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戰爭,為何葬送了阿根廷的「大國夢」?

2023-01-08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馬島戰爭,為何葬送了阿根廷的「大國夢」?

2022年年末,波斯灣畔的盧塞爾體育場見證了潘帕斯雄鷹的輝煌,阿根廷隊在世界盃決賽中力克法國隊,時隔36年再度奪得大力神杯。

阿根廷奪冠

足球之外,潘帕斯草原的牛羊、巴塔哥尼亞的極光、安第斯山下的紅酒無一不是阿根廷的國家名片。但阿根廷在國際政治和外交舞台卻鮮有消息,始終以人畜無害的形象示人。

除了與英國之間關於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的爭端,很難在國際政治新聞中看到阿根廷的消息。

人畜無害

阿根廷並非沒有「大國野心」,從19世紀初獲得獨立,阿根廷在軍事領域不斷加大投入,與並稱ABC強國的巴西、智利展開了激烈的地緣博弈。

阿根廷認為馬島距離自家海岸僅600公里,早在18世紀西班牙殖民時期就是阿根廷的一部分。英國雖距離馬島1.3萬公里,卻是最早發現馬島的國家,且英國從1832年起就實際控制此地。

馬島位置

強盛時期的阿根廷軍隊裝備先進,戰列艦、航空母艦一應俱全,強大的軍方甚至建立軍政府統治阿根廷。

可1982年的馬島戰爭徹底葬送了阿根廷的「軍事大國」地位,阿根廷軍事實力不斷削減,變成了聽話的「小綿羊」。

獨立200餘年,阿根廷軍隊如何從全球第八軍事強國的頂峰滑落?馬島博弈中,阿根廷還有底牌逆風翻盤嗎?

阿根廷曾經擁有航母

一、雄鷹振翅

15世紀末,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個緊臨大西洋的國家最先開啟美洲殖民。兩國在1494年簽署《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劃分了在美洲的勢力範圍,馬島周邊被劃入西班牙勢力範圍(此時馬島尚未被發現)。

英法等國不想讓西葡獨占美洲,經過一系列殖民戰爭,到18世紀中葉,除極寒地帶及內陸的峽谷山區,美洲大陸被歐洲各國瓜分占領。

殖民美洲

西班牙是擁有美洲殖民地最大的國家,其範圍北起墨西哥,南至拉普拉塔河(今阿根廷中部),總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公里。

為擴大地盤,歐洲各國繼續開拓美洲內陸及偏遠島嶼,馬爾維納斯群島(下文簡稱馬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就是18世紀被納入殖民體系的。

馬島地近南極氣候寒冷,總面積1.2萬平方公里(約2個上海大小),由東西兩座主島及周邊零散的700餘個小型島嶼組成,被殖民前這裡荒無人煙。

馬爾維納斯群島

16世紀末,不斷有荷英西等國的航海家宣布發現馬島。1764年,法國船長路易斯·布干維爾在東島建立了第一個人類定居點,英國則占領了西島。

1766年10月,西班牙援引《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迫使法國將東島以2.4萬英鎊的價格賣給西班牙。英國人不想交出西島,最終在1770年引發英西之間的武裝衝突。

英國不承認西班牙人的條約

戰後英西兩國達成妥協,英國在西班牙默許下繼續留駐西島,而西班牙則繼續保有整片島嶼的主權宣稱,將馬島納入拉普拉塔總督區(阿根廷前身)管轄。

拉普拉塔總督區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公里,包括今玻利維亞、巴拉圭、烏拉圭、及阿根廷北部,首府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今阿根廷首都)。

拉普拉塔總督區(深綠色)

總督區南至拉普拉塔河口,更南方與馬島同緯度的巴塔哥尼亞被馬普切人控制,西班牙對馬島的實際控制力有限。

1774年,眼見荒涼的馬島無法提供經濟產出,英軍決定撤離此地。除東島少量的西班牙裔移民外,馬島再度回到荒無人煙的面貌。

人跡罕至的島嶼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美國獨立戰爭讓英國喪失了大片北美殖民地,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的崛起又把歐洲大陸攪得天翻地覆。

拿破崙為了讓英國俯首帖耳,決定對英實行大陸封鎖。正處於工業快速發展期的英國亟需找尋新的海外市場。此時被法國控制且不斷衰落的西班牙成為英國的目標,英國決定入侵西屬美洲。

