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世界歷史,不難發現有許多原本落後的國家,在先進大國的幫助下,很快就能實現飛躍式發展,綜合國力和國民生活水平都能快速提升,甚至躋身已開發國家行列。其中最典型的就要屬地處地中海東南沿岸的以色列,該國大多數國土都是沙漠,與周邊鄰國的關係也非常緊張。然而在美國的支持下,以色列不僅站穩腳跟,還強勢發展了起來,成為中東地區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
然而並非所有被扶持援助的國家都能這樣爭氣,歷史上,就有一些國家像是「扶不起的阿斗」,胸無大志且不思進取。這些國家終日只知混吃等死,在大國的長期扶持之下依然發展不起來,至今又窮又弱。最典型的,就要數「歐洲明燈」阿爾巴尼亞——蘇聯援助該國15年,我國又援助了整整20年,但至今依然是歐洲最窮國家之一。
巴爾幹半島地圖
阿爾巴尼亞,位於巴爾幹半島西南部,與希臘、馬其頓、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接壤,首都地拉那,國土面積約2.87萬平方公里,人口僅286餘萬,是一個典型的小國。子淵之前曾經介紹過,像這種地狹人稀的小國,由於經濟體量不大,只要有大國支持援助,經濟很快就能有所起色,然後適當調整經濟結構以保證良性發展,很快就能成為已開發國家。從這一點來說,阿爾巴尼亞的運氣其實很不錯,歷史上先後有兩個大國對其慷慨援助。
第一個大國就是蘇聯。蘇聯在二戰之後,實力空前強大,乃是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不僅軍事方面頗為強悍,經濟體量也非一般國家可以企及。作為超級大國,蘇聯一直想要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和國際威望,將阿爾巴尼亞視為進入巴爾幹半島的跳板,因此從阿爾巴尼亞1946年建國伊始,蘇聯方面就開始對阿爾巴尼亞進行大規模援助,不僅提供充裕資金,還多次派遣技術工人和專家,為阿爾巴尼亞建設各種基礎設施和工廠。不得不說,蘇聯方面的援助可謂盡心盡力,至於阿爾巴尼亞人在蘇聯援助的15年里,日子也過得非常滋潤。
阿爾巴尼亞人
常言道「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可是阿爾巴尼亞卻很沒「覺悟」。1961年,蘇聯加強了對阿爾巴尼亞的控制力度,結果引發阿爾巴尼亞方面的強烈反抗,最終直接與蘇聯反目,還在1968年公然退出華約,與蘇聯徹底斷絕關係。對於阿爾巴尼亞的舉動,蘇聯政府非常憤怒,直接停止了對阿爾巴尼亞的一切援助。當時恰逢中蘇交惡,加上阿爾巴尼亞主動示好,我國於是就開始接過蘇聯的擔子,對阿爾巴尼亞進行援助。這一期間,我國基本每年都會派出大量專家和工人,為阿爾巴尼亞修建各類設施——無論是政府大樓、公路,還是鐵路和市政設施,都有中國工人的汗水。此外,我國還給予了大量資金和低息貸款。那時,阿爾巴尼亞有一首名為《地拉那-北京》的歌,我國則四處傳唱著《北京-地拉那》,地拉那和阿爾巴尼亞由此被所有國人知曉。
中阿友好宣傳畫
毫不誇張地說,中國援助阿爾巴尼亞期間,阿爾巴尼亞人過得比蘇聯援助時期更加愜意。然而,阿爾巴尼亞雖有兩個大國援助的好命,卻沒有成為已開發國家的志向。我國生產的許多高品質特種鋼材自己都捨不得用,拿去支援阿爾巴尼亞,結果被該國用來做電線桿,還有許多珍貴材料堆在庫房裡,積了厚厚的一層灰。此外,因為有大量援助,阿爾巴尼亞政府和人民都變得懶散起來——政府無意於推動改革或是發展經濟,對於國家未來毫無規劃。至於阿爾巴尼亞民眾,也享受著援助帶來的高福利政策,悠閒自在地生活,根本沒有心思去工作和創新創業。
地拉那市區的老舊建築
幾十年過去,阿爾巴尼亞其實也沒有任何本質的改變和提升。在他們看來,反正有援助,吃喝都不用發愁,所以不需要努力。就這樣,兩個大國一共援助了35年,阿爾巴尼亞依舊沒有發展起來,反而坐吃山空。「改革開放」後,我國因為需要大量資金以進行國內建設,暫時斷絕了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阿爾巴尼亞於是立馬翻臉,甚至還在聯合國不斷擠兌我國。如今,阿爾巴尼亞已成全歐洲的傳銷「老巢」,國民不思進取,經濟發展毫無希望。阿爾巴尼亞的人均收入,在歐洲國家中墊底,因此也被世人笑稱為「點不亮的歐洲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