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的認知里,藏著你的命運

2023-09-24     十點讀書

原標題:對自己的認知里,藏著你的命運

每個人都會因為自己的「不夠好」而自卑:

外表不夠美,不夠瘦,不會打扮,審美不高;

內在,學歷不高,見識不夠;

物質上,家境不好,工資不高;

精神上,脾氣不好,情商低……

外表不夠美,不夠瘦,不會打扮,審美不高;

內在,學歷不高,見識不夠;

物質上,家境不好,工資不高;

精神上,脾氣不好,情商低……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說,「自卑只是你一種看待世界的角度,並不會決定你的人生,也不會界定你的成敗。」

一定的自卑感,能成為你進步的動力。

但是當自卑感不斷疊加,成為一種「自卑情結」,就會成為限制你發展的天花板,讓你裹足不前,錯過一次次機會。

從自卑到自信,有時候需要一段經歷,有時候需要一句話來敲醒。

今天十點君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改變你對自己認知的四本書。

為什麼有的人外表出眾,卻還要去整容抽脂?

為什麼很多人在拍照時,一定要用美顏濾鏡?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在情感上陷入兩難選擇——親密時,會害怕受傷害;選擇遠離時,又害怕孤單?

資深心理治療師和督導師貝貝爾·瓦德茨基認為,這代表不同程度的自戀型人格障礙,他們想用成功、金錢、別人的認可來彌補自我價值感的缺失,他們表現得理智、坦率,卻都有深度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

貝貝爾·瓦德茨基|中國友誼出版社

自戀型人格障礙往往有著嚴重的自我懷疑與自卑的特徵,光鮮亮麗的自信外表常常只是用以隱藏內心的不安。

在《不穩定的自尊》中,她從大量的案例出發,深入分析自戀型人格障礙產生的原因——「原始人際關係」的影響。

貝貝爾認為,男性的自卑和女性的自卑有極大不同。

男性的自卑往往表現為大男子主義,他們對外表現得自信甚至是自負的、咄咄逼人的,認為自己是全能的,比起關心別人,他們更關心自己。

在人際關係中,他們不配合,不好接近,逃避,有清晰的界限,沒有同理心,很少情緒化。

而自卑的女性則竭力去順從別人,希望由此獲得別人的認可。

男性自卑和女性自卑的不同表現,在很大程度上與特殊的性別社會化要求以及我們社會中男性和女性的角色有關。

《自信的覺醒》是一本直面自卑感的書,作者提出,一個人不自信的根源,不是因為他不夠好,而是缺失自我評價體系。

沒有自我評價體系,就只能依靠他人的正向評價和認同才能讓自己獲得短暫的自信。

所以,建立自信的過程,就是建立正向的自我評價體系和他人認同體系的過程。

R法|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具體來說,就是在你內心產生自我否定的念頭時,可以通過三個步驟覺察、了解自我:

首先是覺察到當下的自我否定已經給自己帶來了嚴重的負面情緒,這種負面情緒直接影響到了我們對於自己的判斷,以及對於當下事件程度的判斷。

你可能並沒有那麼糟糕,只是過度在意了他人的感受。

接著,從事件的客觀角度出發,分析所做出的行為和所產生的結果是不是真的無可挽回。

你所擔心的事未必真的發生,比如上次沒有及時回應你,你擔心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好。

實際上可能只是因為個人原因,而不是認為你的彙報有問題。或者對方認為彙報可以有更好的改善空間,但並沒有否定你的能力。

最後,復盤未來是否有更好的方式避免當下的這個問題。

如作者所說,自信不一定來源於成功,但一定來自於成長。

什麼是「缺少自我評價體系」?

《活得明白》是一本心理諮詢師手記,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小木因為常常被同事笑話長得不好看,感到非常受傷,她求助於心理諮詢師,問自己該怎麼辦。

諮詢師聽了她的問題就反問道:「你家沒有鏡子嗎?你難道不知道自己的長相嗎?」

小木一下被問愣了,經過深入的溝通慢慢發現,她把社會、媒體、身邊人對美的標準,都內化成了自己的標準。

蔣勛|湖南美術出版社

「美」就是膚白貌美大長腿、長發披肩、A4腰,而她自己,眼睛不夠大、有點胖、頭髮毛躁……

其實,從一個人長得好不好看,到什麼才是成功的人生,都有兩套標準,一個是社會標準,一個是自我標準。

社會標準是當下主流的標準,比如唐朝以胖為美,現在則以瘦為美。

自我標準是我們自己建立起來的標準,也就是你認為什麼是美的、什麼是對的,比如有人喜歡歐美的濃艷,有人喜歡東方的淡然,環肥燕瘦,各有所愛。

當一個人沒有穩定的自我標準的時候,就很容易被外界的標準所裹挾,別人說,太胖了,不好看,你就會懷疑自己身材不好。

但是當你的內心有了堅定的自我標準時,就可以理性地對待別人評價,自己的情緒也不會再被他人左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擁有了強大的內心。

作為心理學必讀經典,《自卑與超越》首創「自卑情結」一詞,闡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及其對個人成長的影響,教導個人如何超越自卑感,將自卑感轉變為對優越感的恰當追求,從而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上海譯文出版社

阿德勒在書中寫道:「一個人對自己價值的理解就在於占有的多少,而他如果想成為最好的,就不得不成為占有最多的。

這種惡性循環產生消極、嫉妒、貪心;最終導致人內心的虛弱和自卑。他對於自己的估價基於他有什麼,而不是他是什麼。」

我們總會高估我們所擁有物品的價值,不願意放手,因為它代表了我們是誰,但我們也很容易對我們的大部分所有物習以為常。

當生活被這種無盡的慾望所控制,我們認為擁有更多東西會帶給我們幸福,但其實正相反,它往往會導致更多的嫉妒、自卑和痛苦。

俞敏洪在《朗讀者》中說:「一個人從自卑到自信,絕對是180度的改變。」

而這個180度的改變,並不是你的外在變了,只是心態變了。

當你懂得自信不需要勝過所有人,只需要勝過昨天的自己。

那個不相信自己、害怕改變的人,才會變成閃閃發光的自己。

點個【在看】,願我們能放緩節奏,用心發現生活之美。

主播 | 佳音,點讀書籤約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人生路長,只有身體無恙,

才能把生活過成想要的模樣。

十點特創【自愈養生營】

邀請忠於自己,忠於健康的你加入~

營內每天養生知識放送,

專業養生顧問1對1解答,

每周定期養生課程分享,

與同頻養生人一起打卡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273d16e4be1b413838a0b1817e58a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