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衝突嗎?

2019-10-12     人民出版社

目前傳統文化研究和宣傳熱潮高漲,儒學重新成為顯學。有些理論工作者感到迷茫,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方針是否發生變化?有些極端的儒學保守主義者誤判形勢,拔高之論迭出。

意識形態領域陷於兩難:似乎強調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就是貶低以儒學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反之,則應放棄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重走尊孔讀經、以儒治國的老路。這種非此即彼、冰炭不可同爐的看法,理論上是錯誤的,實踐上是有害的。

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變革中國社會。近代中國革命歷經失敗,實現中華民族復興這個偉大任務最終落在中國共產黨的肩上。中國這個「舊邦」要復興,中華民族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不可能再沿著過去改朝換代的老路走,沿著歷史上尊孔讀經的老路走。

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社會形態的根本變化,這是中國歷史上幾千年未有的大變化。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的 2000 多年,中國歷史的變化本質上是同一社會形態內部的變化。王朝易姓,改朝換代,都沒有改變中國社會形態的本質。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當然有變化,但都具有同一社會形態的歷史繼承性和延續性。

在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

歷史上出現過儒釋道的相互吸收,也出現過新儒家,但儒學道統始終未變。在 2000 多年中,孔子是王者師,是素王,這個至高無上的聖人地位沒有因為王朝易姓而發生根本變化。新王朝依然尊孔讀經,依然看重儒家學說,並將其作為維護社會正常秩序和統治合理性的首要思想功能。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首要任務是革命,建立一個和歷代王朝不同的社會主義新中國。這一重任,從思想理論指導角度說,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擔當起來,因為其是關於社會形態革命的學說。

它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學說、以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為核心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是一個嚴整、科學的思想理論體系。只有它才能為中國共產黨解決中國問題提供指導,為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找到一條民族復興之路。

中國民主革命的勝利,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勝利。這條道路是通過武裝鬥爭,以千百萬人的流血犧牲探索出來的。這是一條推倒既有社會秩序、等級、法統、道統的「犯上作亂」,革命造反之路,是與儒家和新儒家倡導的修齊治平、內聖外王、返本開新迥異的道路。

中國共產黨用 60 多年尋找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之路。同樣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方法,結合中國實際才逐步弄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解決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找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建設,就其指導思想來說都是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結合。

只有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才能在中國取得勝利。中國要革命和變革,就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但它又不能取代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人歷來關注文化建設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毛澤東同志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任務》一文中指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遺產,這個任務仍然任重而道遠。

馬克思主義的強大力量就在於它與中國實際的結合,其中包括與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結合。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共產黨,是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它們均植根於具有深厚歷史傳統和文化傳統的 13 億多人口的中國,必須重視中國的歷史和文化遺產,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學說對中國社會結構、民族性格、人的思想和價值觀念的深刻影響。

馬克思主義要在思想和情感上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和以農民為主的中國人民所接受,就必須植根於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中國革命需要馬克思主義,中國文化和歷史傳統能夠接納馬克思主義。

新中國成立後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包括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尤其是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在軟實力建設方面,單憑馬克思主義作思想理論指導,而不充分發掘、吸取與運用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資源來進行社會治理、人文素質培養、道德教化,是不可能完成的。

如果說,認識和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在以軍事鬥爭為中心的武裝奪取政權時期還不太急迫,那麼革命勝利以後,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特別是隨著社會轉型期道德、信念、理想、價值中出現某種程度的紊亂的時期,就成為一個非常急迫的問題。

「攻守易勢」和「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之」,是中國歷史的兩條重要經驗。

在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處於攻勢,主要任務是推翻舊中國和改變舊秩序,奪取政權;中國共產黨掌握政權後,就不僅要破,還必須立。現在我們是當政者,處在時刻「被攻」的地位。

國家治理如何,社會秩序如何,人民生活如何,環境狀況如何,全國人民都指望著中國共產黨,都要由當政者來負責。從這個角度說,取得全國政權就是「攻守易勢」的開始。

「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之。」正心誠意修齊治平,不是中國革命勝利之路,卻是取得政權後當政者的修養和為政之道。以儒家學說為主導的傳統文化包含豐富的治國理政、立德化民智慧。要研究中國歷史上治國理政的經驗和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學說中注重社會和諧和民本的治國理政智慧,研究如何立德興國、教民化民。

正是從這個認識基點出發,我們黨才強調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強調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治國理政智慧的重要性,大力倡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馬上」奪權到「馬下」治國的精彩轉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就是在不斷總結經驗中發展和前進的。

來源 |《中國百年變革的重大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39PxG0BMH2_cNUgxlo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