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關於野生動物的文章我們介紹了非洲草原的「二當家」——斑點鬣狗,一個很有爭議的動物,有人說它「可愛」,有人說它聲名狼藉,那麼既然有了「二當家」怎麼能少得了非洲草原的大哥呢!它們是非洲大陸上最有標誌性的動物,沒有之一,數百年來一直是全球公認的力量、和驕傲的象徵。
兒時我們對大型貓科動物產生興趣大多是因為獅子的影響,這裡又要提到《獅子王》系列了,辛巴的成長之路是我們童年的第一碗雞湯,也是我們美好的回憶。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優雅與力量並存,威武和魅力的化身——草原霸主非洲獅的另一面。
形態描述與分布
目前公認的獅子亞種有8個,其中2種在野外已功能性滅絕,其中6個亞種分布在整個非洲,其餘的亞種為亞洲獅,曾廣泛分布於亞洲,但現在只存在於印度的一小塊保護區內。
南部/東部非洲獅(Panthera leo melanochaita)是現存的最常見的獅子種類,也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亞種,它們的數量之所以穩定,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保護區的建立和維護,自80年代保護區建立以來,這使得獅子的數量自世紀之交以來有了很大的反彈。
雄性比雌性的體型更大更有力量
從基因上看,東非和南非獅與遍布非洲大陸的獅子非常相似,雄獅從鼻子到尾巴體長可達3.2米,體重高達250公斤,而雌獅的體長會小一點,只有2.7米,體重180公斤,一般來說,雌獅也比雄獅要矮一點,雌獅子肩高1.1米,雄獅的肩高可達1.25米,這使得它們成為最大的貓科動物,而不是老虎。
站在非洲草原食物鏈的頂端,獅子理所當然的擁有強大的掠食武器,它們強有力的下顎里有三種牙齒,分別是裂齒、犬齒和門齒。
雄獅和母獅都擁有一副讓人生畏的牙齒。
門齒主要用於攫取或切咬食物,對獅子來說用處不大。犬齒(四顆最大的牙齒)能夠穿透撕開皮肉、刺殺獵物、是制敵的武器,長度可以達到7厘米,一般吃食物用不到這四個大傢伙,所以我們可以觀察一下自家的喵,吃飯時老是喜歡歪著頭。裂齒是頜骨中最鋒利的牙齒,能夠像剪刀一樣輕鬆的切割食物。
獅子的第二個攻擊和防禦工具是非常有力的爪子,如果你養了一隻寵物貓,那麼它就是一個小了10倍的獅子爪,貓科動物前爪有5個腳趾,後爪有4個,每個腳趾都有呈勾型的利爪,為了保證爪子在行走的過程中不發出聲音,或者一不小心被撞斷和磨鈍,爪子平時就藏在腳掌裡面,腳掌下面還有呈梅花狀的肉墊,呈肉色或黑色。總的來說貓的腳掌看起來最可愛了,就是不知道獅子的是不是也一樣可愛。
雄性和雌性獅子除了體型上的差異,通過一些性別差異也很容易區分出來,可以說一眼就能辨出來雌雄。成年雄獅最顯著的特徵是它們茂盛的鬃毛,長而深的毛髮環繞在整個脖子周圍,雄性的肌肉明顯更加強壯,最具代表性的特徵是,它們的睪丸也很容易被觀察到。
所有獅子亞種皮毛的自然顏色都是沙棕色和白色的混合體,而且整個身體的顏色基本上一致(除了雄性的鬃毛),就雌性的腹部有微弱的斑紋,這些斑紋並不像其他大型貓科動物那樣獨特。南部/東部非洲獅子的首選棲息地是開闊的草地,並且有少量的樹木提供陰涼,乾燥的草地與獅子皮毛的顏色十分相似,為獅子狩獵時提供了很好的偽裝。
白獅是一種只影響南部非洲獅的顏色突變,是非洲獅的變種,被稱為「白獅症」。然而,白獅症在野生環境中非常罕見。目前在野生動物保護區內存在著數量最多的「白獅」,被認為是發展旅遊的寶貴資產。