1806至1807年,英軍先後兩次入侵西屬拉普拉塔總督區,希望藉此將勢力擴張到南美。

西班牙在此地的駐軍僅千餘人,面對數倍於己的英軍,總督區各省組建了「名流」、「阿貝里尼奧」等多個民兵團抵抗英軍,這些民兵團便是阿根廷軍隊的前身。

19世紀初的南美民兵

雙方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城市發生激烈交火,民兵們在付出800餘人傷亡後擊退了英軍,這是阿根廷人第一次與英軍交手,以民兵團的勝利告終。

1808年,拿破崙為強化對西葡兩國的控制,出兵伊比利亞半島。這場戰爭極大削弱了西班牙對美洲殖民地的統治,美洲各地出現獨立浪潮。

拿破崙帝國

1810年,拉普拉塔的西班牙總督被罷免,待到西班牙駐軍被驅逐,以布宜諾斯艾利斯為首的十餘個省份在1816年組建拉普拉塔聯合省,這一年被看作阿根廷的獨立之年,西班牙對馬島的主權被阿根廷繼承。

獨立之初的阿根廷版圖只有今日的一半,人口不足70萬。各省民兵被改編而來的阿根廷軍隊不過3500人,海軍只有幾艘小型的近海帆船。

19世紀中葉的阿根廷軍隊

馬島距離阿根廷有上千公里,阿根廷無力在當地建立行政機構。1826年,在馬島捕魚拓荒的德裔商人韋爾內接到阿根廷政府任命,代為管理當地民眾並驅逐外國漁船,阿根廷藉此對馬島實行名義統治。

阿根廷獨立後,實力強勁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省一直與其他省份處在內鬥中。布省希望建立中央集權國家,進而憑藉自身實力掌控全國。其他省份則要求建立聯邦制,保留各省徵收關稅甚至是組建軍隊的權力。

1831年,各省達成妥協組建鬆散的阿根廷邦聯,各省保住了自主權,而實力強勁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省間接充當著邦聯「盟主」,負責邦聯外交。

阿根廷與馬島

阿根廷邦聯成立當年,美國為爭奪馬島周邊的捕魚權出兵馬島,阿根廷勢力被逐出馬島。美國撤軍後,看重馬島的地理位置的英國在1832年派兵登島。1840年,英國正式將馬島設立為殖民地。

阿根廷對此強烈抗議,認為西班牙傳到自己手中的馬島主權是唯一的合法宣稱。奈何阿根廷實力弱小,不敢與英國正面衝突。

英屬福克蘭(馬島)旗幟

1830年後,阿根廷不斷向南擴張,占領了原屬於印第安人的潘帕斯草原。廉價的土地吸引了大量歐洲移民,尤以貧窮的義大利移民為甚。

1854年阿根廷爆發內戰,最終以布宜諾斯艾利斯省取勝告終。1862年阿根廷正式確立聯邦制,但各省的權力受到極大削弱,其中就包括不允許保留地方民兵。

內戰結束後,統一的阿根廷實力不斷增強,但阿根廷不急於向英國索回馬島。相較於拿回那片苦寒之地,阿根廷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1870年的南美

二、拉美強權

19世紀下半葉,阿根廷與智利、巴西並稱南美ABC(三國首字母)強國,可阿根廷與其他兩國的關係卻並不和睦。

它與智利圍繞南方巴塔哥尼亞的領土糾紛愈演愈烈,而與巴西之間關於拉普拉塔河流域的主導權齟齬不斷。

阿根廷認為軍事力量是它爭奪地緣霸權的有力後盾,阿根廷陸軍員額得到擴充並配備了新式步槍及火炮,海軍也添置了新型軍艦。

ABC強國

到19世紀下半葉,英國成為阿根廷最大的投資國,占阿根廷外資的40%以上,對阿根廷經濟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阿根廷的擴軍計劃也有賴於英國,特別是海軍戰艦的建造,為此阿根廷暫時擱置了馬島爭端。

1880年,阿根廷發起「荒漠遠征」吞併了巴塔哥尼亞地區,阿根廷版圖基本奠定。

阿根廷與智利同時向南擴張

吞併巴塔哥尼亞後,阿根廷到馬島的距離從1400公里縮短到600公里。但阿根廷仍未對馬島動手,因為智利、巴西對阿根廷的威脅正在提升。

特別是1879至1884年,智利在硝石戰爭中擊敗秘魯-玻利維亞聯軍並割占硝石產地——阿塔卡馬沙漠,打破了南美戰略均勢。

為保住地緣優勢,智利通過外購軍艦(主要向英國)建立了拉美第一支「全巡洋艦艦隊」,海軍實力冠絕拉美。此時阿智兩國在安第斯山脈的劃界仍存在爭端,智利海軍給了阿根廷巨大壓力。

