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平面的氣動大耳相信很多發燒友並不陌生,某個與我私交甚好的代理商之前曾經很興奮地找到我說首款氣動單元的耳塞終於要問世了,這是一個從2020年立項、接近三年才落地的項目,而且上市一陣子以後還沒看到任何同類單元的產品出現。GL-AMT16是一個單元振膜口徑達到15.5MM的全頻氣動單元,它雖然售價沒過萬,但卻是一個在部分聲音素質上直逼T0、又有一定把玩門檻的東西——這個東西的優缺點相當鮮明,如果你有興趣的話,這篇文章應該能一次性給你解答清楚了。
首先該吐槽的還是吐槽哈,AMT16這個塞子顏值、設計都平平無奇,而且配色上我個人覺得略顯老氣,外形方面你可以理解為是類似達音科DK4001那種圓形腔體+柄狀連接風格的一個放大版,佩戴倒是沒什麼問題,不是那種極致貼合的路子,但導管深度合理、舒適度佳,是可以久戴不累的類型。
金平面家的氣動單元頭戴耳機已經多次亮相過線下展會了,我自己的交流群里也有不少用戶很喜歡他們的聲音,或者說這是一個至少具備非常高的技術獨特性、音色辨識度的牌子,這年頭想玩點音頻產品的差異化可真不是啥容易事兒,更何況還是在振膜技術層面的。之前金平面也好、HEDD也好,打造出來的頭戴式產品都是按照非常大而重的,和氣動單元本身的振動面積有關,更別談作為音箱中的高音單元了。因此,金平面能夠把氣動單元塞入一個小耳塞里、而且是一個體積正常的小耳塞,其難度自然不言而喻,包括他們參與研發的人員也開玩笑說「能把它作為全頻單元給做出來,可能存在一定的運氣成分」。不過萬事開頭難嘛,也許從AMT16開始,氣動單元的耳塞會是一個新的小賽道。
說回正題來。
金平面的氣動單元的頭戴式耳機,還是非常值得一玩的東西,聲音不僅有著很好的解析力、瞬態、密度,還有著一股子很撩人的空氣感,而從AMT16這個耳塞的聲音表現力來說,我並不認為它是一個在聲音方面有任何妥協的產物——你在金平面家頭戴式耳機上所能感受到的優秀特質,AM16幾乎都有。
AMT16的售價在萬元檔,這是一個許多「超旗艦」玩家們完全看不上的價位,但它卻在部分的特質上做到了頂級,尤其是聲音的瞬態、速度感、信息量的層次、包括聲場結像的表現力方面已經達到了耳塞領域的頂級行列,但它的這種頂級是有所犧牲的,因為絕大部分的中低端播放器、甚至是和AMT16同價位的播放器,也不見得能夠把AMT16給驅動充分。我給AMT16的定義是,我推薦一些高端便攜玩家們去購買一副AMT16來作為「調味劑」,它被充分驅動後所呈現出來的聲音雖然不能方方面面去和那些三萬檔以上的超旗艦們平起平坐,但有部分核心指標是實打實的、遠超這個價位的競品。
如果你讓我用一些已經存在的單元類別去描述氣動單元是個什麼風格的話,首先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高頻、以及呈現出來的弱音細節/瞬態響應能力,有著類似全頻段靜電那樣的感覺,但又不會讓人覺得速度過快、缺乏氛圍,優秀的密度和結像讓它的高頻器樂是有很好的活生感的,而且其聲音「濃度」的表達也十分的自然,高中低頻部分都自帶一些不過分的空氣感。AMT16這種空氣感和所謂的混響、泛音還不太一樣,就好像是一個非耳塞範疇所發出來的空氣震動感,也不知道和宣傳語中的「振膜展開面積」是否有關,同時它在器樂的形體部分有輕微的染色,好像結像邊緣鑲了一層亮邊一樣帶點光澤感。AMT16原本的聲底如果缺乏了這種空氣感和光澤度的話,就會讓人覺得單薄、甚至是數碼聲一些,可以說是整個耳塞的靈魂所在。
AMT16的低頻部分追求的是力量、速度、打擊感,輕肉感、輕包圍度,沒有做額外的混響增益,它的這種低頻其實對於常見的流行、包括電音和搖滾曲目中的低頻元素有著非常好的表達,對於交響樂來說,它的低頻優勢是【層次】,也就是清晰、乾淨利落,大提琴應有的琴腔共鳴和紋理感都十分可聞,和更頂級的耳塞相比欠缺的還是一份落地感、極低頻的深度。人聲的部分,AMT16有一定的潤感、高頻的光澤度在中頻也有所沿襲,聲線稍稍年輕化一些、齒音沒有去除徹底,但也不會至於呲耳的程度,它的人聲表達傾向於一個亞洲系的嗓音範疇,表達不了偏重口一些的歐美、以及偏抒情的爵士,港台老歌的話則需要挑挑歌手類型,總體而言人聲的表現是好聽、但不算驚艷的。