白獅不是獅子的亞種
在非洲大草原獅子是頂級的掠食者,也被稱為食物鏈中的關鍵物種,它們對自然生態平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儘管獅子的數量有限,但如果沒有獅子,食草類哺乳動物數量將得不到控制,非洲草原將會被啃成非洲沙漠。
在非洲南部/東部的許多國家,包括安哥拉、波札那、剛果民主共和國、馬拉威、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南非、史瓦濟蘭、肯亞、衣索比亞、尚比亞和辛巴威,都能找到獅子的南部/東部亞種。
雖然它們的範圍很廣,但主要生活在受保護的自然公園里,由於對獅子的偷獵,它們在受保護地點之外已經失去了生存空間。
非洲獅的飲食和行為,搞事情的"單身男人幫"
如上文所述,南部/東部非洲獅是一種頂級食肉動物,它們也被認為是超級食肉動物(它們的食物中有超過70%的肉類),其餘的食物由植物和水果組成。
獅子的主食主要是大小不一的蹄類動物,牛羚、斑馬、長頸鹿甚至大象也在獅子的菜單上,能否吃大象這取決於獅群的大小和經驗。
我們知道獅子是貓科動物中唯一具有社會結構的物種,大多數獅子生活在普通的雌雄獅群中,也就是普通群體,群體中的雄獅經常輪換上位,有些雄獅就被獅群趕了出來,有些是離家出走尋找新戀情,有些是被年輕雄獅打敗失去了一切,被迫流浪的,所以在草原上漂泊的雄獅都是「社會獅」,魚龍混雜,有涉世未深的懵懂少年,有散發魅力的壯年冒險家,有年邁體弱、見多識廣的老者,有些雄獅選擇獨自狩獵,一人看夕陽,黯然生活;有些乾脆一商量就組成了「單身男人幫」,它們共同狩獵,遊蕩草原,所向披靡。在找到新的群體或者戀人之前,它們都是互幫互助的好哥們。
除了奇怪的獨居雄獅和「男人幫」外,大多數獅子都選擇過群居生活,它們是地球上最具社會化的貓科動物,獅群利用這一特性來獲得生存優勢。
一個典型的獅群平均由5-20頭獅子組成,大型獅群最多可由30個個體組成,一般來說獅群中主要由雌性和幼獅組成,只有1-4頭雄獅,在多隻雄獅的情況下,會有一個領頭雄獅存在,雌性對單個雄性沒有偏好,在發情期會定期與多個雄性交配。所以雄性在群體中的生存空間有限,這就是它們不得不流浪,或組成「男人幫」的原因,它們也造成了獅子幼崽死亡率的升高,下文會說到。
普通大小的獅群
在南部/東部非獅子中,狩獵隊伍完全由雌性組成,但肯亞的查沃獅除外,查沃獅群中只有一頭雄獅,它也參加狩獵。不過查沃獅由於食人事件現在是名聲掃地。
狩獵隊一般都是雌性。
獅子大多數的捕獵行動都是在短時間內完成的,它們缺乏耐力並不擅長遠距離追趕獵物,所以獅子會隱藏自己慢慢靠近獵物,直到達到攻擊距離,然後突然撲向獵物一口咬住頸部直到獵物窒息死亡。
據觀察,在狩獵隊伍中,每頭雌獅都有一個特定的角色,並且不可互換,每一頭雌獅都掌握一門熟練的捕獵技巧,這種分工明確的合作讓獅群的捕獵成功率高達80%,是地球上捕獵成功率最高的動物之一。
雖然雄性不積極參與狩獵,但雄獅通常會爭奪第一個獵物的享用權,較大的獵物通常會共同分享,很少發生衝突,這使得即使是年老或殘疾的獅子也能獲得足夠的食物,平均一隻雌獅每天需要進食5公斤肉,雄獅需要7公斤肉,如果有幸捕獲了較大的獵物,它們會狼吞虎咽,一次能吃掉30公斤肉(超過它們體重的10%)。
雄獅的工作主要是保護獅群領地不受其他獅群以及獵豹、斑點鬣狗等入侵者的侵犯。如果有機會,獅子會殺死該地區的其他掠食性動物,人們觀察到獅子在捕殺這些動物後很少吃這些動物的屍體,這種行為讓人們很不理解,目前原因還不是很清楚。