智利向北擴張

阿根廷海軍的擴建計劃隨即出台,計劃購買4艘裝甲巡洋艦及一批輔助艦隻。由於阿根廷境內有大量義大利裔移民,阿根廷出於族群情感決定向義大利訂購主力戰艦,輔助艦隻則向英國購買。

1896年後,義大利船廠陸續交付了4艘主力艦,除首艦「加里波第號」,其餘三艘排水量均超過8000噸(同時期中國北洋艦隊的主力艦鎮遠號排水量為7200噸)。

8100噸的阿根廷主力艦

阿根廷與智利的軍備競賽愈演愈烈,巴西也隨即加入其中。

1906年英國「無畏號」戰列艦下水,全新的設計理念和更強的火力大大領先於同時代其他戰艦,給世界海軍發展帶來革命性變革。

無畏號

此前在海軍建設上明顯滯後的巴西立即下單,向英國訂購了3艘無畏級戰列艦以保護其日益繁盛的橡膠、咖啡貿易並提升其國際地位。

一旦巴西擁有了無畏艦,將在南美海域形成壓倒性優勢,阿根廷與智利決定擴軍應對。

巴西的無畏艦下水

智利和巴西一樣,選擇向英國購買無畏艦。而美國則拿下阿根廷的訂單,為其生產兩艘2.8萬噸的里瓦達維亞級無畏艦。

三國的艦隻大都在1914年前後完工,恰巧此時一戰爆發,巴西與智利的軍艦被英國臨時徵購。美國沒有立即參戰,阿根廷的戰列艦在1915年前全部交貨。阿根廷海軍總噸位達到11.8萬噸,一躍成為全球第9、拉美第1大海軍。

阿根廷的戰列艦

擁有強大海軍的阿根廷沒有趁一戰對馬島下手,自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後,穿行麥哲倫海峽的船隻減少,馬島的軍事價值大幅下降。

1880至1913年間,英國對阿根廷的投資從2034萬英鎊飆升至6.8億英鎊。英資在阿根廷境內修建鐵路、港口、大型農場,是阿根廷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阿根廷不敢也不想得罪英國。

阿根廷鐵路網

英國的投資助推阿根廷經濟騰飛,1914年,人均收入居全球前十,高於西班牙、義大利、瑞士等國。

阿根廷是世界最大的玉米和亞麻生產國,世界第二大小麥出口國,第二大羊毛生產國和第三大畜牧生產國。布宜諾斯艾利斯繼紐約之後,成為美洲大西洋沿岸第二大城市。

人口快速增長

火力強勁的阿根廷艦隊龜縮在港灣中,平靜的度過了一戰歲月。一戰後,因奧匈帝國解體,阿根廷全球海軍排位提升至第8位,但這支強大艦隊卻缺少存在感。

兩艘里瓦達維亞級戰列艦除了1925年到美國進行改裝升級外,日常任務就是在阿根廷門口的5000公里海岸線上巡航。

二戰爆發後,阿根廷再度置身事外,馬島則在英國控制下成為盟國的一部分,為防止日軍偷襲,英軍擴充了此地的駐防力量。

二戰期間,德意法西斯勢力向阿根廷滲透,阿軍方趁機在1943年建立軍政府控制了阿根廷。二戰後,軍政府勞動部部長、校級軍官庇隆在1946年當選總統。此時阿根廷GDP約70億美元,位居當時全球第八。

1946年世界經濟排位,阿根廷位居第八

為了獲得與經濟實力相稱的軍事地位,他利用戰後德日意等戰敗國海軍被瓜分拆解的機會、美英軍艦過剩的契機,趁機從西方購買海軍艦隻。阿根廷海軍總噸位在1952年達到14.8萬噸的歷史峰值,躋身全球第5大海軍。

阿根廷投資6000萬美元,計劃擴充1.5萬海軍員額,並對老舊戰艦進行現代化升級。美國為了償還對阿根廷的債務,於1947年向其提供了100架格洛斯特戰機,使阿根廷一躍成為拉美首個擁有噴氣式戰鬥機的國家。