而除了瞬態、高頻、空氣感的優勢以外,聲場和結像的部分也是AMT16可以跨價位PK的部分,它具備的聲場表現完全不遜於我手裡Kondo Celeste加持下的NG Erebus,包括各種大家耳熟能詳超旗艦型號,並且最可貴的地方在於結像位置的【前置感】,能夠讓你感受到近似指揮位的感受。當然了,部分文辭誇張的KOL張口就是「皇帝位」,我只能說皇帝位的結像在耳塞里是不存在的,「近似指揮位」幾乎是我給到一個耳塞聲場結像的最高評價,它包括了寬闊的結像、充沛的深度、合理的縱向高度,而且邊緣清晰度適中,是一個非常綜合向的、全能的聲場表達。
但是,以上的所有前提,都需要基於【充分驅動】,否則我上述的內容都會不同程度地「打折扣」,不論你種草與否,我希望你看完這段。
即便是P6Pro這種頂級的便攜機器,它因為冗餘功率不算很多,所以對AMT16的控制力部分不夠從容,建議使用平衡口來驅動。此外,我手頭的、我認為能夠驅動好AMT16、且音色風格搭配的還不錯的,包括但不限於RS8、N8、LP6TI這種底子偏厚的旗艦機型、以及飛傲M17這種雖然音色偏直白卻控制力佳的大磚頭,以及類似艾巴索DX320 EDX、以及他們的MAX系列這種大功率但兼顧控制力的機型。此外,還有類似德森瑞DTR1+這種雖然只有單端、但具備頂尖控制力和模擬味的機器。如果你覺得這些機器門檻太高,沒關係,其實一台不貴的解碼耳放一體機也能把AMT16的大部分實力發揮出來,比如iFi的菠蘿系列、以及鈺龍歐若拉這種中低端的台式機器,可以說是折騰AMT16的「相對廉價解決方案」。如果你手頭只有小尾巴的話,其實AMT16的聲場廳堂感、整個的瞬態和結像表現都會打不少折扣,雖然依然是那個價位絕對優秀的水平,但買到一個發揮不出潛力的耳塞總歸怪可惜的嘛不是?
關於換線,其實AMT16的原線用料足夠奢侈了,我也一直鼓勵任何品牌方都應該儘可能地去把原線最好,從而也敦促各個線材品牌方去把自家入門的線材做的更優秀、更卷一些。原線是單晶銅+純銀鍍金混編可換插頭的線材,粗細和柔軟度適中,不少千元級的線材搭配給AMT16以後都榮升為「降級線」,這一點是要給金平面點贊的。當然了,AMT16對高頻控制力、以及聲底厚度的需求都很難讓它搭配到合適的升級線,不過我和總代理那邊都一直認為萬隆銀鱈魚是一個能不改變它聲底、而且聲音素質大幅度加強的線,尤其是聲場又擴了一大圈、結像也是更加的真實凝聚,畢竟銀鱈魚是一根幾乎規避了銀線絕大部分缺點的線,它不僅低頻豐滿潤澤、全頻段還是柔順細膩的。當然了,這根線已經達到了AMT16一大半的價格,性價比見仁見智,我認為如果你預算不高的話,AMT16的原線幾乎不需要你折騰。
出於篇幅限制,其實本文沒有寫到的部分還有很多,比如AMT16那奢華的包裝,以及可換導管的設計。如果各位對於聲音的能量感、空氣感、包括低頻的量感都有更高的要求,可以嘗試去更換大口徑的導管來進行調味,這是一個具備著很多可能性的產品。
其實看完文章就會發現,「准T0」對於AMT16來說是個蠻貼切的形容,它的部分核心素質達到了耳塞里的頂級水平、部分未達到,而且有一定的驅動門檻,所以雖然它本身只有萬元檔、但在隨身領域裡能推好它的機器還真不多,當被「束縛」素質以後的AMT16,聲價比就沒有那麼突出了。畢竟有些用戶手持一副三萬元的耳塞、但是一千多收個W2這種級別的小尾巴就能發揮絕大部分的潛力,這何嘗不是一種變相的省錢呢?因此,對AMT16的推薦人群,除了從聲音方面判斷它是否適合你以外,如果你是高階隨身玩家、而且希望用一個不那麼『Hiend』價位的預算去買到一個「准頂級」的耳塞的話,這副金平面AMT16,絕對是同價位一騎絕塵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