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歷史資料最為豐富的國家,尤其是自從《史記》以來的二十四史,更是古代人們所要研讀「經史子集」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些史書中,所記載的人物大多是古老的帝王將相,關於那一些皇帝以及大臣丞相的事跡,可以激發出很多人從小的鬥志。
當然在大多數時候人們都是很難成為皇帝的,所追求的就是「位極人臣」,也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歷朝歷代出名的宰相都有很多,如秦朝的李斯、漢朝的蕭何、唐朝的張九齡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宰相,但是唐朝還有這麼一個宰相,他在後世的相對知名度不高,但是卻因為其死因很離奇,所以被人們津津樂道,他就是武則天時期的裴炎。
裴炎這個人從小就顯得有點不合群,哪怕是他的小夥伴們都出去玩耍了,他也依然在家非常勤苦地讀書,哪怕被朋友們孤立也在所不惜,這是因為他從小就樹立了遠大的志向,所謂「概然有澄清天下之志」。裴炎從小就有著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理想,在這個理想方向的指引之下,他能夠長時間地克制自己,進行修身養性,而最高目的則是「治國平天下」。
正所謂「有志者事竟成」,具有遠大理想並且刻苦努力的裴炎並沒有被生活辜負,他在參加科舉考試以後成功地考中了明經科的進士,由此步入仕途並且步步高升,在680年的時候成為了大唐帝國的宰相,在任期間連續處理了好幾件大事,同時在對待那一些基本日常工作的時候,也表現出了非常強大的能力,所以深深地獲得了武后武則天的賞識。
但是此時武則天已經流露出了一些想要做皇帝的想法,當然她也知道想要做成這個史無前例的事情壓力很大,於是首先試探群臣,希望能夠立自己的祖先為王,結果遭到了裴炎的強烈反對,因為他認為這並不符合禮儀,防止後宮擅權應該防微杜漸,所以竭力阻止,結果引起了武后的強烈不滿,就此對他心生殺機。
後來裴炎還悄悄地準備了人馬,在武后出門的必經之道上設伏,準備用武力強行逼迫她放權,讓皇帝能夠親政,結果因為連續多天都下大雨,武后並未外出,她在知道這個消息以後沒多久,裴炎就因為謀反的罪名而被殺害,並且抄沒家產,就連曾經為他說好話的官員也是或死或貶。
在正史的記載中,只是說武后表示裴炎一定是有異心所以就把他給幹掉了,但是並沒有說明具體的理由是什麼。倒是有野史記載,裴炎的死因是因為他給後來造反的徐敬業寫了一封信,信上僅僅有「青鵝」二字,結果被截獲後交給武后,武后看到以後立刻下令將其處死。面對眾大臣疑惑不解的目光時,武后很自然地解釋說是因為他想造反,將「青鵝」二字拆開來看就是「十二月,我自與」,也就是約定時間裡應外合的意思。
其實根據裴炎從小所受到的道德觀念來看,他所堅持的正是自己兒時的那一份理想,某一種意義上也可以看作是自己心中的正義,而武后為了自己能夠更進一步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他們兩人之間必然會有一場爭鬥,不過最終結果是裴炎輸了,於是他只能背著罵名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