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見眾生,從《這貨哪來的》看小賣家波瀾壯闊的生意江湖

2023-03-01   深度文娛

原標題:貨見眾生,從《這貨哪來的》看小賣家波瀾壯闊的生意江湖

全國聞名的集美情趣內衣工坊是如何設計內衣的?直播間裡20元5束鮮花的發出地——斗南鮮花市場是個怎樣的存在?每當大家難以買到想要的玩偶時,為什麼「壓力總會給到義烏這邊」?

消費主義之風盛行的當下,人們的購物熱情被極大點燃,一件件包裹前仆後繼地抵達,以此滿足大眾此起彼伏的消費慾望。或許你偶爾疑問,這些商品是怎樣被生產出來的?經歷了怎樣的旅途才來到我們面前?近期播出的紀錄片《這貨哪來的》就能滿足這些好奇心。該紀錄片以小生意人為主角,挖掘出一件件貨品背後的故事。

《這貨哪來的》是國內首檔聚焦小生意人買賣門道和賽博煙火氣的紀錄片,它將鏡頭延展至網頁背後的中國,展現本土製造的視覺奇觀和手藝情懷,以最有人情味的視角講述最市井的小本買賣,展現「人造萬物、貨見眾生」的主題。

「說點你不知道的事兒」

《這貨哪來的》把鏡頭對準假髮、卡車床墊、炒菜機、手機殼、情趣內衣……創作團隊用幽默風趣的解說,講述了十幾種小商品背後的故事。雖然這些小商品不是大國重器,卻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某種意義上反應了人民生活和社會觀念的變遷。

在被問及「為什麼選擇這樣獨特的選題」時,總導演陳英傑說道,「《這貨哪來的》是貨品的尋根溯源之旅,在這個物質豐富的時代,我們對物的感知和想像乃至使用時的幸福感日益消退。讓更多人了解到貨品是由一雙雙有溫度的手做出來的,是我決定拍攝的緣由。」

紀錄片的第一功能是提供信息。中國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製造業門類,除大國重器外,中國製造的這些「邊角料」似乎給人一種「燈下黑」的感覺,其實有很多可挖掘的故事,這也是促成陳英傑拍攝該紀錄片的機緣。

《這貨哪來的》以當代人的需求為線索,提煉成美學大賣場、體面提貨點、治喪救助站、儀式養成班、奇趣雜貨店與舒服供應鏈六集內容,折射出廣袤的社會圖景。

快節奏的剪輯節奏、豐富奇特的貨品讓人眼花繚亂,一閃而過的手機殼、不鏽鋼雕塑、假髮、殯葬用品……流水線上的萬千貨物,主導著無數家庭的悲喜離合,成為賣方與買方的情感寄託。這是小賣家們的瑣碎日常,也是波瀾壯闊的生意江湖。

貨品見證了無數人的生活,也被不同人賦予了不同意義,蘊含著無限生命力與治癒力,讓大街小巷的小生意人演繹著「人間真實」的江湖故事。《這貨哪來的》延續著對煙火氣的追尋,通過講述一個個有溫度情義的故事,讓觀眾窺見自己生活的縮影,引發共鳴。

為生命不息的小人物立傳

陳英傑團隊將鏡頭對準大時代下的小生意人,《這貨哪來的》揭開了一位位小生意人工作與生活的一角,他們駐守在流水線、後廚、倉庫、小店鋪……挫折、衝突總給他們平靜的生活掀起波瀾,最後又歸於溫情底色。這一幕幕不禁讓人好奇,性格迥異的主人公們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他們天生不是聚光燈下的寵兒,光著膀子奔走在邊緣角落的大街小巷。他們中有賣十塊包郵手機殼的小哥,有親自上陣試穿賣情趣內衣的女孩,他們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闖蕩出一個熱氣騰騰的生意江湖。這部帶著黑色幽默視角的紀錄片,拍出了野蠻生長的小人物們最真實的模樣,是敢於為「無名之輩」立傳。

在飛速變化的時代,一筆筆交易就是他們每日的生活縮影。也正是這群堅定樂觀、充滿勇氣的小生意人,讓貨品們不被時代洪流淹沒,甚至成為獨具特色的地域名片。他們每天面臨著訂單、開銷、物流、材料,忙的團團轉,需要在生意和生活之間努力去調整節奏,「這是一種極強的人格力量,或者說是人的韌性。」陳英傑談道。

手機殼三人組,阿水、掛哥、伊哥騎著電動車,穿梭在五個隱蔽的倉庫之間,迅速交接著一筐筐用黑色塑料袋包裹的貨物,平添了一分神秘感。廠商們直呼「不想見到他們」,因為三人組是專門做尾貨生意的。

