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窒息,連殺42人的島國殺手

2023-08-16     十點電影

原標題:令人窒息,連殺42人的島國殺手

轉載來源:有部電影(youbudianying001)

2012年,日本作家葉真中顯憑藉處女作小說,斬獲第十六屆日本神秘文學大獎新人獎,小說里反映的社會問題觸動了許多讀者的內心。

而在今年,這部作品終於被改編成了同名電影——

影片的男主是當地看護中心的一名的護理師,他的工作內容就是和同事們一起,上門為獨居老人提供護理服務。

這些老人大多癱瘓、失智,所以需要面面俱到的照顧。

已有三年工作經驗的男主,是同事們眼中的榜樣,他的耐心和愛心,經常得到老人家屬的稱讚。

也許是因為工作操勞,男主還未到中年,就已經有了白髮。

在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日本,面對死亡已經成為這個行業的常態。

每當有老人去世,男主都會和同事們一起出席葬禮,安撫家屬的悲傷情緒。

然而在最近,發生了一件離奇的老人死亡事件——

看護中心的顧客之一、八旬老人梅田先生被發現死在家中。一同被發現的還有看護中心的護理師團元晴,他看上去死狀驚恐,像是從樓梯上跌落致死。

警方調查後發現,梅田先生因被注射過量尼古丁而死,明顯是他殺,死在現場的團元晴有重大殺人嫌疑。

這個案件很快被提交至檢察院,由擔任檢察官的女主負責。

當天,女主就和助理展開調查,發現命案發生的前一晚,男主曾經到訪。

女主找到他時,發現他滿臉是傷,明顯與人發生過肢體衝突。

面對問詢,男主只好交代,他因為不放心梅田先生獨自在家,於是半夜前去看望,沒想到撞見團元晴正在入室盜竊。

他勸說對方無果,兩人發生了激烈衝突,團元晴意外摔下樓梯折斷了脖子當場死亡。

男主稱要忙著去照顧別的老人,所以那晚沒有立刻報警。

女主自然不會相信這樣牽強的說辭,立刻對男主展開調查,發現他無親人無朋友,家裡整潔得不像有人居住,唯一被塞滿的是一個書架,放著他三年來寫的護理筆記。

其中的內容詳細到每天每刻,有男主與他人的對話,也有他根據觀察得出的結論和感受。

女主發現,護理筆記里的老人,絕大多數已經去世,這讓她產生不好的預感,立刻讓助理統計這些老人的信息。

擅長統計的助理髮現,在男主工作的三年里,平均每月有2個服務對象去世,這個死亡率遠超縣內的平均數字。

更詭異的是,其中因病去世或自然死亡的服務對象,死亡時間大都集中在周一白天和周五凌晨,家中都無家屬陪伴。

而周一和周五,恰巧就是男主的休息日,但他依舊在護理筆記里詳細寫下了服務對象家中發生的事情……

沒多久,警方在其中一個已故老人家裡,發現了一個偽裝成電源插頭的竊聽器,這讓男主瞬間成為最大的嫌疑人。

在這些證據面前,男主不再掩飾,爽快承認自己就是殺害那些老人的兇手。

但他並沒有顯露罪行被揭發的恐懼,反而鎮定自如地對女主坦言,他的殺戮其實是「拯救」。

本著社會派推理的風格,影片和原著小說一樣,快速地揭曉了命案真兇,之後的故事重點則圍繞作案動機展開。

男主的犯案動機,源自三年前照顧父親的艱難經歷。

他從小與父親相依為命,自從父親生病後,男主便開始一邊打零工,一邊照顧父親。

起初日子過得還可以,但隨著父親病情的惡化,男主的負擔越來越重。

父親經常神志不清地跑出去,讓他不得不拋下工作去找人。漸漸地,男主連零工也做不下去了。

男主沒有了固定收入,而父親的退休金只夠交房租和水電費,於是父子倆的生活立刻變得捉襟見肘。

男主想要申請低保,但被政府工作人員拒絕,理由是「你父親沒有自理能力,但是你還能工作啊,雖然辛苦,但請你再努力一下吧」。

此時,他已經不知道該要如何「努力」了,拮据無助的生活已經讓他喘不過氣,每當父親犯病把家裡搞得亂七八糟,他只能跟在後面默默收拾殘局。

一來二去,當初的「孝心」,在他那裡慢慢變成了「麻煩」。

