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俄國趁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燒毀圓明園、清咸豐帝出逃熱河的機會,對留在北京的恭親王進行敲詐勒索。俄國駐華公使伊格納季耶夫要求中國政府必須同意批准《璦琿條約》,同意在東方沿烏蘇里江直抵朝鮮邊境劃界、在西部沿著中國的常駐卡倫劃界,並且必須同意開放與俄國的陸路貿易、允許俄國在喀什噶爾、庫倫和齊齊哈爾開設領事館。伊格納季耶夫利誘和恐嚇並施,一方面勸誘恭親王說如果清朝政府批准這些條件,他就說服英法儘快從北京撤軍;另一方面則威脅說如果中國拒絕這些要求,那麼俄國很可能加入英法一方與中國作戰。
1860年10月27日,伊格納季耶夫開始與清朝的全權大臣進行談判,向後者提交了一份條約草案和一份東部邊界線地圖。11月14日,雙方在北京禮部衙門簽訂了《關於確定俄中邊界、外交往來程序和伊犁地區貿易的北京續增條約》,即《中俄北京條約》。俄國方面簽字的是伊格納季耶夫少將,中方簽字的是恭親王。
這份條約確定了中俄東段邊界的走向「從石勒喀河和額爾古納河匯合處起,沿阿穆爾河順流而下,到該河與烏蘇里江匯合處。阿穆爾河左岸(以北)土地屬俄國,右岸(以南)到烏蘇里江口的土地屬中國」。接著,邊界線「從烏蘇里江口到興凱湖,順烏蘇里江和松阿察河而行。該江和該河右(東)岸土地屬俄國,左(西)岸屬中國」。然後,邊界線從松阿察河源頭跨過興凱湖,到白楞河,從該河口沿著山脊到瑚必圖河口,再從此沿著琿春河和海之間的諸山到圖們江。此處仍是以東土地屬俄國、以西土地屬中國。
1861年,中俄雙方代表在興凱湖畔舉行勘界會議,並樹立界碑。俄方的全權大臣是濱海省總督彼得·卡扎克維奇海軍少將和東西伯利亞部隊總軍需官康斯坦丁·布達果斯基上校,清方全權大臣是倉場侍郎成琦和吉林將軍景淳。由於清方代表的昏庸,加上煙癮發作,立碑工作竟完全由俄國一手包辦。其結果是,條約中規定的20塊界碑僅樹立了Е、И、К、Л、Н、О、П和Т共計8塊,都是極其簡陋的木製界牌。而且一些界碑又沒有立在地圖標定的位置上。比如「耶」字碑本應當立在烏蘇里江與黑龍江匯合處、即哈巴羅夫斯克城西南之江嘴上,實際上卻立到了哈巴羅夫斯克以南三十八俄里中方一側江岸的窩家口屯。原立於興凱湖及穆棱河流域之間分水嶺平坡上的「拉」字碑,原在薛家房子附近,後來竟被俄國人移至大頂子南崗二里處,距原地北移了近十九華里(當地中國居民形象地將之稱作「馬拉界碑」)。再比如「土」字碑,按照條約應當立在距離圖們江入海口二十華里的地方,但實際上卻被俄國人立於距江口22俄里(約45華里)遠的洋館坪附近。
除此之外,《北京條約》規定中俄兩國邊界線從松阿察河河源橫跨興凱湖至「白楞河」河口,因此必須確定「白楞河」的方位,才能解決中俄在興凱湖至瑚布圖河口這一段的邊界走向。但是成琦等人遍查吉林將軍歷年所繪地圖,以及早年所存吉林地圖,卻只有「白珍河」,並無「白楞河」。即使根據伊格納季耶夫交給恭親王的地圖,也只有一條位於興凱湖西南的「白志河」。清朝談判代表認為白志河即為白楞河,但是俄國代表卡札凱維奇卻指鹿為馬,一口咬定位於興凱湖西北岸、已經被俄軍占領的土爾河為白楞河,從而將興凱湖的絕大部分湖面劃入了俄國版圖。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除了日韓兩國的現用文字是根據漢字演變的,越南這個國家也曾使用過漢字。因一些歷史事件的發生,越南雖已廢除漢字76年,但仍有三個漢字在繼續使用,這是為何呢?
