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思想的危害是什麼?高維度的思維,拯救不了俗人

2023-07-31     渺茫的風景

原標題:莊子思想的危害是什麼?高維度的思維,拯救不了俗人

偶然看到一個話題,有人疑問:莊子思想的危害是什麼?

在過去很長的時間裡,我們常常聽到各種批孔的聲音,關於莊子這位道家的牛人,屬於小眾化歷史人物,因為研究他的人不多,喜歡與厭惡的聲音自然比不上孔子。

關於市面上流傳的莊子思想的危害,筆者大致總結如下:

1.讓並非有智慧的人,在讀了他的著作後,感到自己獲得了智慧。

2.讓喜歡逃避現實的人,變得更加沉浸於自我。

3.老莊的本意是主張去「我執」,結果多了莊子後,反而強化了內心的「我執」。

4.教唆普通人主動躺平,讓貴族階層沒有「收割」的機會。

5.把平庸當成平凡,把無能當成無為,把無所事事當成逍遙,把坐吃等死當成順其自然。

但筆者認為,莊子思想最大的危害是對莊子的誤解。

哲學與菜刀

任何的哲學都是從為人類尋找出路作為出發點,沒有一樣哲學派系的觀點是錯誤且具有危害性。

如同菜刀一樣,發明菜刀的本意是為了方便人類吃飯,結果有人拿它砍人,我們能說菜刀有錯嗎?

任何哲學觀點都是因為別有用心的人對它進行惡意解讀,所以被賦予危害性。

毒的根源是部分讀者沒有自己的思想,稀里糊塗地全盤接受他人的解讀。

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很厲害,他的水平絲毫不輸老子。

但是老莊二人的觀點除了漢初「無為而治」和魏晉南北朝有過短暫的運用,此後兩千年里,一直處在邊緣位置。

這絕不是說老莊思想是過時的劣質產品,恰恰是他們的思想過於強大。

莊子批儒

儒家,有點自欺與欺人的味道。

封建時代的儒生不惜一切代價通過科舉改變階層,他們管這叫積極入世。一旦成功後,他們立刻成為皇權的幕僚,幫助皇帝維護「家天下」的統治秩序。

道家學派似乎更傾向於草根,他們喜歡用底層的眼光去看待思考世界,所以道家的特點是喜歡講大實話。

問題是忠言逆耳,你是一個窮人,又沒有翻身的機會,當有人當著你的面說出這個事實時,你能否坦然地接受?

我想,很難。

道家最大的問題是把世界提前劇透了,幾乎把封建時代大多數人的命運預言了。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讓自己的當下活得自在洒脫一些呢?

在這一點上,莊子代表的道家與儒家學派有著劇烈的衝突。

在莊子眼裡,儒家的道德存在很大的破壞性。人性原本沒有好壞善惡的分別,恰恰是儒家提出「仁義」的概念,對原生的人性產生了破壞。莊子認為,人應該追求自然美。所以,他說:

殘朴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

一塊天然的石頭,本來在那裡安安靜靜地沐浴天地日月,結果工匠非要按照自己的審美標準對它進行加工,工匠有沒有問過石頭的感受,有沒有問過別人是否認同自己的審美觀點。

由此,莊子把它推向對儒家的批判。說儒家把道德賦予仁義的意義,是對道德的破壞。

實際上,我認為莊子並不是摒棄道德美好的一面,而是看不慣儒家的「自以為是」,用自家之言去為世間萬事萬物下定義。

莊子為什麼要反對儒家,原因很簡單。莊子看不慣儒家所謂「君子固窮」的觀點。

在儒家觀點裡,窮富貴賤無所謂,仁義和道德才是最重要的。

莊子很討厭這種觀點,憑什麼老實本分的人要吃虧,要承受更多的苦難,而那些欺世盜名的人要擁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莊子氣憤之餘,寫下《雜篇·盜跖》,他說:

無恥者富,多信者顯。夫名利之大者,幾在無恥而信。

沒有羞恥心的人往往很富有,巧言善辯的人往往是欺世盜名,越是名利雙收的人,大多越是無恥且滿口仁義。

這一點與老子的觀點不謀而合。老子在道德經里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簡而言之,為了仁義道德而行仁義道德,也一種是人性的惡。

無論是仁義道德,抑或是名利聲望,都是人性的私慾在作祟。莊子在《大宗師》講:

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耆欲,是指很大的慾望或者是被慾望牽著鼻子走。

莊子講這句話,是想告訴世人,一個人慾望越大,他所領悟的天機就越是淺顯,根本不可能看透世界的真相。

悲哀的是,幾乎沒有人能夠擺脫慾望的控制。

盜跖里講到:

小盜者拘,大盜者為諸侯。諸侯之門,義士存焉。昔者桓公小白殺兄入嫂,而管仲為臣;田成子常殺君竊國,而孔子受幣。論則賤之,行則下之,則是言行之情悖戰於胸中也,不亦拂乎!故《書》曰:孰惡孰美,成者為首,不成者為尾。

一個小偷因為偷東西被關起來,齊桓公這種人殺了兄長,搶了嫂子,管仲還要輔佐幫他奪取諸侯,田成子殺死國君篡奪王位,孔子卻接受他的饋贈。管仲與孔子對齊桓公、田成子的行為深惡痛絕,真正做起來的時候,又會屈從於他們,這是表里不一。

這就是尚書里說得「沒有好壞,成功就是好的,失敗就是壞的」。

小人殉財,君子殉名。其所以變其情,易其性,則異矣;乃至於棄其所為而殉其所不為,則一也。

君子瞧不起小人為了錢財蠅營狗苟,君子何嘗不是為了名聲不惜一切。從人性的角度來說,小人與君子是一樣的,他們都是為了內心的「追求」,不惜舍掉生命。

莊子此言絕不是否定道德的溫良與善良的溫暖,而是希望人(包括君子與小人)能夠拋開名與利,一切順應自己的天性,跟著四季輪轉、晝夜交替進退自然,不必時刻關注自己的品德如何如何,也沒有必要太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別人眼中的規範。

順其自然地做人,才是人生的最佳狀態。

人,可以活得自然一些

筆者讀莊子的《逍遙遊》,因當中的兩則故事而感慨頗深。

有一種體型很小的鳥,叫鷦鷯。它飛到一大片森林裡,高興得不得了,以為自己擁有了整片森林。

有一種有趣的老鼠,叫偃鼠。它過河的時候,喜歡不停地喝水,然後它以為自己擁有並喝掉整條河流。

然而莊子「告訴」它們,說:

鷦鷯巢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鷦鷯實際擁有的不過是一根樹枝,偃鼠喝下去的河水,不過只有自己的肚子那麼大。

剛開始覺得故事很有意思,天底下怎麼會有如此好玩的動物。

慢慢地想,莊子實在說「人性的慾望」。

很多人覺得掙了一點小錢,以為自己是村裡的首富、鎮里的首富、縣裡的首富。實際上,他的眼光是很窄的。

他根本沒有看到真實的世界是什麼模樣,以為自己喝了點水,便是吞下整條河,以為自己融入到某個圈子,便是圈子的主人。這都是慾望蒙蔽了心智。

莊子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人生可以活得更加逍遙一些。

這不是一種烏托邦的理念,而是回到常態,喚醒靈魂沉睡不醒的狀態。

因為只有更高的思維維度,才能獲得更廣的視野,才能看到生命的「真相」。

但是挺可惜的,兩千年來具備這種高維度思維的人,只有莊子一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5f07b2198a2b86c7492432852eff0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