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袁帥 李宇航 文/圖
「阿姨,您今天中午吃的什麼呀?」
「吃的麵條,還有雞腿。」
「那您還記得今天是星期幾嗎?」
「星期……星期六。」
在鄭州瑞陽養老(中原)寶萊銀齡之家,郭雙君正在和92歲的張阿姨聊天。看似在聊家常,其實是郭雙君在給張阿姨做能力評估。一問一答中,郭雙君已了解到老人的基本情況。
「老人來到養老院後,我們首先要對老人的生活能力、活動能力、認知能力、精神狀態等進行評估,以方便後續為老人提供量身定製的服務,這個專門為老人『打分』的職業就叫老年人能力評估師。」郭雙君這樣介紹她的工作。
這個「面試官」很親切
「阿姨,我剛才在書上看到有個詞叫『一言九鼎』,您能給我講講是什麼意思嗎?」聊完家常話,郭雙君開始對張阿姨進行引導性提問。
「一言九鼎就是……就是說話算話。」張阿姨年逾九旬,但思維仍很清晰,這個問題沒有難住她。
「噢,我明白了。阿姨,您再幫我記3個詞,國旗、蘋果、鐘錶,5分鐘後幫我複述出來,好不好?」
「好,國旗、蘋果、鐘錶……」張阿姨喃喃了好幾遍這3個詞。
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每一個都是在對老人的各項能力進行評估。郭雙君介紹,老年人能力評估主要包括4個方面的內容:自理能力、基礎運動能力、精神狀態、感知覺與社會參與能力。
每一個大項下面又細分很多小項,比如自理能力包括吃飯、穿脫衣、如廁、洗澡等,精神狀態包括時間、空間、人物的辨認以及記憶、理解、表達能力等。一張評估表上有幾十項指標,評估師對老人進行能力評估時要逐一打分,分數相加就是最終得分。根據得分情況,老人分為能力完好、輕度失能、中度失能、重度失能、完全失能5個等級。
「評估師工作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郭雙君說,做好一名老年人能力評估師,最重要的是兩點,一是如何用最簡單的方式對老人能力做出最精準的判斷,要儘量少折騰甚至不折騰老人;二是評估過程中如何和老人交流,要講究方式方法,態度一定要親和。
在對張阿姨進行評估時,郭雙君巧妙地將專業知識融入到拉家常中,全程笑容滿面,說話和藹可親。評估結束後,張阿姨說自己像是在面試,於是家人問她:「那你面試緊張不?」
「『面試官』這麼親切,心裡別提多順暢了,哪裡會緊張啊。」
這個「好閨女」很貼心
「很多老人都排斥養老院,我們這裡可以讓老人先試住7天,常規評估一般在7天試住後進行。」郭雙君平時除了做老年人能力評估,也一直在一線做護理工作。在老人試住的7天裡,她會時刻關注並記錄老人的情況,像吃飯、坐臥、穿脫衣、行走等日常就能觀察到的事項,在常規評估時,就不用折騰老人再做一遍動作了。
(下轉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