在東亞文化語境下,子女照顧生病的父母,通常被視為對養育之恩的報答,容不得半點猶豫。

但實際上,子女照顧失智老人,比年輕父母照顧幼子更加耗費情緒成本,因為他們面對的是自理能力直線下降的對象,每多過一天,挫敗感就多一分。

就像原著小說里描述的那樣——「他們都成了精神壓力下的提線木偶」。

正是因為這種長期的精神消耗,男主的頭髮都愁白了。

忽然有天,父親如同常人一般清醒,認真地對男主說:

這些話徹底擊垮了男主最後的心理防線,想到自己陷入泥沼般的艱難生活和父親在病床上的痛苦,他決定用尼古丁殺死父親。

讓男主意外的是,警察和醫生並沒有發現父親去世的真相,而是當成普通的自然死亡處理。

這次僥倖逃脫,讓男主認為是「命運的安排」,於是他入職看護中心,利用護理師的身份,開始讓更多與他有同樣經歷的子女獲得「解脫」,讓更多與父親類似的老人獲得「拯救」。

若不是撞見入室盜竊的同事,男主或許會一直做下去。

從男主的自白可以看出,他的作案動機是一系列社會問題連鎖反應後所導致的。

一方面,專業的看護機構人員短缺,按照3個護理師對1個老人的配置,當下根本無法滿足嚴重老齡化的迫切需求。

這就導致男主這樣的獨生子女家庭,只能工作和家庭二選一,若全天照顧失智的父親,便會失去固定收入,經濟負擔愈加沉重。

另一方面,政府未能給出相應的家庭幫扶方案,正在實行的政策已經與當下的民情背道而馳。

這導致原本該由政府解決的生存成本問題,被均攤給了個體,對於缺乏基本看護知識的普通家庭來說,一位失智或癱瘓的老人,只會讓家庭矛盾和情緒負擔越發被放大。

此外,東亞的文化傳統也讓「體面地死去」成為無法實現的奢望,讓每個面對臨終看護的家庭,被困在無休止的折磨中。

正因如此,男主才堅定地認為,這個社會存在「深坑」,普通人一旦陷進去,結果只有絕望。他在法庭上的結束陳詞中也毫無懺悔,反而堅持「所謂的親情到最後是一種束縛」。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男主,這個故事裡還有另一位敘述者——剛正不阿的女主。

身為檢察官,她堅持用理智對待一切人和事。故事開頭時,一位老婦不惜犯罪,請求她把自己送進監獄,理由就是監獄裡管吃管住管治病,而外面她毫無依靠。

但女主卻堅持公正辦事,並未接受老婦的請求。

這種黑白分明的行事風格,也被用在了男主那裡,她並不接受男主的作案動機,反而堅定地指責他的所作所為就是犯罪。

但一直站在「正義」一方的女主,依舊未能逃脫「親情的詛咒」。

實際上,女主幼年時父母便已離婚,她與生父已經分別20多年。

就在前不久,她頻繁接到父親打來的電話。女主自認為與父親之間毫無親情可言,一直避而不見。

直到有天,她接到了警方的消息,父親已經離世,屍體在家20多天才被鄰居發現,雜亂無章的房間裡,放著一張她童年時與父親的合照。

從那以後,父親去世的慘狀成為女主的心病,她一次次嘗試用理智說服自己,來抵禦這種情緒化的自責,甚至向母親隱瞞父親去世的真相。

但她最終未能將這些情緒消化,反而在男主被宣判入獄後,徹底體會到了男主的作案動機。

女主的前後轉變,其實與男主的殺人動機形成了微妙的呼應,他們一個處在社會「深坑」,一個身在「安全地帶」,但都因為親情羈絆,直接或間接殺死了父親。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在這個故事裡,多視角的敘述中直指嚴峻的老齡化問題和社會護理制度的漏洞,並沒有絕對的黑白對錯,也超越了普遍意義上的正義與罪惡,有的只是將真相揭開後的那種無力感。

更無力的是,小說和電影里描繪的真相,似乎正在一點點蔓延開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22a4d7e090ae27b4ce9da564bc9cc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