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煙花三月
最近,央視開年大戲《人世間》正在熱播。
大時代背景下,周家人命運跌宕起伏,看得我幾度落淚。
最近周家小兒子周秉昆與父親吵架的一幕,更是深深戳中我心。
面對父親的訓斥,周秉昆含淚說出這麼多年來的委屈。
「都是一爹一媽養的,就我沒出息。
我多難受你知道嗎?
我這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讓我爹我媽滿意我。」
幾句話,道出了萬千孩子的心聲。
是啊,多少孩子終其一生,都在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
可父母往往看不見那個在角落裡,默默承受的孩子。
看到《人世間》那個痛哭流涕、孤助無依的小兒子周秉昆,才懂得那個不夠優秀的孩子最缺的是什麼?
多少孩子終其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認可
周秉昆是周家三個子女中最平庸,最不出彩的一個。
他學習不好,沒能像哥哥姐姐那樣考上一流的大學,找到同樣優秀的伴侶,從事著體面光鮮的職業。
他只能成為工廠的普通工人,娶了一個帶孩子的女人當老婆。
哥哥姐姐是父親口中的優秀孩子,活成了父母的面子。
他卻活成父親最不願提及,最不成器的樣子。
但他依然不失一顆向好的心,用不夠智慧的頭腦努力生活,期待被父親看見。
可父親還是用最傷人的話戳他,哪痛戳哪,戳得他體無完膚。
「從小到大,你哥你姐學習好。你呢,都是班裡最後一個,倒數!」
其實,那個不優秀的孩子才是最值得父母看見的,他們沒有光環加身,等的就是來自父母期待和認可的目光。
作家三毛說:「一輩子的成就, 都不及父親的欣賞。」
是啊,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父母的認可能給孩子直抵心靈的熨帖。
而得不到父母認可的孩子,就算人生再成功也有些許遺憾,就算贏得了全世界也始終有憂傷的一面。
作家瓊瑤與父母的關係,一直是她心中拔不出的刺。
她從小擅長詩詞,也愛讀書,國文成績非常不錯,但是數理課卻一直不理想。
「萬一考不上,不是你一個人的失敗,是全家的失敗。」
母親的話時刻敲打著瓊瑤的心,她太害怕了,害怕到天天做噩夢,夢到別人嘲笑她,嘲笑教授家的女兒考不上大學。
她變得自卑、敏感、脆弱,找不到生存的意義,只能轉向文字的世界獲得片刻喘息。
她越是渴求父母的認可,越是事與願違。
《窗外》的出版,更是讓她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低到了冰點。
父親寫信譴責她:「你以為大家是喜歡這部作品而買這本書嗎?大家不過是要看看你的風流自傳而已。」
母親的來信言辭犀利:「除了出賣你的父母以外,你還有沒有別的本事?我生你養你育你,竟換得你用這種方式來報答——寫了一本書來罵你的父母!」
父母的激烈反應,讓她無地自容。往後餘生,她一直在為緩和與父母的關係奔走。
她用稿費買了大房子,請父母搬來同住。
父親和母親都有獨立的書房,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她卑微地討父母的歡心,更期待父母對她的認可。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認為:每個人行為背後的目的都是為了尋求價值感和歸屬感。
而來自父母的認可和鼓勵,正是孩子價值感和歸屬感的最好體現。
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接納和讚許,因為它給予孩子最強有力的翅膀,可以讓孩子勇敢地搏擊長空。
父母的認可和鼓勵,是孩子騰飛的翅膀
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在子女教育方面堪稱表率,創造「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話。
九個子女的專業選擇不同,都在各自的領域裡頗有建樹。
女兒梁思莊剛到國外學習時,因選擇專業犯了難。
梁啟超建議女兒讀生物學,梁思莊聽從父親的建議。
但是沒學多久,梁思莊就跟哥哥抱怨生物學沒有意思,學不進去。
梁啟超知道後立即寫信給女兒,告訴她:
「凡學問最好時因自己性之所在,往往事半功倍。」
「不必泥定爹爹的話。」
「你們兄妹各個都能勤學向上,我對於你們的功課絕不責備,卻是因為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了。」
得到父親的鼓勵後,梁思莊放棄了生物學,選擇了自己興趣所在的圖書館學,如魚得水。