由於手機殼的款式疊代極快,生產往往趕不上流行速度,造成了大量賣不出去的積壓商品。以致於常常面臨這樣辛酸的場景:以賣手機殼為生的人,站在垃圾桶邊,把整袋整袋未開封的手機殼扔進去。

為了把淘汰邊緣的手機殼搶救回來,三人組出了奇招——在淘寶銷售。榨盡手機殼全部的剩餘價值,使其「重獲美學上的尊嚴」。自然,其間少不了打工人的血淚。線上售出的手機殼,若不合買家意,反手就是幾個差評。但沒關係,「在這個審美清奇、系統混沌的手機殼世界。他們依然在坂田街頭風馳電掣,活得熾熱。」

同樣遊走在都市夜色中的,還有匡扶情趣正義的鹽不浪。曖昧燈光掩映下,她身著各式性感內衣,踩著小貓跟,身姿搖曳。鹽不浪不僅是情趣內衣模特,還是老闆。她和幾個小夥伴經營的工作室,高掛「天王蓋地虎,貂毛丁字褲」的經營招牌。還首創了文學性的取名風格,拔高檔次,誘發想像。

撥開神秘的面紗,她們是少數能直擊社會慾望的人。她們同樣是受盡磨難的打工人,時不時會遇到「普信男」指責她們的照片,說她們有腋毛。鹽不浪則發揮著她在直播間裡大膽潑辣的風格,不時回懟:「人類進化時是不是對你按下了暫停鍵?」不愧是情趣內衣界的脫口秀女王,每句話都是可以摘抄的程度。

生意江湖,高手如雲。除了情趣內衣,《這貨哪來的》還記錄了假髮製作、嗩吶氣模、殯葬用具、日式搬家等行業。該紀錄片大膽打破森嚴的階級壁壘,倒轉社會的等級次序。將平日裡不被看見的無名之輩,歸位於生存世界的中心。

探尋眾生百態里的滾燙人生

《這貨哪來的》將視線聚焦那些小眾貨品和市場,從貨品的角度重新解讀時代和個體。該片在風格上敢拍敢說,選取了大膽的生意題材、犀利的人物言論,呈現了一個真實又野生的生意江湖;熟悉的煙嗓、戳心的文案,再加上主角們的金句,說出了每一個年輕打拚人的心聲。

《美學大賣場》一集聚焦三個行業,呈現出了商業背後的人生百態。手機殼三人組中的伊哥,原本是在富士康流水線上打螺絲,因為厭倦了重複的生活,開始創業。很多人可能會不以為然:賣手機殼算什麼事業,但伊哥有股野草般強韌的生命力。擺攤、直播,他總是吆喝聲最響、最能說會道,讓廠商大佬都對他刮目相看。

事業本就無分高低貴賤,令你為之熱血澎湃、全心投入的,便是事業。被問到「尾貨生意是否難以為繼」時,掛哥的回答卻洋溢著樂觀,「你都已經看到的東西,它還叫什麼希望呢。希望是你看不見的東西。」

同樣,「爆裂鼓手」老三,也用熱情鼓動著整個廠房。別人眼中費力又枯燥的打料環節,在老三看來卻是美妙的交響樂。他教育徒弟,「鍛打和娶媳婦一樣,得琢磨、花心思,用心才會有反饋」。從業多年,老三聊起雕塑,依然會兩眼冒光,從心底里透著珍視和喜歡。正如他那番話糙理不糙的比喻,「青蛙,坐井觀天。癩蛤蟆,思想前衛。但青蛙變成了桌上的一道菜,癩蛤蟆成了金蟾,全靠想得美。」

商業固然有其規則,但也足夠寬容,能容下如此多完全不同的人們,在這裡謀一份生計、存一份希望。《這貨哪來的》紀錄片團隊希望記錄下小生意人們野性生長的某個瞬間,並和大家一起看見一個更廣闊天地里的眾生百態,品味更多五味雜陳的滾燙人生。

「萬物皆人造,萬物可見」。今天的人們普遍缺乏耐心,沒有時間了解貨品們是如何製造和交付的。其實,貨品的背後積累了很多的故事。如果沒有《這貨哪來的》,有多少人知道新奇貨品後面的百態人生?這部紀錄片讓我們看到貨品背後的人,它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對草根群體的讚揚。這種生猛的敘事力量,來自於萬鈞的真實世界,也是過度娛樂的環境下最需要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