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沒寫但民間傳說有答案:關羽年長張飛有錢,為啥劉備當大哥?

2022-06-21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正史沒寫但民間傳說有答案:關羽年長張飛有錢,為啥劉備當大哥?

「劉備本是中山靖王的後,漢室玄孫一脈(唱做末)流。」這句話為劉備加分不少,甚至還有人把比劉協矮五輩兒的劉備稱為「皇叔」。我們看三國正史就會發現,要說劉備的「帝室之胄」身份一文不值,是有點過分,但那身份能不能換三個五銖錢,還真是一個問題。

讀過三國正史的都知道,當時的漢室宗親處境,比王莽篡漢的時候也強不了多少,各路諸侯中姓劉的也不拿皇帝當回事兒,不姓劉的就更不用說了。皇帝尚且不好使,皇族就更不用說了,更何況當時的劉姓皇族也實在太多了:劉備先祖中山靖王劉勝生了一百多個兒子,「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封地不加增」,劉備只好靠織席販履過活——他是多如齧齒動物的劉姓皇族中混得比較慘的一個。

既然皇族身份不值錢,而劉備本人也沒什麼錢,那麼關羽張飛為什麼心服口服地給他當小弟呢?須知關羽是一個桀驁不馴的負案在逃者,張飛又是當地富戶,憑著一身本事,就是投奔曹操袁紹,封侯拜將也根本不成問題。

關羽張飛是三國公認的萬人敵,而且曹操對他們也不錯,但是這哥倆偏偏對劉備情有獨鍾:曹操生擒關羽之前,已經先封張飛為中郎將,關羽逃歸,也正是劉備最艱難的時刻。

正史和演義小說都沒寫,而且也解釋不通關羽張飛為何對劉備忠心耿耿,我們只好從野史和民間傳說中去找答案,結果發現關羽張飛都很憋屈:「如果我們能斗過得劉備,又怎麼會拜他為大哥?」

在野史和民間傳說中,關羽年紀最大,張飛最有錢,劉備能當大哥,跟三件事有關——桃園三結義並不單指三人結義,而是打了三次交道,比如在劉備的故鄉涿縣,還流傳著這樣三個故事:「不打不相識」、「酒肉朋友」、「黃土變成金」。

不打不相識的故事又叫「一龍分二虎」,這一點在經典版《三國演義》電視劇中有所展現:關羽張飛打得不可開交,劉備淡定地走上前去,不但手疾眼快抓住了二人手腕,而且在力量上實現了完全壓制。

這就是關羽張飛認劉備為大哥(主公)的第一個原因——三人之中,劉備最能打,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三國正史中找到答案:按照正史規矩,身材特高的人才有詳細尺寸記錄,程昱的身長八尺三寸、諸葛亮的八尺、太史慈的七尺七寸、劉備的七尺五寸載入了史冊,而關羽和張飛的身高,沒有記載,這說明他們跟曹操一樣,並沒有身高優勢,起碼不會比太史慈高。

身大力不虧,一力降十會,這在古代和現代都是戰場和街頭廝殺的常態,所以正常比賽是不會讓二百斤的壯漢跟一百斤的選手同台競技的。

關羽張飛也很勇猛,但是否比劉備勇猛,那就很難說了:劉備是敵人的頭號目標,一生被追趕,從未被抓住,這就是實力的體現——萬馬軍中斬顏良不容易,突出重圍更艱難。

除了打不過,關羽張飛拜劉備為大哥(下文就不用括號帶主公二字了),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劉備的號召力極強,也就是劉備有領袖群雄的魅力:「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吳敬中就頗有劉備風範,于和偉似乎也演出了劉備精髓)。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先主與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在後漢桓靈亂世,有槍就是草頭王,拳頭硬的當大哥,「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為英雄,劉備是曹操心目中唯一的對手,自然也是關羽張飛眼裡神一般的存在。

關羽張飛拜劉備為大哥的第三個原因,是他們不但打不過,就連耍心眼也不是劉備的對手,在涿縣的「三結義」傳說中,還有「爬樹爭大哥」、「蘆席坐井定位次」的故事,這兩次劉備都憑著機智和詭辯征服了關羽和張飛。

另外那個「黃土變成金」的故事就有些玄幻色彩了:劉備每天到張飛家蹭吃蹭喝,時間長了難免遭到白眼,劉備靈機一動,用口袋裝了一些黃土擺在家裡,並熱情邀請張飛做客,張飛打開那些口袋一看,裡面居然全是黃金。

張飛一頭霧水,劉備自己也莫名其妙,就說出了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因為劉備身上有很多解釋不清的故事,關羽張飛就認為劉備是有大氣運之人,跟著劉備混,有希望封侯拜將,甚至可能成為開國元勛。

民間傳說是不能當依據的,筆者所知的民間傳說也並不太多,所以最後還是要請教讀者諸君:如果劉備在武力和智謀、人格上沒有過人之處,關羽張飛為什麼對他心服口服忠心耿耿?如果真有桃園三結義,那麼排座次的首要標準,是個人能力還是出生年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1743dc803fd8db28cf3ab4b86e271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