阿根廷的格洛斯特戰機

英國在二戰中遭受重創,已無力投資阿根廷更無法像戰前那樣消化巨量的阿根廷牛肉、皮革,戰後阿根廷抱上了美國的大腿,英阿關係不再親密。

老牌殖民帝國的消亡給了阿根廷民族主義思潮崛起的機會,阿根廷人認為此前淪為歐洲的殖民地、經濟屬地,二戰後阿根廷人要拿回國家的主導權。

英國影響力降低、阿根廷民族主義抬頭的背景下,馬島問題被炒熱。庇隆政府於1952年向成立不久的聯合國提交申請,要求認定馬島的殖民地地位,進而在去殖民化浪潮下迫使英國交還馬島。

聯合國無法解決馬島爭端

英國認為馬島戰略和經濟價值不高,同意與阿根廷展開談判,但英國內部仍存在反對將馬島交還阿根廷的呼聲,英阿談判遲遲沒有進展。

庇隆總統在1955年被政變推翻,此後18年阿根廷政府在文官與軍政府間來迴轉換,內鬥讓阿根廷經濟停滯,失業率和通貨膨脹不斷走高,嚴重影響了阿根廷解決馬島問題的精力。

庇隆

在此期間,阿根廷仍在強化軍隊,1957年,阿根廷的2艘里瓦達維亞級戰列艦在服役半個多世紀後退役。阿根廷隨即於1958年與1960年先後購入了兩艘英制輕型航母,命名為獨立號與5月25日號。

至上世紀60年代,阿根廷空軍實力位居拉美第一,陸軍在西方幫助下獲得升級改造美製謝爾曼坦克的能力,阿根廷海軍總噸位維持在8萬噸以上,保住了全球第八海軍強國的地位。

1964年全球海軍噸位排位

三、魂斷馬島

1973年,蟄伏多年的庇隆再度當選阿根廷總統,烈士暮年的他在一年後就因病去世。他的遺孀、副總統庇隆夫人繼任,但阿根廷軍方在1976年再度政變,推翻了庇隆夫人並建立軍政府。

軍政府上台會,受石油危機和西方限制阿根廷農產品出口影響,阿根廷外債、失業率都在不斷攀升,通脹率達到驚人的600%。

軍政府上台

憤怒的民眾發起抗議,阿根廷軍方大力彈壓。1976至1983年間,示威民眾遭到逮捕、酷刑甚至殺害。數萬反對者被阿軍方逮捕後失蹤,阿根廷民眾人心惶惶,阿軍在民眾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武力彈壓無法解決阿根廷的經濟困局,民眾的反抗愈發激烈。為了轉移國內矛盾,阿根廷軍政府決定炒熱馬島爭端。

英阿兩國早先關於馬島主權的談判,因70年代在周邊發現油田而陷入停滯。英國政府一改60年代計劃交還馬島的論調,表示決不放棄福克蘭(馬島)。

馬島首府

1981年,阿陸軍總司令加爾鐵里當選該國總統。面對國內經濟惡化與政治亂局,他認為只有奪回馬島才能保住軍政府。

為了給戰爭做鋪墊,加爾鐵里接連兩次出訪美國,會見了美國總統里根。美阿領導人相談甚歡,美國同意放開對阿的武器出口限制,大批美國遊客來到阿根廷,為阿根廷旅遊業注入一劑強心劑。

加爾鐵里

另一方面加爾鐵里命令軍方積極備戰。截至1982年,阿軍總兵力17.5萬人(英軍32.7萬),其中陸軍12萬人,裝備有自行研發的TAM等數百台坦克、裝甲車。海軍總噸位8.2萬噸(英國55萬噸),空軍則保有美製天鷹、法制超級軍旗、幻影等戰機共計350餘架。

雖然整體實力落後於英國,但阿根廷具有本土作戰優勢,此前美國對阿根廷的友好態度也讓加爾鐵里做出了錯誤判斷,認為美國會站在自己這一邊。

阿軍航母

1982年4月2日凌晨,阿軍3000餘人登陸馬島,以優勢兵力迫降了島上的英軍。加爾鐵里隨即發表電視講話,宣布收回馬島及鄰近的南喬治亞、南桑威奇群島主權。

加爾鐵里推斷英國不會為了馬島這片荒涼之地對阿開戰,只要此時美國下場調停,阿根廷就可以給英國一個台階讓他們體面的撤離馬島。

阿軍登島

阿根廷低估了英國人的決心,阿軍登島後,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隨即中斷兩國外交。