除了保護和狩獵,其他獅子將承擔撫養幼崽的任務,在獅群中的雌性會互相照顧幼崽,不分彼此,為它們哺乳,陪它們玩耍,就算沒有沒有生育的雌獅也會肩負起照看幼崽的重任。
獅群幼崽死亡率高的一個原因是雄性競爭對手的加入,上文已經提到了草原上飄蕩著一群「單身男人幫」它們組成小團體只是權宜之計,每個雄獅都希望能組建自己的家庭,傳承自己血統,裡面也不乏有野心有抱負的雄獅。
"男人幫"中的大型雄性最終會尋求建立自己的群體,或者接管現有的群體,它們會挑戰普通群體中的雄性領導者,如果成功它們會吃掉群體中的幼崽,這聽起來有點殘忍,但是它這樣做是因為雌性在幼崽還小的時候不會接受交配和生育,獲得勝利的雄性為了快速發展它的血統,幼崽就需要儘快處理掉,據說80%的幼崽會在兩歲之前死亡。
存活下來的幼崽會在6-7個月大的時候完全斷奶,在12-13個月大的時候就能加入捕獵,雄性和雌性都在2-3歲左右成熟,雄性長大後通常會離開獅群去尋找新的生活,有可能還會加入到草原「男人幫」行列。在大型獅群中雌性也會離開獅群去尋找自己的領地,這通常不會發生在少於20隻個體的獅群中。
關於獅子一些驚人事實
獅子有雅克布遜器官
- 獅子的下巴、嘴唇、臉頰、尾巴和爪子周圍都有氣味腺,這些腺體分泌一種油性物質,使它們的皮毛保持健康,還具有防水功能。
- 小獅子剛出生時完全看不見,至少要到3天大的時候才會睜開眼睛。
- 有記錄以來最大的獅子重達313公斤,因為它被列為食人獅而被射殺,就是上文說的查沃獅。
- 獅子曾經遍布歐洲和北美;這些現已滅絕的獅子比今天的獅子要大,主要生活在洞穴和山區。
- 獅子和老虎的種間繁殖很罕見,但有文獻記載,雄獅與母虎雜交後,其後代被稱為虎獅,通常比兩種個體都重,體型也更大,體長超過3.5米,體重可達500公斤。
- 獅子被認為是大約100萬年前在非洲進化而來的,在全球範圍內發現的所有種類的獅子都可以追溯到非洲大陸上的一個共同祖先。
獅子每天絕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有時我也希望自己也是一頭獅子。
- 獅子通常每天要休息20個小時,剩下的時間主要是散步和吃飯,它們在黃昏後最活躍。
- 儘管獅子是熟練的獵手,但在一些地區,它們多達50%的食物是連偷帶搶,最常見就是偷搶鬣狗的食物。
- 獅子的平均妊娠期約為110天,雌獅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時候進入發情期,在大型獅群中,雌性同步繁殖經常發生,所以獅群會共同飼養和哺乳幼獅,不分彼此,都會互相照看幼崽,當起保姆。
- 獅子經常捲起舌頭,嘴巴半開,它們並不是在玩耍或扮鬼臉,它們擁有雅克布遜器官,可以通過鼻孔檢測空氣中的氣味。
- 有記錄顯示,獅子能殺死了非洲大陸上所有的大型動物,包括大象、河馬,甚至尼羅河鱷魚。
最後的一點想法
獅子糞便可以有效阻止其他偷獵者潛入牧民家中偷獵家畜和家禽,獅子糞便帶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氣味,很容易被狐狸和獾等普通入侵者聞到。這也算獅子為我們人類做的一點點小貢獻吧。
每談到一種野生動物,最後都要說的是,它們目前的生存環境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作為地球生物圈的王者,它們目前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慶幸的是,它們目前還有非洲草原的最後一片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