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網際網路和電子書的成功,印刷書籍的出版量已經非常少了,僅僅針對那些愛書人士或者對於矽材料過敏的讀者。」
這段話出自於義大利作家艾柯的《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這段話不由令我想起如今圖書市場早已面臨的社會問題——實體書店的艱難與未來之路。
這本《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是我2022年蘇州東太湖之旅所帶的兩本書之一。
在路上讀書,是我長久以來的一種閱讀習慣之一。尤其是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隨著小視頻、短視頻、短圖文的興起,閱讀變得十分可貴。我這並不是在自誇,而是對讀書、對書籍、甚至是對書店所發出的一種擔憂。
艾柯預言說,將於2080年襲來的碎布瘟疫會徹底改變書業,特別是圖書收藏界:
一種未知的病毒——柯梅斯特蟲草病毒,很可能是來自亞洲的某個地區——開始在西方世界傳播,所有以碎布為原料製成的紙張,也就是從古騰堡時代到大約十九世紀中期,以植物纖維為原料的紙張和這段時間內製作的書籍全部變成了碎片。這是命運開的一個玩笑,因為人們一直認為用木頭製作的紙張在七十年內會腐爛,而以碎布為原料製成的紙張則是永不腐爛的(關於這一點確實有據可查)。
不知是巧合還是意外的碰撞,在旅行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恰逢走進了東太湖畔的一家書店,名字很古意:上書洲,是蘇州優秀實體店之一。
結合我所看到的書中內容,和我所想到的目前的實體書店的困境,不由陷入了深思,有許多話要說(也很難說得詳盡)。可不承想,在距「碎布瘟疫」襲來還剩58年的今天,我們就在面臨一一種可怕困境了。
但還是先與大家分享一下這家「上書洲」吧。於旅途中,遇到一家書店,不論是不是刻意安排,它都令人感到美好。
一座有書店的城市、有許多書店的城市,是充滿人文溫度和幸福感的。黃裳在《姑蘇訪書記》里說,蘇州的可愛,第一是舊書多,第二是飲食好,園林之美倒在其次。
書,成為蘇州之旅的一處精選。上書洲作為城市綠洲的人文書店,安放在東太湖畔總是十分相宜。
從「先秦的星空」到「風雅宋」,從「回望明清」到「民國苑」,這裡的書,這裡的物,這裡的一切想像,有一種能見古人所見,感古人所感的奇妙氛圍。
大概正是在蘇州,在東太湖畔吧,這家遠離城市喧囂的書店給我一種難得一見的寧靜、樸素之感。進入書店,左手雜書物藏,右手禪茶一味。只見滿屋堆滿各種圖書和一些古樸的雜物擺件。
就在這一刻,我將這裡視為「思想的東太湖」。此刻,一茶一書,讀書從來翻山越嶺,喝茶過往萬水千山。時間過得真快,時間也如此永恆。
瓦倫蒂諾·蓬皮亞尼曾以「一個閱讀的人相當於兩個人」來作為自己的出版口號。實際上他相當於一千個人。熱愛閱讀的人,他們經歷了好幾次生命。
書店,給城市創造了生活美學,給社會帶來了無限人文價值,也給我們帶來更多豐富的想像空間與思想意識。
當大大小小的書店散落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時,它們就像是無數根毛細血管組成了整個城市的生命力。城市的心臟,就是人們活躍的思想、記憶的圖書館。
但正如文章開篇所言,「由於網際網路和電子書的成功,印刷書籍的出版量已經非常少了……」,同時電商、網購也成為實體書店的競爭對手。當我通過新聞報道,看到城市在掀起書店倒閉潮的時候,內心是很痛苦的。
現在的人們真的不愛閱讀了嗎?
是沒有時間閱讀還是厭倦了閱讀?
紙質書與電子書之間,是人們改變了閱讀方式還是消費成本令人們做出了選擇?
此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現象: 網際網路滿足了人們快速掌握知識和信息的需求。
根據《2020-2021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2020年全國共有1573家書店關門,是2019年閉店數量的三倍有餘。這其中,有的是受疫情影響。只是實體書店的困境在疫情之前就已存在,只不過疫情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
儘管報道中稱:2020年中國新開書店4061家,關閉書店1573家,新開數量是關閉數的2.6倍。但這樣的數據並不能令我感到樂觀,我仍是充滿擔憂。
作為一個旅行愛好者,當我穿梭在城市各個角落時,也會留意城市的一些「網紅書店」、「最美書店」。
為了讓消費者走進書店,傳統書店也在不斷變革。或出售文創產品、或出售咖啡、甜點、或舉辦文化沙龍、公益活動、電影、音樂、生活……或追求眼前一亮的設計風格,使其成為所在城市的文化風景或者文化地標或網紅打卡點。
在這樣時尚、新潮的變革下,確實是吸引了不少年輕的消費群體走進書店。
但失意的是,我經常碰到的是一群拍照打卡、喝咖啡、吃甜品,享受下午茶的消費群體。
這或許給書店帶來了賣書之外的各種盈利,也給書店帶來了「活下去」的另一條路,城市人文也變得更加精緻。
但這也意味著實體書店成本的不斷增長:房租上漲、水電上漲、人力上漲,以及媒體宣傳、線上線下的各種宣傳和包裝。人氣與變現總是懸殊太大,實體書店的經營困境就像是滾雪球一樣。
比如我曾經打卡過的西安的言幾又書店。言幾又的在國內的各大城市都有門店,書店屬於高顏值,深受年輕人喜愛,但仍是陷入了關店潮。
據每日經濟新聞的報道,言幾又在關停北京、成都、西安的部分門店後,又相繼關閉了深圳、廣州的多家門店。關店因素很多,疫情影響、市場定位、消費定位、服務方面、經營理念、運營管理等等。
當實體書店不再是以閱讀為目標的場所,當人們走進書店不再是閱讀而來,當快餐文化和碎片化瀏覽擋在了深度閱讀的前面,我們的人文環境無疑是越來越貧乏。
而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我們不僅要承受文化方面的巨大損失,也要承受經濟層面上的災難。
最後我希望,至少希望的一點是:不論圖書市場發生怎樣的變局,不論實體書店與電子書之間有怎樣的較量,我們都不能放棄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