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智能相對論
作者 | 葉遠風
在網際網路的輿論環境中,關於網友與網友就某些話題的「友好互動」,一個現象十分典型:
不同「站隊」的人,總是會基於自己的立場,先對某件事預設一個結論,然後想法設法為這個「基於自身立場得出來的結論」去尋找各種論據來支撐。
其結果,是誰看起來都說得挺有道理,但細品邏輯又不是那麼完美自洽。在「立場不能讓」的背景下,面紅耳赤誰也不讓誰。
而如果說這只是網絡世界的一種無傷大雅的現象,那麼在真刀真槍的資本市場裡,這種做法帶來的殺傷力則不可同日而語。
不久前,著名做空機構灰熊針對人工智慧科技企業商湯科技發布做空報告,就讓商湯的股價來了個實打實的震盪。
而做空報告的本質,同樣是先有結論、再找論據的行為。
一開始,很多人為做空報告叫好,它切切實實幫助投資者避免踩坑。
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做空報告的「論據」空間越來越有限,為了堅持那個「結論」而要找論據變得越來越麻煩,先有結論、再找論據的弊端也就越來越明顯。
做空報告帶給資本市場的價值,也需要重新評估了。
邏輯對做空報告不重要,挑起話題才重要
先有結論、再找論據的做法,在普遍的邏輯中並不被認可,它本身缺乏正常的推導過程。
在嚴肅的科研論文撰寫中,這種做法是大忌,大量低質量論文的根源都在於撰寫者先預設了一個結論,然後用各種試驗、數據試圖去證明,最後缺乏論證能力而草草收場。
更嚴重的,很多國際知名的論文造假事件,在根源上都是因為創作者想要給出一個驚世駭俗的結論,但實際各種搜查刮肚找不到合理的論據,就硬湊甚至編造數據,讓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偉大發現」最終證明是騙局。
不過,雖然做空報告同屬此類,但它的目的,和論文撰寫甚至網絡對罵的「說服人」有著本質不同:
做空報告並不需要「有邏輯地說服」,只要能夠「挑起消息面」引發股價震盪,就能實現套利或者其他目標。
某種程度上,任何一個企業都可以被做空,如果你想要做空它且不懼怕各種法律維權的話。
畢竟,因為一個結論,你總是能刻意找出各種信息去「靠攏」,試圖不斷強化這個結論。
商湯有沒有問題?肯定有,任何一個快速發展的創新企業都面臨一大堆問題等待解決,有時候焦頭爛額。
但這些問題是不是能夠支撐灰熊所說的虛假交易等,顯然需要非常嚴謹的論證—這裡不討論問題本身是否真正存在,那需要與之對應的對報告的專業剖析,只分析灰熊的動機與做法。
對灰熊而言,「推測」一下就行了,嚴不嚴謹並不重要,「消息面」起來,目的就達到了。按照以往的經驗,做空報告未必都會成功,但這次看起來,灰熊又一次得逞了。
信息越來越透明,做空報告「找論據」空間越來越小
造假論文為什麼很難發現,需要專業人士持之以恆地打假才能暴露,就在於它的論據信息本身很難被證實,需要各種複雜的試驗、推算等。
先有結論、再找論據的玩法能夠在做空報告中大行其道,重要原因是做空者所找的信息往往是普羅大眾較少關注到的,帶有某種「揭內幕」式的特點,自帶挑起話題的能力,也容易讓人放鬆嚴謹求證的戒心。
這一點,從社會心理學來分析,很類似於越是「內幕」式的謠言越容易傳播,大眾更傾向於相信,獵奇心理會掩蓋對理性的追求。
做空報告也是如此,越是能找到此類信息,報告丟出去的「威力」就越大。
但是,隨著這些年信息披露越來越透明,做空報告的這種重要環境支撐正在喪失,從大眾能夠看到、能夠知道的信息中淘到一些能夠刻意去滿足結論的素材,變得越來越難。
其結果,就是論據本身會越來越刻意,甚至變得強詞奪理。
灰熊做空商湯的幾個法院判決的論據事例,事實上商湯過去都已經發布了對應的、面向業界與利益相關方的正式回復。
而從時間上看,這些案例過去的時間已經超過4年。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4年前的論據還拿過來填充到一個做空報告中,可見灰熊已經黔驢技窮。
甚至,在談論商湯應收帳款問題時,灰熊連像樣的論據都拿不出來,只能進行臆測,可見市面上能提供給一份報告的信息已經相當難以尋找。
這一點,從普通人的視角里理解,倒像是兩個人在網上吵架,吵不過了,就把陳芝麻爛穀子的事都倒出來數落一通,已經全然不顧及邏輯合理性了。
而在根本上,這反映的是做空報告在網際網路信息爆炸時代難以找到合適的、刻意的論據的困境。
做空報告對投資決策的價值在進一步萎縮
先有結論、再找論據導致做空報告長期以來不能作為專業投資參考,而只是某種「小道消息」般的存在,能掀起大小不一的波瀾。但如果企業本身沒有大的問題,最終都會歸於平靜,做空機構實現自己的目標走人,等待下一個循環。
現在這個循環繼續進行的可能性越來越低,做空機構也許要另謀出路了。
而在這個過程中,對於那些想以做空報告作為投資參考的人來說,必須意識到做空報告只是為了特定結論而撰寫,往往缺乏對企業所在行業、產業的宏觀視角與理解。
例如在灰熊做空商湯的報告中,對商湯的應收帳款問題大談特談,這一點本身就十分外行,不了解人工智慧科技公司當下以To B政企服務解決方案為主的業務模式,會普遍導致應收帳款較高,並非企業個例。
做空報告,過去給不了、現在更難以給投資者提供體系化的投資建議。
當然,做空報告本身存在各種缺陷與問題,不意味著被做空的企業就確實有多麼完美,只是那些被找來作為論據的問題不能支撐報告想要的結論而已。例如,對商湯而言,高企的成本、複雜的應收帳款局面都到了必須要解決的時候了。如此,對商湯的長遠發展而言,才更有確定性。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