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重五節等,是漢族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今年端午不一般
60年一遇的青龍端午
根據干支紀年法,2024年的天干為甲、地支為辰,甲辰五行為木,其色為青,因此被稱為「青龍年」,因此今年也是青龍端午,屬於60年一遇的端午節。
今年是早端午
按照的老輩人說法,如果端午節的時間夏至之前,那麼就是「早端午」,反之就是「晚端午」。今年6月10日端午,6月21日夏至,今年很明顯是「早端午」。
俗話講「端午夏至前,註定是豐年」,這段話的含義是,假如端午節是在夏至節氣之前,那就是好兆頭,同時也是豐收的預兆。
為什麼要躲端午
古時我國北方一些地方民俗認為五月、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這是因為,古人認為「天下萬物,含太陽氣而生者,皆為毒螫」,而農曆五月是太陽最炙熱的時候,而陽氣最盛的就是端午這天,所以端午節便有了「毒月惡日」的說法,同時也衍生了躲端午的習俗。
《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更是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載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也指出:「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
哪3人要躲端午?怎麼躲?
出嫁的女兒
據《嘉靖隆慶志》記載:「已嫁之女召還過節」,這裡的節其實說的就是端午節。《灤州志》則記載:「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在民間有一句俗語「端午比年大,姑娘要回家」,在端午這一天,那些出嫁的女兒會帶上一些禮物,比如粽子,饅頭還有雞等,回娘家,這也叫「躲五」,希望以後的日子順順利利,幸福安康。
年齡小的孩童
孩子天性好動,喜歡在外面玩兒。端午節時,天氣潮濕、炎熱,毒蟲、毒蛇經常出沒,對孩子危害很大。此時,孩子們應儘量躲在家裡,不要出去,或者戴五彩繩、荷包,寓意可以驅邪除病。
年紀大的老人
對於年紀大的老人來說,身體抵抗力較差,在惡月惡日就容易被外界環境影響,尤其是午間,溫度高時,很容易出現身體問題。所以年紀大的老人也要記得「躲午」,就是要呆在家裡不要外出即可,尤其是忌諱出遠門。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划龍舟、祭龍、采草藥、趕藥市、掛艾草與菖蒲、打午時水、洗草藥水、貼午時符、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龍舟飯、食粽子、薰蒼朮、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
端午文化蘊含著對國家、家庭以及個體生命三個方面的深厚感情,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
因此,我們要不斷加大端午文化的宣傳力度,讓人們在感受節日歡樂之餘,也能獲得對傳統文化精髓的認同,讓端午節過出濃濃的傳統味道。
寫到最後
雖然這些禁忌看似很荒誕,但其實背後折射出了人們對於弱勢群體的關心與呵護。端午節將馬上就要,大家除了吃粽子外,也要知道古人留下的端午習俗,這不僅是對古文化的一種傳承,也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祈福。
最後就是你們那裡有躲端午的習俗嗎?你們那裡又是怎麼躲端午的呢?歡迎在評論區進行留言和討論,同時也歡迎收藏和轉發。(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參考文獻:《中國節日詳解》、《呂氏春秋》、《大戴禮》、《灤州志》、《嘉靖隆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