「越南北屬時期」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越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南曾出現過「東山文化」,在這一時期,接連出現了銅器、陶器、玉器、石器等用品。
除此之外,還有大型船隻用來遠航。到了公元前211年,隨著秦始皇統一中原,越南從此便進入了第一次「北屬時期。」
秦始皇在統一了六國後,便下令進攻百越。而隨著郡縣制的推行,越南北部也就變成了象郡。為了推行移民政策,始皇將中原內地的部分民眾遷徙到此,壯大其人口。
而到了秦末年間,社會動盪,再次掀起權力之爭。趁這個機會,趙佗成立了南越國,由此擺脫秦朝的統治。
可惜的是,隨著漢王朝的建立,南越國也只能當個藩國,每年都要向中原進貢。所以,趙佗建立的南越國只不過是中央的一個地方割據政權,其文化與思想頗受中原的影響。到了漢武帝時期,南越國再次成為了漢朝領土,對其進行直轄統治。
根據越南史籍《大越史記全書》和我國相關史書的記載,越南曾三次經歷了「北屬時期」,從秦朝到唐朝,在近千年的歷史中,越南深受中華漢族文化的影響,這也就是漢字曾被越南國使用的原因。
除了漢字以外,漢族的儒家思想、佛教道教都被越南民眾信奉,因此,相比於其他國家,越南是受漢族文化影響最深的國家。
與中國封建王朝發展趨勢相同,越南也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封建王朝階段。而到了1856年,由於西方各國要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於是他們便向東方國家發起了進攻,清朝和越南都淪為了其目標。1862年,越南被迫與法國簽訂《西貢條約》,淪為了法國的殖民地。
02
廢除漢字,改用國語字
在淪為法國殖民地後,越南開始了去中國化運動,減少漢字的使用。早在漢武帝時期,南越國就開始大力推行漢字文化,與以往不同的是,那時的越南貴族及知識分子都被要求書寫漢文,尤其是在文學和一些史書著作中要求用古代漢字(即文言文)編撰。
這是漢武帝對南越國的政治手段,是為了更好地彰顯自己的君主地位。而在這之後,漢字在越南越來越普及。即便南越國曾經擺脫過中國封建王朝的統治,但是漢字仍被使用。對於越南民眾來說,漢字太過複雜,所以在越南民間就出現了一種「喃字」。
「喃字」看似是一種越南創造出來的文字,實質卻是仿照漢字造出來的文字,主要是通過假借漢字和仿效漢字結構原理和方法,依據京語的讀音創造出來的。
雖然越南曾把喃字當做正式文字,其地位也與漢字相提並論,但是喃字多數時候只用於民間,所以並沒有漢字那麼流行。
雖然越南部分史學家始終不願意相信越南曾經歷過三次北屬時期,但那就是真實發生的歷史。就像想通過創造喃字來創造本國文化一樣,深受漢族文化影響的越南非常迫切擺脫這種漢文化,卻又無能為力,因為漢字早已成為了越南的正式文字。
1527年,有個葡萄牙傳教士來到越南,為了更好地傳教,於是這些教士創造了一種用於轉寫紀錄越南語的羅馬字。從這以後,越南文字開始逐漸定型。
到被淪為法國殖民地那年,法國為了更好地「教化」越南民眾,於是便推行拉丁化拼音文字,這也就是越南日後使用的「國語字」。
03
這3個漢字卻仍被使用
1919年,越南第一次宣布正式廢除漢字。然而這樣的廢除並沒有立馬讓漢字完全消失在越南,而只是以一種緩慢的速度進行著。直到1945年,越南成功逃脫了法國的統治,國父胡志明便將「國語字」作為越南的常用字。從這一年起,漢字正式退出了越南的歷史舞台。
文字,作為文化的載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基本的交流溝通,還是正式的書籍撰寫,只有統一了文字,才會有文化。越南的封建王朝歷史長達幾千年,作為一個剛獨立不久的國家,急需統一文字,這樣才有助於國家的發展。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而越南使用「國語字」的想法非常簡單,那就是不想再受漢文化的影響,就像日本和韓國那樣。然而,漢文化對越南的影響至深,雖然已經廢除了漢字,但一些漢族習俗和傳統文化仍然存在。
越南一直保持著過春節貼春聯的習俗,在不使用漢字後,他們普遍使用國語字撰寫春聯。但去過越南的人就會發現,在那些春聯上仍舊有「福」「祿」「壽」這三個漢字。
在我國的傳統觀念中,福祿壽象徵著幸福、吉利、長壽。而深受漢文化影響的越南,自然不會捨棄這三個寓意美好的漢字。
雖然世界是由不同的文化組成的,但是人們都嚮往美好的事物,就像越南已經廢除了76年的漢字,卻仍舊保留著「福」「祿」「壽」這3個漢字一樣。而在越南的一些古老建築中,仍然有很多漢字遺址。儘管現在的越南人早就不會辨識漢字,但這些遺址就是對那段歷史的紀念。
漢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受到其影響的不只是越南,也包括某些國家,比如日本的茶文化和和服,比如韓國仍舊保留著過春節和中秋節的傳統。這些都表明了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中華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都未曾消失過,漢字在其中間發揮了重大作用。
從秦始皇的「書同文」開始,這才形成了統一的文字。而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的傳承者。
儘管漢字曾經歷過各種形式的演變,但在各朝各代文學家的手中,漢字可謂是萬變不離其宗。如今的漢字早已是聯合國的六種工作語言之一。這不只是對漢字的肯定,更是對漢文化的肯定。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註: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各地理公眾號等,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歡迎大家標註來源轉載、文末點擊分享、收藏、點贊、在看就是我們更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