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僅靠提高關稅無法重振美國工業

2024-10-09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0月9日報道 美國《新聞周刊》網站10月7日刊登題為《僅靠關稅無法對抗中國並重建美國工業》的文章,作者是愛爾蘭宏觀經濟學家菲利普·皮爾金頓。文章摘編如下:

即將舉行的美國總統選舉似乎將成為近年來最重要的選舉之一。雙方都認為這是一場關乎美國核心的生死存亡之爭。

這場鬥爭的一個方面是,特朗普競選團隊發出信號,表示將走向激進的貿易保護主義,特朗普自稱是「關稅人」。但是,當美國努力在國內定義自己的時候,世界正在以一種自冷戰結束以來、甚至可能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急劇的方式發生變化。

2017年特朗普上台後,美國開始重新考慮自柏林圍牆倒塌以來一直奉行的自由貿易政策。與此同時,美國對中國經濟實施了一系列制裁,以期保持本國的技術優勢。

作為回應,中國正在加快自己的技術研發速度,其中一項最高成就是華為Mate60智慧型手機的發布,該智慧型手機搭載了中國首款完全國產的晶片麒麟9000。

這些趨勢是密切相關的。我們所看到的世界秩序變化、美國轉向保護主義和中美之間的貿易戰,都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對全球貿易管理不善的問題。

從1980年到90年代中期,世界經濟的貿易失衡規模達到全球GDP的1%左右。到21世紀頭十年中期,在一輪激進的全球化運動推動下,貿易失衡規模大約翻了一番,此後一直保持在高位。

這些貿易失衡問題解釋了從中國迅速崛起到美國製造業空心化等各種現象。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問題,特朗普競選團隊強調這些問題是正確的。然而,難點在於提高關稅並施行保護主義是否是應對這些失衡的最佳方式。

在這方面,特朗普的競選綱領存在兩個主要問題。

首先,它高估了保護主義能夠達到的效果。線索就在保護主義這個詞里——它旨在「保護」國內產業。關稅很可能有助於保護國內產業,但美國政府決策圈的一些人似乎相信,徵收關稅也能引領那些因全球化而衰落的產業自發地重新增長。而許多這類產業都錯綜複雜,需要技能、專業知識、交通基礎設施以及其他方面的投入——這些投入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才能培育和發展。如果美國政府對關鍵行業徵收關稅,而美國企業很難找到關稅目標商品的替代品,結果只會是這些商品的價格大幅上漲。

這引出了第二個問題。特朗普的競選團隊已經表示希望大幅減稅,尤其是所得稅。這樣的減稅將極大提高普通美國消費者的購買力。與此同時,如果政府以更高的關稅限制廉價外國商品進入國內市場,那麼過多資金將追逐過少的商品。這是導致通脹的要素——也許會導致很高的通脹。

不過還有另一種選擇。本周,匈牙利國際事務研究院發表綜合報告,主張用一種不同的方法來解決美國乃至世界的經濟問題。報告稱,我們主張重振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提出的一種創新政策理念,而不是回到上世紀30年代收效甚微的關稅政策。這個提議被稱為「班克爾」計劃。

「班克爾」計劃建立一個國際清算系統,對世界貿易加以規範。這些規則旨在防止各國出現貿易失衡,同時避免限制自由貿易。它們將從兩大方面防止失衡。首先,要對那些持續保有貿易順差的國家的所得收取利息。這種利息被轉到存在貿易逆差的國家,以幫助它們發展基礎設施和工業。其次,貿易失衡超過一定程度的國家將被迫重估本國貨幣,以消除貿易失衡狀況。

1944年,美國拒絕了「班克爾」計劃,因為它當時坐擁巨大的貿易順差——而今天,這個計劃對美國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有管控的自由貿易是該國重新平衡經濟並恢復國內產業的最佳機會。(編譯/胡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443ab0c3f68ad8f210c6bb0b120f1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