在女兒想換專業時,梁啟超沒有求全責備,更沒有勃然大怒,而是認可女兒的想法,並給予最大的支持,相信他的孩子都是勤學向上的。
阿蘭·波德頓說:「我們的自我感覺和自我認同,完全受制於周圍人對我們的評價。」
孩子發展健康的自我認同感,首先要得到來自父母的認可和鼓勵,這是孩子自信的源泉,更是騰飛的力量。
我的髮小曉迪從小樂感不足,唱歌時不時跑調。同學們經常嘲笑她,從此曉迪便再不敢在人前開口唱歌。
劉阿姨發現女兒在唱歌方面的困擾後,並沒有像多數父母那樣嫌棄女兒「真是笨死了,連歌也不會唱。」
而是經常用錄音機放兒歌,自己哼唱,也鼓勵女兒唱出來,即使開始時女兒唱得跑調、難聽。
耳濡目染,漸漸地曉迪不再恐懼開口唱歌。有時動情時,母女倆還一起大聲唱呢。
後來在班級合唱節目中曉迪展露風采,從此變得越來越自信了。
如果不是媽媽鼓勵曉迪一遍遍開口唱歌,或許她就會在唱歌方面一蹶不振,陰影可能一直伴隨她的成長。
美國心理學家派克說:「在稚嫩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們的上帝,神聖而威嚴。」
得不到來自父母的認可的孩子,內心有深深的自卑感和無助感,這種感覺將伴隨其一生,也改變其一生的軌跡。
得到父母的認可和鼓勵,孩子就可以自信滿滿,無後顧之憂,在人生之路上鬥志昂揚、披荊斬棘。
再好的教育,也抵不過會認可孩子的父母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求外界的認可,而父母的認可和鼓勵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那父母該怎麼做呢?
1.給予孩子多一些陪伴
大型家庭教育節目《老師請回答》,曾來了這樣一個家庭。
這個家庭中父子的關係冷到冰點。在爸爸眼中,兒子只會玩耍,一無是處。在兒子眼中,爸爸很暴躁、不關心他。
原來,這位爸爸在兒子出生的頭3年,一直在國外學習,很少陪伴孩子,也發現不了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不知道鼓勵的話從何說起。
老師們給出的建議,就是爸爸多抽出時間陪陪兒子,兒子也給爸爸了解自己的機會。
爸爸刻意抽出時間陪伴兒子,父子倆的關係確實得到了緩和。
爸爸還嘗試發現兒子的長處,並且加以鼓勵,歡聲笑語又重回這個家庭。
2.說出鼓勵的話,為時不晚
郭麒麟出演話劇《牛天賜》謝幕時,郭德綱忽然上台。
這讓郭麒麟驚喜不已,因為之前爸爸從來不看他演戲。
喜出望外的他給了爸爸一個大大的擁抱,激動地流下了幸福的淚水。
一向對兒子比較嚴厲的郭德綱,溫柔地拍著兒子的後背,並真誠地講齣兒子期待已久的話:
「演得比我好,我一早就看著了。」
即使獲得驕人的成績,即使已名利雙收,孩子最想得到的依然是來自父母的認可和鼓勵。
3.最好的鼓勵是相信孩子
北京冬奧會上,中國小將蘇翊鳴備受關注。
2月15日,他在單板滑雪男子大跳台決賽中,斬獲金牌,成為該項目冬奧會史上最年輕的金牌獲得者,也他給全國人民奉上了最好的元宵節禮物。
其實蘇翊鳴除了運動員身份,他還是個演員。
他出演電影《智取威虎山》小栓子一角,憑藉精湛的滑雪技巧,為角色增色不少。
後來他又參演了《搖滾小子》、《生逢燦爛的日子》、《狼殿下》等影視作品,同樣可圈可點,成為備受矚目的童星。
做演員還是職業滑雪運動員,成為蘇翊鳴人生的第一個十字路口。
隨著北京申請冬奧會成功,為國出征的念頭讓他義無反顧選擇後者。
家裡人都知道相比滑雪,做演員相對更安全,但仍選擇相信並支持他的決定。
心理學上有個「羅森塔爾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
這個實驗試用於老師對學生,同樣也適用於父母對孩子。
父母相信孩子能做到,並且加以引導,孩子就能向著父母期待的方向發展。
心理學博士林文采提出過一個「心理營養」的概念:
心理營養來自於重要他人的肯定、讚美、認同。
她認為心理營養和生理營養一樣必須,沒有足夠的心理營養,人就不可能健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重要人,來自父母的認可和鼓勵就是最好的心理營養。
願父母都不吝惜這樣的心理營養,讓孩子在認可和鼓勵的滋養下健康長大,成為更好的自己。
—— End ——
作者:煙花三月,喜愛花草和文字,願帶孩子看遍山高水長、雲捲雲舒。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5f602bb1badc1f3198f41107ac8e2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