英國集中了65%的海上兵力組建特混艦隊,總兵力3.5萬人、艦隻118艘、飛機350餘架,浩浩蕩蕩的向馬島殺來,沿途上百艘英國商船為英軍提供支援。

英軍跨越萬里作戰

英軍封鎖了馬島周邊海域,先後擊沉了阿根廷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聖菲號潛艇等裝備,阿軍唯一的航母——2萬噸的5月25日號只得龜縮在港口中,馬島制海權被英軍掌握。

危難之時阿根廷空軍頻頻出擊,擊沉英軍謝菲爾德號驅逐艦,為阿根廷挽回了些許顏面。

謝菲爾德號被擊沉

在柴契爾夫人的外交運作下,美法等國倒向英國並拒絕向阿軍提供彈藥和裝備零部件。阿根廷空軍難以為守島部隊提供支援。

1982年5月12日,英軍開始登島作戰。喪失制空和制海權的阿根廷守軍毫無還手之力。6月11日英軍奪回馬島首府斯坦利港,3天後,徹底喪失鬥志的阿根廷駐軍司令梅嫩德斯少將率領9800名阿軍向英軍投降,馬島戰爭結束。

雙方損失

輸掉戰爭的加爾鐵里被迫辭職,阿根廷軍政府在次年倒台。經過一段時間的動盪,1989年梅內姆當選阿根廷總統,開啟了為期十年的梅內姆改革。

經濟改革的同時,梅內姆亦推動軍隊改革,雖然阿根廷從未放棄馬島主權,但在羅馬教廷與美國的不斷調停下,英阿於1990年復交,兩國爆發戰爭的可能大大降低。此前的軍政府的殘酷統治歷歷在目,為了防止軍方東山再起,梅內姆決定裁軍。

梅內姆

截至1999年,阿軍總兵力下降至7.2萬人,較馬島戰爭時期削減了60%。軍費支出占政府支出比例從1989年的18.2%下降至1999年的9.6%。

軍方掌控的彈藥、電器、化工、鋼鐵企業紛紛被私有化,削弱了軍方的經濟主導權。海軍的航母、驅逐艦相繼退役除籍,空軍的超級軍旗等戰機也因缺乏零部件而停飛。

當21世紀到來時,那個曾經崇尚武力、滿嘴獠牙的阿根廷軍隊消失了。

阿軍變成了禮儀性角色

四、雄風不再

英阿復交後,兩國於1995年簽署馬島周邊油氣開採的合作協議。但是英國拒絕就馬島主權問題展開談判,馬島仍不斷攪動著英阿關係。

2000年後,歷屆阿根廷政府不斷重申對馬島的主權,由於矛盾加深,阿根廷甚至在2007年相繼退出了多個與英國簽署的關於馬島的協議。

馬島戰爭帶給阿根廷巨大的傷害,圖為被俘阿軍

英國也還以顏色,2009年時任英國首相的布朗會晤阿根廷總統基什內爾時表示不會再就馬島主權展開磋商。2013年,英國單方面在島上舉行公投,超過99.8%的島民同意繼續留在英國。

如今,島上生活著的近4000居民大都是英國移民後裔,英國在此地駐防近千人,周邊部署有核潛艇監控海域。但每年8000餘萬英鎊的防務支出也成為英國政府的沉重負擔。

英國旗幟飄揚在馬島

阿根廷每年都會在聯合國抗議英國的侵占行為,但英國已在當地穩定統治了近200年,阿根廷的抗議顯得蒼白無力。

裁軍行為也讓阿根廷失去了武力收回馬島的底氣。截至2022年,阿根廷海軍總噸位僅2.8萬噸,不及巔峰時期的19%。空軍由於受到英國的技術封鎖,無法購得先進戰機,僅剩的100餘架固定翼飛機中,只有22架A-4R可堪一用。

小型驅逐艦是如今阿根廷的主力艦

時至今日,包括中俄在內的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承認馬島是阿根廷的一部分,認為英國占領馬島是殖民歷史的延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立場上更支持英國;聯合國則在1965年就出台決議希望馬島結束殖民化,委婉的承認阿根廷對馬島的主權。

曾經武德充沛的阿根廷軍隊如今與民選政府各安其位,和平相處。總體實力滑落到全球第40位,不再考慮進攻馬島。或許,阿根廷人心中的失意只能從綠茵場上找回。

阿根廷馬島陣亡軍人紀念碑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4a22beb730f054d4d9c1bbdaf8e7c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