至雲端,根據相應的算法進行雲計算,給予初步的診斷建議。

孫錕說,降低全球兒童的死亡率,縮小全球兒童衛生保健水平的地域差異,「這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在9月5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通過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25-2027)》中表示,中方將支持非洲國家開展醫療職業技能人才培訓,幫助非洲提升醫療診斷和治療專業化水平。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國際合作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前局長曹京華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WHO三次評估通過了中國疫苗國家監管體系(NRA),認可中國質量,給包括診斷工具在內的中國產品走向非洲提供了基礎。

中國的實踐

孫錕的願望並不是沒有根據,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藥產地,還是全球第二大醫藥產品消費國。中國的醫藥產業已具備為世界提供安全可靠產品的能力,並有潛力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產品的重要供應者。

就中國醫療市場自身而言,擁有完備的醫療產業鏈,很多產品可以在中國孵化,同時中國市場自帶資金,投資規模也居全球第二。此外,有力的創新政策引導,也可以鼓勵更多資金流入到創新產品的研發。

中國目前已經推出了不少領先產品。就在今年5月,兩款由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生產的瘧疾快檢產品通過了WHO的預認證(PQ),並被正式列入體外診斷產品推薦採購名錄,為豐富全球快檢市場、保證產品及時大量供給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助力實現全球零瘧疾目標。

儘管全球範圍內對抗瘧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在產品可及性、覆蓋率和供應效率方面仍存在明顯差距。

根據《2023年世界瘧疾報告》發布的數據,2022年全球共使用了約3.45億個瘧疾快速診斷試劑。然而,非洲地區的實際使用情況顯示,僅有66%的人在發熱後尋求治療,其中又只有約一半人使用了快速診斷試劑進行診斷。

如同瘧疾一樣,肺結核也是困擾全球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不過肺結核傳統檢測成本高且難以普及,適合主動篩查的結核病快速分子診斷技術此前又缺乏成熟產品,這一窘境嚴重限制了結核病防控工作的進展。

2024年8月,由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的結核病(舌拭子)快速分子診斷試劑盒,獲得了印尼政府授予的進口醫療設備許可證,舌拭子樣本檢測為難以採集痰液的特定群體帶來了更為簡便的檢測方案,這不僅擴大了檢測的適用人群,也為全球結核病防控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支持。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結核病報告》顯示,2022年,結核病是世界第二大單一傳染病致死病因,全球有130萬人死於結核病,僅次於新冠病毒。

中國仍然是結核病例第三多的國家,2022年新發患者數為74.8萬,低於印度和印尼。

中國屬於結核病疫情中低流行國家,結核病發病率居於全球中低水平,但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整體疫情負擔較大。WHO提出在2035年終結結核病的戰略,中國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夥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659f76c1114090029c1becb69b5ec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