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主板市值退市標準調整為5億 今起正式實施

2024-10-30     海報新聞

10月30日起,滬深主板A股公司市值退市標準正式調整為5億元。

對此,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需要理性客觀看待其影響,相關上市公司除通過改善經營和基本面外,可在合理合規的基礎上,通過大股東增持、資產重組等方式,降低市值過低帶來的退市風險。

市值退市新標準

今起實施

2020年12月31日,滬深交易所分別發布退市新規,增加「連續20個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盤總市值均低於3億元」的市值退市指標。今年4月,滬深交易所修訂完善了相關退市規則,將主板A股(含A+B股)公司的市值退市標準從3億元提高至5億元。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2024年4月修訂)》規定,在上交所僅發行A股股票的上市公司或者既發行A股股票又發行B股股票的上市公司連續20個交易日在上交所的每日股票收盤總市值均低於5億元的,上交所決定終止其股票上市。深交所對於主板A股公司也有類似規定。

對於新老規則適用的銜接問題,交易所也有安排。深交所此前表示,對於原規則在10月30日前後的銜接適用,上市公司A股(含A+B股)在10月30日前出現股票總市值低於3億元情形,上述情形延續至10月30日或者以後的,連續計算相關期限並適用原規則關於市值退市的規定。

在上述規則調整到位後,滬深主板公司的市值退市標準將由3億元變為5億元;滬市科創板、深市創業板、北交所、滬深純B股公司的市值退市標準則均為3億元。

低市值股群體現狀如何?

證券時報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截至目前,有38家A股公司市值低於10億元。上述38家市值低於10億元的A股公司中,北交所最多,達21家;其次為主板的11家;科創板和創業板分別有4家和2家。

具體而言,市值最低的一類公司多為ST類(含ST和*ST)公司,此類公司經營基本面絕大多數較差,不少公司連續虧損。從行業分布來看,上述低市值公司中,機械設備、醫藥生物、基礎化工、綜合、紡織服飾等行業公司相對較多。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小,除了與公司規模、經營基本面有較大關係外,與股票市場行情也有一定關係。比如統計數據顯示,今年9月23日收盤,市值低於10億元的A股公司尚超過200家,但目前已大幅下降至38家,與這期間A股市場經歷了一波強勁上漲密切相關。

理性看待市值退市

對於市值退市,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副所長、註冊國際投資分析師余洋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上市公司一旦退市,將進入股轉系統中的兩網(STAQ系統和NET系統)及退市板塊,股票流動性大大降低,股價一般也會隨之下降。目前,A股市值低於10億元的主板上市公司基本都是持續虧損企業,經營性現金流凈流出,貨幣資金匱乏,公司可持續經營能力不被市場認可。對這類企業來說,受退市新規的影響,如果市場情緒出現波動,容易出現股東恐慌性拋售股票,從而加速上市公司股價下跌進而觸發退市條款。

為什麼主板A股公司市值連續低於5億元需要退市?資深市場人士桂浩明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主板上市公司在公司定位上是一個相對比較成熟的中型大型的公司。如果主板公司市值過低,比如低於5億元,流動性會很差,不利於投資者交易。另一方面,主板公司過小的市值本身也反映出公司經營管理,以及其他各方面都可能存在一些問題,也不適合上市。

至於如何降低市值退市風險,余洋認為,對於這類上市公司,除通過改善經營和基本面外,還有兩種市值管理的方式能夠降低市值過低的退市風險:一是大股東增持推高股價。9月底高層出台的一攬子政策支持上市公司大股東通過專項貸款的方式增持上市公司股票,但這類上市公司由於經營業績較差,難以進入金融機構貸款白名單獲得授信。另外,單純增持難以改變公司基本面,如果公司業績持續走弱,該方法不僅不能在實質上解決退市問題,反而會在投資端造成虧損。大股東在增持過程中需要嚴格遵守上市公司股票收購和信息披露的相關規定,避免因違反法律法規或操縱股價嫌疑而被監管問責。二是加快開展資產重組。9月底證監會發布《關於深化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鼓勵上市公司併購重組,相關上市公司應抓住政策窗口期,與優質資產開展重組合作,同時做好投資者關係維護,穩定市場預期。上市公司在推動重組過程中應做好內幕信息管理,不搞「忽悠式」重組,嚴格履行信息披露等各項法定義務,切實通過資產重組提升上市公司質量。

(證券時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02ff5b675e1dfba39e257772ffd8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